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超越死亡·第十章、智者回眸——智慧從實踐中生起

  第十章、智者回眸——智慧從實踐中生起

  達 照

  第一節  反向關懷之訓練

  臨終的反向關懷是一件人生的大事,無論對己對人,都具有莫大的功德利益。能夠達到這種能力的人,也並不是一般凡俗之流、泛泛之輩,而是超越自我爲中心的狹隘,具有同體大悲的品格,珍惜慈悲喜舍的恩情,方能在人生最痛苦、最無奈的死亡時刻,仍然念念不忘利益他人。

   然而,這種品格的養成,也同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,而是要從小小幼童的時候,就開始訓練利他之行,並且必須方法得當,訓練有素,親自從中獲得深層次的受用,發自內心的對待一切衆生懷有感恩心、報恩心、慈悲心、喜舍心。其中的訓練方法,在佛法當中也有明確的指示,所以佛教的臨終關懷,實際上是通過對整個生命的關懷,而體現在臨終時刻的死亡關頭這一個環節上,讓人看透生命的內在是“生死一如”的真面目。所以,力量越大的關懷,其所受訓練的時間也就越長,反向關懷就是這樣的一種從生到死,貫穿整個生命的終極關懷。

   簡而言之,臨終反向關懷就是要從小養成關懷他人的性格,真正在生活中落實“毫不利己,專門利人”的偉大情操。佛法中對此的訓練方法,一般要通過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:

  一、認識苦的現實

   苦,是佛教認識世間的一個基本概念,對于凡夫而言,現實生活的一切現象(有漏法)可以說都是苦的。此種道理,謂之苦谛。如生、老、病、死之四苦,加上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取蘊苦之四苦,總共有八苦。前七苦是一般生活上的可能感受,較易理解。至于五取蘊苦(五陰熾盛苦),則是總括前七苦的根源性價值判斷,與“一切行苦”之意相通。謂凡夫對五蘊取執爲自我所衍生的一切生命現象,在本質上是苦的。因爲凡夫誤以“無常”之現象界爲“常”(永恒),誤以“無我”之五蘊爲“我”(主宰)。所以必然會産生“苦”的最終結果。《增一阿含經》卷十七說:“雲何名爲苦谛?所謂苦谛者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憂悲惱苦、怨憎會苦、恩愛別離苦、所欲不得苦,取要言之五盛陰苦,是謂名爲苦谛。”  苦就是人間的真理,是無可否認和懷疑的事實。

   然而,有漏諸果中,或生樂、或生非苦非樂,未必悉皆生苦,故《婆沙》等論對此曾加說明。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七十八設問說:“若雲五取蘊皆苦,諸蘊中非無樂,如何總雲有苦無樂?”回答:“一說就苦多樂少但名苦蘊,一說苦樂相較爲假樂,實則諸蘊中全無樂者。”其中,前說爲說一切有部之義。因爲有部諸師承認樂受爲實有,故以苦多樂少爲苦谛之義。後說爲經部之義,以爲無真實之樂受。

   就有漏法“非可意”的苦受之行而言,其體性爲苦,故苦受必爲苦。就“可意”的樂受之行而言,壞時感苦,故樂受亦不離苦。就“不可意非不可意”的舍受之行而言,亦不免生滅遷流。聖者觀之,生苦怖之心,故舍受亦爲苦。由此叁苦之相觀之,得知一切有漏之法皆爲苦。

   在修行時,如緣苦谛,而于五取蘊思惟“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”之四行相,然後生起無漏智並斷惑,此智謂之“苦智”。亦即入見道時,以世俗智緣苦谛之境,至第二刹那與法智共生之智。其中,于第一刹那之後無間,緣欲界苦聖谛之境而生之無漏法智忍,名爲苦法智忍;于其無間生無漏法智,名爲苦法智。這是認識世間之苦的基本模式和簡要方法。

   但是,要想真正培養反向關懷,只需要認清:世間是苦,苦不堪言,于此苦谛確信無疑,這就行了,並不需要急著去求得解脫此苦的方法。因爲大乘佛法的修證將在這個“苦”的基礎上,發起大丈夫的志願,實踐大無畏的道路。如金剛王寶劍,無堅不摧,無邪不破,直入最上一乘。

  二、發起四宏誓願

   這是菩薩道上的先鋒旗幟,沖鋒陷陣全靠此四宏誓願之力量。也是一切菩薩于因位時所應發起的四種誓願,又稱四弘誓、四弘願行、四弘行願、四弘願。略稱四弘,或稱總願。諸經論述及四弘誓願,所說頗有異同。但基本上可以總結爲: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”四句。

   《道行般若經》卷八〈貢高品〉說:“諸未度者悉當度之,諸未脫者悉當脫之,諸恐怖者悉當安之,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。”  《法華經》卷叁〈藥草喻品〉也說:“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。”

   另外,在《大方等大集經》卷十七指出了菩薩有二十莊嚴法,其中第一是爲度未度者大誓莊嚴,第二是爲解未解者大誓莊嚴,第叁是爲安未安者大誓莊嚴,第四是爲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大誓莊嚴。也同樣體現了四宏誓願的精神。

   依《摩诃止觀》卷十(下)之意,空見之陰界是苦,十使等是集,念處等是道,四倒破是滅,約此而起誓,謂衆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量誓願斷,法門無盡誓願知,無上菩提誓願成。由此可以看出是從四谛的思想來建立四宏誓願是義趣的。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卷七則說:“一切菩薩複有四願,成熟有情住持叁寶,經大劫海終不退轉。雲何爲四?一者誓度一切衆生,二者誓斷一切煩惱,叁者誓學一切法門,四者誓證一切佛果。”

   這也是從苦谛出發,依四谛而發起四宏誓願。

   此時所發的之願就是真實的大願,而不是虛願了。如果沒有認清人間疾苦、生死過患,隨隨便便的發願,多半是虛願,一時興起而已,不能持久,也沒有理由、動力和思想依據。所以,看到世間衆生是苦,一定要立志救度衆生;看到世間的痛苦無奈,一定要立志斷除煩惱;看到這些苦完全可以解決,一定要立志學習斷苦之法;看到究竟覺悟的佛陀,一定要成就圓滿的佛果,這才是真實發自內心的偉大誓願。

   發起了這樣的四宏誓願之後,還要進一步落實到具體的行爲當中,才不會偏于狂願,不至于狂妄自大無功而敗。因此,就必須依法實踐大乘佛法的人生價值。

  叁、修習六度萬行

   菩薩在四宏誓願的推動下,進入實踐階段,就是修習六度,略言六度,廣說就是萬行,亦即只要能夠符合四宏誓願的任何行爲,都要不失時機地加以實踐和訓練。

   六度,又作六波羅蜜,爲大乘菩薩道的核心實踐法門。“波羅蜜”具稱“波羅蜜多”,譯爲“到彼岸”或“度”。此外,在語意上,又有“絕對的”、“完全的”、“完成的”等意義。修此六種法門,則可度生死海,到達涅槃常樂的彼岸,故雲六度。《六度集經》卷一說:“衆祐知之,爲說菩薩六度無極難逮高行,疾得爲佛。何謂爲六?一曰布施,二曰持戒,叁曰忍辱,四曰精進,五曰禅定,六曰明度無極高行。”

   此六波羅蜜之說散見于諸經論之中。其中《六度集經》、《六波羅蜜經》等經,全經皆在廣演六度行;其他如《大般若經》卷五七九以下、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一以下,也都有詳細鋪述。是大乘佛教極其重要的法門。此六度之意義,略如下述︰

   1、布施波羅蜜:又稱檀那波羅蜜、陀那波羅蜜,或布施到彼岸、施波羅蜜、布施度無極。亦可譯爲絕對完全的布施,或布施的完成。有財施、無畏施、法施叁種。

   2、持戒波羅蜜:又稱屍羅波羅蜜或戒波羅蜜、戒度無極。亦可譯爲絕對的、完全的持戒,或持戒的完成。指持守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,能對治惡業令身心清淨。

   3、忍(辱)波羅蜜:又稱羼提波羅蜜或安忍波羅蜜、忍辱度無極。亦可譯爲絕對的、完全的安忍,或忍的完成。指修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、谛察法忍,能對治嗔恚,使心安住。

   4、精進波羅蜜:又稱惟逮波羅蜜或精進度無極。亦可譯爲絕對的、完全的精進,或精進的完成。有身精進、心精進二種。前者指于身勤修善法、行道、禮誦、講說、勸助、開化,或指勤修布施、持戒的善法;後者指于心勤行善道,心心相續,或指勤修忍辱、禅定、智慧。精進能對治懈怠,生長善法。

   5、禅定波羅蜜:又稱禅那波羅蜜或靜慮波羅蜜、禅度無極。可譯爲絕對的、完全的禅定,或禅定的完成。指修現法樂住靜慮、引發神通靜慮、饒益有情靜慮,能對治亂意,攝持內意。

   6、智慧波羅蜜:又稱般若波羅蜜或明度無極。又可譯爲絕對的、完全的智慧,或智慧的完成。謂得世俗慧、緣勝義慧、緣有情慧。能對治愚癡,了知諸法實相。

   這六度的前後是由次第的,修習之時一般都要逐步實踐,但也並不是死板的分割開來修行,而是聯成一體,不一不異地進行訓練。如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七舉前後、上下、粗細叁由,解六波羅蜜的次第。所謂前後,即由不顧資財故持戒,持戒已能起忍辱,忍辱已能起精進,精進已能起禅定,禅定已能解真法。所謂上下,下是施、上爲戒,乃至下是定、上爲智。所謂粗細,粗是施、細爲戒,乃至粗是定、細爲智。

  六波羅蜜度六弊

  六

  度

   布施

   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

   度悭貪

  

  六

  弊

  

  持戒

   律儀戒、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

   度毀犯

  

  忍辱

   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

   度嗔恚

  

  精進

   斷精進、修精進、求化精進

   度懈怠

  

  禅定

   身禅定、口禅定、意禅定

   度散亂

  

  智慧

   生空智、法空智、一切智智

   度愚癡

  

  此六波羅蜜爲戒定慧叁學所攝。《解深密經》卷四載,施、戒、忍叁波羅蜜爲增上戒學所攝,禅波羅蜜爲增上心學所攝,般若波羅蜜爲增上慧學所攝,精進波羅蜜則爲叁學所攝。《菩薩地持經》卷十亦載,進波羅蜜爲增上戒學所攝。《解深密經》卷四、《菩薩地持經》卷一載,施、戒、忍叁波羅蜜通福德資糧,般若波羅蜜通智慧資糧,進、禅二波羅蜜通福、智兩資糧。《優婆塞戒經》卷二載,施、戒、進叁波羅蜜爲福莊嚴,忍、禅、慧叁波羅蜜爲智莊嚴。通過這樣的次第修學,定能養成自利利他的品格,具備了臨終反向關懷的重要能力,而在習慣和利他的…

《超越死亡·第十章、智者回眸——智慧從實踐中生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