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深受啓發,而代代傳持、弘揚下去。
佛陀在涅槃會上拈花示衆,迦葉尊重破顔微笑,遂將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與摩诃迦葉。大衆學人因此同沾法益,禅宗頓悟之法從此流傳千古。這就是以最簡單的方式,來啓發學人最高深的思想,也唯有佛陀和曆代祖師大德們,才具此等頂門眼,才能這般放光動地,這是無論何時都可以隨機而啓發的。但是只有在死亡之際,不拘何種方式,將其介紹出來,才更能感動人心。同時也更具有“生死自在”的說服力。
除了禅師以外,還有無數的大德法師們,他們也能夠在臨終時刻大談佛法妙理,這真是令天下人都感到不可思議的。有的是將自己終身所學所弘之法,作一個總結性的歸納,使學人更加容易牢記在心。有的就某一個問題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想法,從而啓發了學人的思路,又在學習義理的道路上少走許多彎路。還有的從全體把握佛法精神的角度,來談論佛法在行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,以此來啓發學人在思想上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佛法、贊歎佛法、感受佛法。
五、指出學人用功要點
從理論上的關懷,再進一步就是落實在實踐上了。佛法是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法門,而臨終者的反向關懷也同樣會注意到這兩方面的指教。關鍵時刻就直接點破用功的下手處,擊中要點,使學人能夠于一言之下恍然大悟,此種以生命的全部價值作爲保證的情景,也只有在佛門當中才能見得到的。
從前有一位船子和尚,對學人說法之後,學人好象還有少許懷疑,禅師就當著學人的面,只身跳入河中淹死了,以此來證明他所說之法是完全正確的,是可以用生命來作擔保的。如此感人的事迹,反映了臨終者能夠在生命的最後時刻,將一生的希望和精神,全都放在指出學人用功的要點上。
這種真正舍生取義、爲法忘軀的精神,不但表明了他們自己修證境界的高深莫測,而且也體現了他的學人具有非凡的接受能力和氣魄。也只有通過親身修證佛法各個位次的境界之後,秉持同體大悲和無緣大慈,才能在生死關頭還念念不忘蒼生的苦難,念念不忘學人的恩情,以一種報恩的心情和大無畏的精神,“不忍衆生苦、不忍聖教衰”的情懷,日以繼夜,生而至死,都能夠看中要點,指出心法傳承的精要,薪火傳心,代代相承,綿綿無盡!
六、規定學人生命取向
在佛法中,生命是最寶貴的,任何生命都具有無與倫比的莊嚴,任何生命都不應受到歧視,更不應受到虐待和殺戮。所以,佛教主張不傷害一切衆生,不食一切衆生肉。
然而,在生死輪轉、陰陽交替的臨終之際,人們對于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把握和自由呢?大部分人都會處于迷惘茫然的狀態之中,頓失依靠而感到孤苦伶仃,四望無人而不知何去何從。因此,反向的臨終關懷者,也會以其偉大的能量和無盡的悲願,規定生命的終極關懷,指出學人生命的最終取向,使其超越世間黑暗的束縛,邁向今生解脫的光明大道。
通常在臨終反向關懷時,能夠規定學人生命取向的,也一定是修道有成、理路明了的菩薩,他們對于生命的來龍去脈和境界高低,都能夠了如指掌。所以就可以根據學人的思想情況,來關懷他們全面相應的升華。
如教導學人修習淨土宗持名念佛,引領他們走向西方淨土,永遠解脫娑婆世界的生死之苦。教導學人修習四禅八定和出世間禅,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品位,提高生命的素質。教導學人修習四谛和十二因緣,邁向解脫之道,從而獲得了涅槃寂靜的境界。教導學人精進修行六度萬行,趨向大乘菩薩道,使生命的每個角落和每次轉折,都體現出大乘菩薩那慈悲喜舍的精神。教導學人就在人世間建立佛法的淨土,以此來莊嚴生我養我的土地,讓天下知情人都能奮發向上,卻絲毫不是爲了自己的私利,也不是爲了世間的八法。教導學人認真把握生命的羅盤,在苦海裏穩定地向前方駛去,前方就是這些臨終者仍能反向關懷的溫馨故裏,也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與慈悲、情感聚集的地方。
生命的取向就是走向覺悟,走向完美,走向自由和幸福!
七、留給學人懸念感恩
最後一種反向關懷的方法就是留給學人懸念感恩,因爲有時候菩薩入滅不留痕迹,並沒有好多的瑞相或者感應說法之類的。但是,正因爲菩薩們的德行遠播,才引得不少人爲此感動和傷心。那麼,能夠反向關懷的菩薩就要爲此而考慮了,要能給這些凡夫衆生的切實關懷,使學人感受到佛菩薩聖人和正法的深恩。
第一,死亡的整個過程沒有絲毫病苦,而且自己能夠預知時至,或者化爲虹光而去,自由自在無拘無束,以這些瑞相來感動學人,使之能夠産生極爲深刻的懸念,盡此生世都不能忘懷,都激勵著他們走上究竟的解脫道和菩提道。
第二,以驚人的力量來示現神通,如阿難尊者在恒河的上空,于火光叁昧當中逝世,感得無數的舍利,使恒河兩岸的人們百姓發自內心的高興和感恩。這是以神通之力,說明佛法的高妙,並且得到印證。一般來說,菩薩在此世界度衆生,是很不容易的,即使有了神通也不能輕易的示現,就怕人們誤會而執著,繼而誤解佛法的原理,錯把神通當悟道,或把有神通的人作聖人。所以,要是示現神通了之後,往往不久就要徹底的離開人間。這種圓寂怎不令人思念、感恩呢!
第叁,死亡之後還能夠留住肉身不壞,或者身體的某些部位不被大火所燒,或者具有許多的舍利子等,這些都有經典依據,作爲菩薩修行的自證功夫,而使學人內心歡喜無量。
第四,在臨終之時示現外界的各種好相,比如天氣忽然變得奇特殊妙起來,光明照耀無量,山河易色,大地震動,天樂鳴空,香氣遍滿。再如現形、托夢,增人信心,使一切見聞隨喜者,都能普遍地得到啓示和懸念,感恩之情溢于言表,愉悅歡喜難以盡頌,所以,這也是臨終反向關懷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。
以上七個方面的反向關懷之方法,在佛教史上唯有佛陀在入滅之際是完全具備的,這在《涅槃經》和《大悲經》、《佛遺教經》等經典中表露得很清楚。因此可以說,佛陀是臨終反向關懷的完美實踐者,也是生死一如、自他不二的究竟覺者,所以才會有如此圓滿的生命之歸宿。其余的祖師大德們,也多少實踐了其中的一些方法。
大體而言,反向關懷就是臨終者的任何行爲和能力,只要對學子後人有增益功用的,無論是哪個方面,無論是大小多少,都可以歸納爲這一類中。而一切反向關懷之方法的應用,也完全都是靠平生從小就開始的訓練而來,因此大乘佛法中的“死”,是從“生”就開始准備的。只有真正過好了“生”,才能完美的圓滿了“死”,從生到死,從死到生,也就都是生命無窮盡之奮鬥的全部過程了。
第叁節 反向關懷之事例
關于佛教臨終關懷的情景,在佛經史籍中表現得非常豐富,正面關懷和自我關懷就已經多不勝舉,反向關懷方面的記載也是不計其數,特別是大乘佛法流行的地方,各大菩薩都有或多或少的反向關懷之體現。所以,我們這裏就將具有代表性的反向關懷之事例,列舉出來,以增信心。同時,也讓研究臨終關懷者打開思路,全面展現生命內在的完美力量,俾使人人都能掌握終極關懷之精神,從對老病死的正面關懷、對成年人的自我關懷和小小孩提的反向關懷之訓練,這是一項長期的生命運動,也是改善和升華生命質量的重要指導方針,更是創建人間淨土、覺悟生死真相的良好契機。
一、佛陀的涅槃綸音
佛陀釋迦牟尼世尊將入涅槃之際,對于一切衆生都作了全面完整的反向關懷,慈悲懇切的開示,苦口婆心的慰勸,寂靜光明的教誡,既能令人感受到佛陀和弟子們之間的真摯情感,又能使人體會到佛陀及弟子們的無上智慧,佛陀那大慈大悲的情懷,真是生命中永恒的明燈!
釋尊一生最後剃度須跋陀羅成就聖果,此時大衆都已經知道佛陀將于中夜而入涅槃,須跋陀羅因爲得度而喜慶無比,也因爲佛陀的入滅而憂愁無極,悲泣流淚痛哭不止,求佛常住世間莫般涅槃。他不忍心看到佛陀入滅,于是就先佛而入涅槃了。當時,一切大衆都同時大喊“苦哉苦哉,如何正覺一旦舍離,無主無歸,無依無趣。”追思戀慕,悲感號泣,互相執手,搥胸悶絕,迷失方向,哀恸叁千大千世界。
釋尊普告大衆:你們不要這樣號啕大哭,猶如嬰兒一般,互相之間都使彼此之心壓抑迷悶。也不要使自己的心散亂不堪。你們要在這個充滿行苦的生死大海中,勤奮的修習清淨心,不要失去智慧覺照的正念,趕快尋求真正的智慧,迅速出離這個結業束縛的苦輪。
在叁界之中受身,苦痛輪轉無邊無際,無明愚癡成爲主人,恩愛執著就象魔王一樣,刑役差使身心,鞭策衆生而爲奴仆。攀緣外境,造生死業。貪嗔狂癡,于念念之中傷害身心,無量劫來常受苦惱。哪裏還有智者,不想回到解脫自在的家園啊!
你們應當知道,我從曠劫以來,早就證得寂靜無爲的大涅槃境界,已經沒有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的執著,猶如金剛寶藏,常樂我淨。現在只是顯示一下不可思議的諸佛境界,爲了要讓大家明白,身如電光,漂流速疾,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,沒有一樣事物可以主宰可以執著。
佛陀接著說:從我得道成佛以來,初度憍陳如,最後度須跋陀羅,我的度生大事已經究竟完畢,再也沒有什麼可作了。假如還要我住世生活,也不比今天涅槃有何差異。
于是,佛陀吩咐大家把須跋陀羅的屍體火化,然後再建造塔廟,進行供養。大衆就按照佛說的話去作了。
然後,佛陀再一次告訴阿難和大衆:
我涅槃後,汝當精進,未脫叁界,世間痛苦,早求出離。于此五濁愛欲之中,應生憂畏無救護想。一失人身,難可追複,畢此一形,長須警察,無常大鬼,情求難脫。憐憫衆生,莫相殺害,乃至蠢動,應施無畏。身業清淨,常生妙土;口業清淨,離諸過惡,莫食肉、莫飲酒;…
《超越死亡·第十章、智者回眸——智慧從實踐中生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