第十章、智者回眸——智慧从实践中生起
达 照
第一节 反向关怀之训练
临终的反向关怀是一件人生的大事,无论对己对人,都具有莫大的功德利益。能够达到这种能力的人,也并不是一般凡俗之流、泛泛之辈,而是超越自我为中心的狭隘,具有同体大悲的品格,珍惜慈悲喜舍的恩情,方能在人生最痛苦、最无奈的死亡时刻,仍然念念不忘利益他人。
然而,这种品格的养成,也同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,而是要从小小幼童的时候,就开始训练利他之行,并且必须方法得当,训练有素,亲自从中获得深层次的受用,发自内心的对待一切众生怀有感恩心、报恩心、慈悲心、喜舍心。其中的训练方法,在佛法当中也有明确的指示,所以佛教的临终关怀,实际上是通过对整个生命的关怀,而体现在临终时刻的死亡关头这一个环节上,让人看透生命的内在是“生死一如”的真面目。所以,力量越大的关怀,其所受训练的时间也就越长,反向关怀就是这样的一种从生到死,贯穿整个生命的终极关怀。
简而言之,临终反向关怀就是要从小养成关怀他人的性格,真正在生活中落实“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”的伟大情操。佛法中对此的训练方法,一般要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:
一、认识苦的现实
苦,是佛教认识世间的一个基本概念,对于凡夫而言,现实生活的一切现象(有漏法)可以说都是苦的。此种道理,谓之苦谛。如生、老、病、死之四苦,加上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取蕴苦之四苦,总共有八苦。前七苦是一般生活上的可能感受,较易理解。至于五取蕴苦(五阴炽盛苦),则是总括前七苦的根源性价值判断,与“一切行苦”之意相通。谓凡夫对五蕴取执为自我所衍生的一切生命现象,在本质上是苦的。因为凡夫误以“无常”之现象界为“常”(永恒),误以“无我”之五蕴为“我”(主宰)。所以必然会产生“苦”的最终结果。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十七说:“云何名为苦谛?所谓苦谛者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忧悲恼苦、怨憎会苦、恩爱别离苦、所欲不得苦,取要言之五盛阴苦,是谓名为苦谛。” 苦就是人间的真理,是无可否认和怀疑的事实。
然而,有漏诸果中,或生乐、或生非苦非乐,未必悉皆生苦,故《婆沙》等论对此曾加说明。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八设问说:“若云五取蕴皆苦,诸蕴中非无乐,如何总云有苦无乐?”回答:“一说就苦多乐少但名苦蕴,一说苦乐相较为假乐,实则诸蕴中全无乐者。”其中,前说为说一切有部之义。因为有部诸师承认乐受为实有,故以苦多乐少为苦谛之义。后说为经部之义,以为无真实之乐受。
就有漏法“非可意”的苦受之行而言,其体性为苦,故苦受必为苦。就“可意”的乐受之行而言,坏时感苦,故乐受亦不离苦。就“不可意非不可意”的舍受之行而言,亦不免生灭迁流。圣者观之,生苦怖之心,故舍受亦为苦。由此三苦之相观之,得知一切有漏之法皆为苦。
在修行时,如缘苦谛,而于五取蕴思惟“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”之四行相,然后生起无漏智并断惑,此智谓之“苦智”。亦即入见道时,以世俗智缘苦谛之境,至第二刹那与法智共生之智。其中,于第一刹那之后无间,缘欲界苦圣谛之境而生之无漏法智忍,名为苦法智忍;于其无间生无漏法智,名为苦法智。这是认识世间之苦的基本模式和简要方法。
但是,要想真正培养反向关怀,只需要认清:世间是苦,苦不堪言,于此苦谛确信无疑,这就行了,并不需要急着去求得解脱此苦的方法。因为大乘佛法的修证将在这个“苦”的基础上,发起大丈夫的志愿,实践大无畏的道路。如金刚王宝剑,无坚不摧,无邪不破,直入最上一乘。
二、发起四宏誓愿
这是菩萨道上的先锋旗帜,冲锋陷阵全靠此四宏誓愿之力量。也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,又称四弘誓、四弘愿行、四弘行愿、四弘愿。略称四弘,或称总愿。诸经论述及四弘誓愿,所说颇有异同。但基本上可以总结为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”四句。
《道行般若经》卷八〈贡高品〉说:“诸未度者悉当度之,诸未脱者悉当脱之,诸恐怖者悉当安之,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。” 《法华经》卷三〈药草喻品〉也说:“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。”
另外,在《大方等大集经》卷十七指出了菩萨有二十庄严法,其中第一是为度未度者大誓庄严,第二是为解未解者大誓庄严,第三是为安未安者大誓庄严,第四是为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大誓庄严。也同样体现了四宏誓愿的精神。
依《摩诃止观》卷十(下)之意,空见之阴界是苦,十使等是集,念处等是道,四倒破是灭,约此而起誓,谓众生无边誓愿度、烦恼无量誓愿断,法门无尽誓愿知,无上菩提誓愿成。由此可以看出是从四谛的思想来建立四宏誓愿是义趣的。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七则说:“一切菩萨复有四愿,成熟有情住持三宝,经大劫海终不退转。云何为四?一者誓度一切众生,二者誓断一切烦恼,三者誓学一切法门,四者誓证一切佛果。”
这也是从苦谛出发,依四谛而发起四宏誓愿。
此时所发的之愿就是真实的大愿,而不是虚愿了。如果没有认清人间疾苦、生死过患,随随便便的发愿,多半是虚愿,一时兴起而已,不能持久,也没有理由、动力和思想依据。所以,看到世间众生是苦,一定要立志救度众生;看到世间的痛苦无奈,一定要立志断除烦恼;看到这些苦完全可以解决,一定要立志学习断苦之法;看到究竟觉悟的佛陀,一定要成就圆满的佛果,这才是真实发自内心的伟大誓愿。
发起了这样的四宏誓愿之后,还要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当中,才不会偏于狂愿,不至于狂妄自大无功而败。因此,就必须依法实践大乘佛法的人生价值。
三、修习六度万行
菩萨在四宏誓愿的推动下,进入实践阶段,就是修习六度,略言六度,广说就是万行,亦即只要能够符合四宏誓愿的任何行为,都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实践和训练。
六度,又作六波罗蜜,为大乘菩萨道的核心实践法门。“波罗蜜”具称“波罗蜜多”,译为“到彼岸”或“度”。此外,在语意上,又有“绝对的”、“完全的”、“完成的”等意义。修此六种法门,则可度生死海,到达涅槃常乐的彼岸,故云六度。《六度集经》卷一说:“众祐知之,为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,疾得为佛。何谓为六?一曰布施,二曰持戒,三曰忍辱,四曰精进,五曰禅定,六曰明度无极高行。”
此六波罗蜜之说散见于诸经论之中。其中《六度集经》、《六波罗蜜经》等经,全经皆在广演六度行;其他如《大般若经》卷五七九以下、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一以下,也都有详细铺述。是大乘佛教极其重要的法门。此六度之意义,略如下述︰
1、布施波罗蜜:又称檀那波罗蜜、陀那波罗蜜,或布施到彼岸、施波罗蜜、布施度无极。亦可译为绝对完全的布施,或布施的完成。有财施、无畏施、法施三种。
2、持戒波罗蜜:又称尸罗波罗蜜或戒波罗蜜、戒度无极。亦可译为绝对的、完全的持戒,或持戒的完成。指持守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,能对治恶业令身心清净。
3、忍(辱)波罗蜜:又称羼提波罗蜜或安忍波罗蜜、忍辱度无极。亦可译为绝对的、完全的安忍,或忍的完成。指修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、谛察法忍,能对治嗔恚,使心安住。
4、精进波罗蜜:又称惟逮波罗蜜或精进度无极。亦可译为绝对的、完全的精进,或精进的完成。有身精进、心精进二种。前者指于身勤修善法、行道、礼诵、讲说、劝助、开化,或指勤修布施、持戒的善法;后者指于心勤行善道,心心相续,或指勤修忍辱、禅定、智慧。精进能对治懈怠,生长善法。
5、禅定波罗蜜:又称禅那波罗蜜或静虑波罗蜜、禅度无极。可译为绝对的、完全的禅定,或禅定的完成。指修现法乐住静虑、引发神通静虑、饶益有情静虑,能对治乱意,摄持内意。
6、智慧波罗蜜:又称般若波罗蜜或明度无极。又可译为绝对的、完全的智慧,或智慧的完成。谓得世俗慧、缘胜义慧、缘有情慧。能对治愚痴,了知诸法实相。
这六度的前后是由次第的,修习之时一般都要逐步实践,但也并不是死板的分割开来修行,而是联成一体,不一不异地进行训练。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七举前后、上下、粗细三由,解六波罗蜜的次第。所谓前后,即由不顾资财故持戒,持戒已能起忍辱,忍辱已能起精进,精进已能起禅定,禅定已能解真法。所谓上下,下是施、上为戒,乃至下是定、上为智。所谓粗细,粗是施、细为戒,乃至粗是定、细为智。
六波罗蜜度六弊
六
度
布施
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
度悭贪
六
弊
持戒
律仪戒、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
度毁犯
忍辱
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
度嗔恚
精进
断精进、修精进、求化精进
度懈怠
禅定
身禅定、口禅定、意禅定
度散乱
智慧
生空智、法空智、一切智智
度愚痴
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。《解深密经》卷四载,施、戒、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,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,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,精进波罗蜜则为三学所摄。《菩萨地持经》卷十亦载,进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。《解深密经》卷四、《菩萨地持经》卷一载,施、戒、忍三波罗蜜通福德资粮,般若波罗蜜通智慧资粮,进、禅二波罗蜜通福、智两资粮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二载,施、戒、进三波罗蜜为福庄严,忍、禅、慧三波罗蜜为智庄严。通过这样的次第修学,定能养成自利利他的品格,具备了临终反向关怀的重要能力,而在习惯和利他的…
《超越死亡·第十章、智者回眸——智慧从实践中生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