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不要等着别人来帮忙和照顾。同时,佛陀还告诉弟子们“要自利利他,自己获得利益,也要想到别人能同样得到利益。”因此,佛法首先是主张自救自度,然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,才必要进行普渡众生。而这自度和度他的准则,就是三种心态上的自我训练。
第一,自皈依觉: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起来,依靠觉悟来关怀自我和帮助众生,追求自他生命对宇宙真理的体悟和了解,从此发起了殊胜高广圆满伟大的愿望。也就是说,首先要有一种寻求真理的心愿,富有探索精神,心量宏大,训练一种究竟觉醒人生真理的恒心和毅力,孜孜不倦地努力。这是迈向生命自由乐园的第一步第一项工程,猛然醒悟,最为重要,我们当不要错过现在这个殊胜的机缘。
第二,自皈依正:这是说要靠正确的方法来关怀自我和帮助众生,这些方法的获得,需要多闻多思,听闻古圣先贤的言教,总结时贤高人的指点,观察生活的点滴感悟,通过邪正真伪的比较,从而获得真正有益身心的知识和智慧。要想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关怀,这部也是必不可少的奋斗。当自己的生命纯粹纳入到正轨之中,一切身心世界的运作,也就自然而然获得稳定和安详,这是一种培养“智者”的方法,需以至诚恳切的恭敬心来呵护,闻思得益,确实如此。
第三,自皈依净:这是说要靠清净无杂染的身心来自我关怀和与人分享。当具备了前面两项的训练之后,身心在现实社会的实践当中,就能够恰到好处的安顿了。以这个安然的身心,表现出祥和的神态,秉持如虚空广大的心量,内涵如大海一般的智慧,便能调适好自己的生活,从而获得生命的巨大力量,也就真的能够“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”了。
三皈依还说明了一个修学佛法的次第,那就是:首先要发大心,最好是发明自己的真心,真心才是大道,真心才是无上尊严无上微妙的。如果还没有发明真心,起码也要能够发起广大无边、犹如虚空的心量,这个很重要!
其次是在这个巨大的心量中,广学多闻,开发智慧,真正得到身心的自在受用。
最后就是要能够学以致用,通过智慧的能力来摄持身心和世界,完全达到“随心所欲,而不愈矩”的境界。因此,能够临终自我关怀的人,一定在生前做过这种简单而有效的训练,否则的话,心神尚且不定,又如何能自我关怀呢。
2、培养认真的人生态度
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懒惰和松散,这是流浪汉的习性,我们在苦海中流浪太久了,所以很难解除这种惯性。不过,无论如何难以改变,要想在临终获得更好的自我关怀,那还是必须经过严肃而认真的培养,养成一种认真的人生态度。
佛法告诉我们,认真的生活态度首要在“勤”字,天才出于勤奋,只有养成勤奋地对待人生的人,他在临终的时候,才会更有能力说服自己,而不用接受末日的审判和无谓的痛苦。
佛法中的勤奋,主要表现在“四正勤”里面,当然也蕴含着四念处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等内容,实际上这个勤奋也就是对于五戒十善、四念处、八正道等法的修习来说的。四正勤就是:勤于灭已生之恶、勤于使未生之恶不生、勤于使未生之善生起、勤于增长已生之善。
第一,为断已生之恶法而一心勤精进。这里的恶法包括了外在行为上的恶行,和内在思想上的无知烦恼等负面的情绪,具体是指在修习四念处观的时候,如果有懈怠心、五盖等诸烦恼生起而覆蔽自心,就会远离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种善根,为了断除这类已经生起来的恶法,所以必须一心勤精进,以各种方便手段来除断。
第二,为使未生之恶法不生而一心勤精进。这就是在修习四念处观的时候,懈怠心、五盖等烦恼心虽然还没有生起了,但因恐其以后生起而遮蔽信等五种善根,所以就一心勤精进,努力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以种种法门来充实自己的身心,不要让懈怠放逸的心念有机可乘。古人所说的“慎独”、“居敬”等,也是这种功夫啊!
第三,为使未生之善法能够生起而一心勤精进。这也是指在修习四念处观和其他善法的时候,为了使未生起的善根得以生起,一心勤精进而方便修习,使自己对于善法有个全面透彻的认识,发自内心的愿意追求人生之真善美慧,从而使自己善根生起。
第四,为使已生善法不停地得到增长而一心勤精进。就是指在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种善根生起来的时候,为了使这些善根能够增长而勤精进方便修习,令无退失而得以成就。古德说:“道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”所以,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,使自己的身心处于勤奋不懈的恒心与毅力之中,从而历尽苦难而此心不改。
当一个人养成了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时候,他们对于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事情,也就都会积极努力的去面对,具足了四念处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的自我训练之能力,对生死也都充满美好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,再加上训练得来的宁静(定)与光明(慧),最终在死亡面前,自是坦然以对了。
3、效法正确的行为规范
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认真的人生态度之后,我们所要知道的是如何把这些目标与态度在生命中表现出来,因此就要关心到自己的行为问题了。一个临终自我关怀的人,在平时的生活当中,一定要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。
用佛法的话来说,那就是需要有“八正道”的相关训练。八正道又名八圣道,即八条圣者的行为规范。一、正见,即正确的知见。二、正思惟,即正确的思考。三、正语,即正当的言语。四、正业,即正当的行为。五、正命,即正当的职业。六、正精进,即正当的努力。七、正念,即正确的观念(想法)。八、正定,即正确的禅定。佛陀告诉我们说:修此八正道,可证得阿罗汉果,也就是临终自我关怀的成就。
除了这个八正道的重要行为规范外,还有佛法中的五戒、十善等,也是衡量为人是否正确的标准。所以,一般开始皈依佛法的人,就要实践这些能够使人得到安心的方法。
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些佛法的戒律条文使人觉得压抑,而认为只有禅宗那样呵佛骂祖才是高明,殊不知五戒十善实乃佛法的基础,禅宗手段高超则是耸立于空中的楼阁,倘若没有稳固的地基,建立楼阁尚且不可能,何况令人受用得度呢?所以,世间出世间,任何善法、理论、境界、思想,要能够真正落实在吾人活生生的日常行为中,就必须对这五戒、十善、八正道有足够的遵行。
那么,如何才是“正确的行为”呢?简单地说,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行为,这个“负面”是从生命本身的烦恼痛苦来说的,假如一种行为能够让人获得暂时的快乐,但却要招来长期的痛苦,那就是不正确的。行为的本身能够使自己和他人都获得快乐,而不会引来更多的麻烦和痛苦的,那就是正确的行为。不过,在时间上看,如果能够获得永恒的快乐而没有任何苦痛烦恼,那就是永恒的真理了。
所以,正确的行为规范,并非刀锋上的蜂蜜,虽然暂时很甜,但是会有舌头被割的危险,一旦舌头被割,那么甜头也就成为苦头了。同样的,正确的行为,能够使人感到安全、祥和、宁静而富有向上的积极力量,却不会对生命有任何负面的作用,对于许多信佛修行的人,这点极为关键。凡是能够使我们更加接近生命本质的行为,都是正确的,我们就应该信受奉行。
4、练习良好的心理素质
有些人的心理素质比较差,即使在生活中实修以上的方法,也不能从根本上下手,根本上下手的意思就是要在心地上用功,佛法就是修心法。佛说一切法,为治一切心,若无一切心,何须一切法?所以,对于内心世界的熟悉和适应,乃至进一步的超越自我之身心,这也是自我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,我们称之为心理素质训练法。
在佛法中的心理素质方面,包括了自我解脱的心理状况和无我利他的心理状况,从临终自我关怀的角度看,我们这里就介绍自我解脱的心理状况和这种素质的训练方法。
可以说,临终能够自我关怀的人,其心理素质都是一流的。除了世间豁达的人和行善之人,以及哲学家们的信念外,佛法中有更为究竟的解脱道的圣人们,他们的心理素质才是我们所应注意的。因为,他们是永远解脱了生死的痛苦,真正明了生死之真相,而在临终之时,才表现出极为自由洒脱的景象。这个训练法有两种,一是四圣谛的修习,二是十二因缘的修习。
第一,四圣谛的修习
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,此是早期佛教的根本教法,佛陀成道之后,就到鹿野苑初转*轮,第一次为世间的凡夫众生说法,一试就灵,五比丘听完之后,如法修习,马上获得身心上的真实利益。所以,佛陀及其弟子们几乎用这个方法让所有的弟子和信众们修习过,而且只要能够认真修习,就能够百发百中,没有不成功的,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,证得圣果的声闻罗汉也就特别多。这种法的修习也并不是很难,但要有耐心、决心和恭敬尊重心才行。
四圣谛就是指四个圣人发现的生命之真理,我们每一个众生的身心世界中都充满了这样的四种因素,只要能够如实无误的明白了,如实无误的忍可了、把握了,那就能够解脱生死之间的任何烦恼痛苦,而获得极为良好的心理素质。如何认识呢?
世间一切色相和心念,都是苦的,因为这一切有太多的局限狭隘和无知、不满、无奈,还有更加现实的生老病死,世间万种人生百态,无不充满痛苦哀号,仔细观察,苦不堪言。所以,这个世界的任何形象和心念都充满了苦,这是如实客观存在的真理,所以是苦谛。
世间一切痛苦都有各自的原因,但总的原因就是“无知”,不知道生命的真理,也不知道宇宙人生的实相,由于无知迷惑而导致了种种行为的出轨,各种行动又具有相互牵制的力量,负面的影响了生命的发展,从而使生命本应自由自在的状况受到了极大的压抑,于是一切痛苦的情景也就随之出现。所以,无知迷惑就是痛苦的…
《超越死亡·第八章、超越自我——无我即解脱之前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