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不要等著別人來幫忙和照顧。同時,佛陀還告訴弟子們“要自利利他,自己獲得利益,也要想到別人能同樣得到利益。”因此,佛法首先是主張自救自度,然後在有能力的情況下,才必要進行普渡衆生。而這自度和度他的准則,就是叁種心態上的自我訓練。
第一,自皈依覺:把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起來,依靠覺悟來關懷自我和幫助衆生,追求自他生命對宇宙真理的體悟和了解,從此發起了殊勝高廣圓滿偉大的願望。也就是說,首先要有一種尋求真理的心願,富有探索精神,心量宏大,訓練一種究竟覺醒人生真理的恒心和毅力,孜孜不倦地努力。這是邁向生命自由樂園的第一步第一項工程,猛然醒悟,最爲重要,我們當不要錯過現在這個殊勝的機緣。
第二,自皈依正:這是說要靠正確的方法來關懷自我和幫助衆生,這些方法的獲得,需要多聞多思,聽聞古聖先賢的言教,總結時賢高人的指點,觀察生活的點滴感悟,通過邪正真僞的比較,從而獲得真正有益身心的知識和智慧。要想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我關懷,這部也是必不可少的奮鬥。當自己的生命純粹納入到正軌之中,一切身心世界的運作,也就自然而然獲得穩定和安詳,這是一種培養“智者”的方法,需以至誠懇切的恭敬心來呵護,聞思得益,確實如此。
第叁,自皈依淨:這是說要靠清淨無雜染的身心來自我關懷和與人分享。當具備了前面兩項的訓練之後,身心在現實社會的實踐當中,就能夠恰到好處的安頓了。以這個安然的身心,表現出祥和的神態,秉持如虛空廣大的心量,內涵如大海一般的智慧,便能調適好自己的生活,從而獲得生命的巨大力量,也就真的能夠“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”了。
叁皈依還說明了一個修學佛法的次第,那就是:首先要發大心,最好是發明自己的真心,真心才是大道,真心才是無上尊嚴無上微妙的。如果還沒有發明真心,起碼也要能夠發起廣大無邊、猶如虛空的心量,這個很重要!
其次是在這個巨大的心量中,廣學多聞,開發智慧,真正得到身心的自在受用。
最後就是要能夠學以致用,通過智慧的能力來攝持身心和世界,完全達到“隨心所欲,而不愈矩”的境界。因此,能夠臨終自我關懷的人,一定在生前做過這種簡單而有效的訓練,否則的話,心神尚且不定,又如何能自我關懷呢。
2、培養認真的人生態度
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懶惰和松散,這是流浪漢的習性,我們在苦海中流浪太久了,所以很難解除這種慣性。不過,無論如何難以改變,要想在臨終獲得更好的自我關懷,那還是必須經過嚴肅而認真的培養,養成一種認真的人生態度。
佛法告訴我們,認真的生活態度首要在“勤”字,天才出于勤奮,只有養成勤奮地對待人生的人,他在臨終的時候,才會更有能力說服自己,而不用接受末日的審判和無謂的痛苦。
佛法中的勤奮,主要表現在“四正勤”裏面,當然也蘊含著四念處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等內容,實際上這個勤奮也就是對于五戒十善、四念處、八正道等法的修習來說的。四正勤就是:勤于滅已生之惡、勤于使未生之惡不生、勤于使未生之善生起、勤于增長已生之善。
第一,爲斷已生之惡法而一心勤精進。這裏的惡法包括了外在行爲上的惡行,和內在思想上的無知煩惱等負面的情緒,具體是指在修習四念處觀的時候,如果有懈怠心、五蓋等諸煩惱生起而覆蔽自心,就會遠離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種善根,爲了斷除這類已經生起來的惡法,所以必須一心勤精進,以各種方便手段來除斷。
第二,爲使未生之惡法不生而一心勤精進。這就是在修習四念處觀的時候,懈怠心、五蓋等煩惱心雖然還沒有生起了,但因恐其以後生起而遮蔽信等五種善根,所以就一心勤精進,努力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以種種法門來充實自己的身心,不要讓懈怠放逸的心念有機可乘。古人所說的“慎獨”、“居敬”等,也是這種功夫啊!
第叁,爲使未生之善法能夠生起而一心勤精進。這也是指在修習四念處觀和其他善法的時候,爲了使未生起的善根得以生起,一心勤精進而方便修習,使自己對于善法有個全面透徹的認識,發自內心的願意追求人生之真善美慧,從而使自己善根生起。
第四,爲使已生善法不停地得到增長而一心勤精進。就是指在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種善根生起來的時候,爲了使這些善根能夠增長而勤精進方便修習,令無退失而得以成就。古德說:“道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”所以,需要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,使自己的身心處于勤奮不懈的恒心與毅力之中,從而曆盡苦難而此心不改。
當一個人養成了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的時候,他們對于自己生命中出現的任何事情,也就都會積極努力的去面對,具足了四念處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的自我訓練之能力,對生死也都充滿美好的信念和積極的心態,再加上訓練得來的甯靜(定)與光明(慧),最終在死亡面前,自是坦然以對了。
3、效法正確的行爲規範
有了明確的奮鬥目標和認真的人生態度之後,我們所要知道的是如何把這些目標與態度在生命中表現出來,因此就要關心到自己的行爲問題了。一個臨終自我關懷的人,在平時的生活當中,一定要具備正確的行爲規範。
用佛法的話來說,那就是需要有“八正道”的相關訓練。八正道又名八聖道,即八條聖者的行爲規範。一、正見,即正確的知見。二、正思惟,即正確的思考。叁、正語,即正當的言語。四、正業,即正當的行爲。五、正命,即正當的職業。六、正精進,即正當的努力。七、正念,即正確的觀念(想法)。八、正定,即正確的禅定。佛陀告訴我們說:修此八正道,可證得阿羅漢果,也就是臨終自我關懷的成就。
除了這個八正道的重要行爲規範外,還有佛法中的五戒、十善等,也是衡量爲人是否正確的標准。所以,一般開始皈依佛法的人,就要實踐這些能夠使人得到安心的方法。
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些佛法的戒律條文使人覺得壓抑,而認爲只有禅宗那樣呵佛罵祖才是高明,殊不知五戒十善實乃佛法的基礎,禅宗手段高超則是聳立于空中的樓閣,倘若沒有穩固的地基,建立樓閣尚且不可能,何況令人受用得度呢?所以,世間出世間,任何善法、理論、境界、思想,要能夠真正落實在吾人活生生的日常行爲中,就必須對這五戒、十善、八正道有足夠的遵行。
那麼,如何才是“正確的行爲”呢?簡單地說,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行爲,這個“負面”是從生命本身的煩惱痛苦來說的,假如一種行爲能夠讓人獲得暫時的快樂,但卻要招來長期的痛苦,那就是不正確的。行爲的本身能夠使自己和他人都獲得快樂,而不會引來更多的麻煩和痛苦的,那就是正確的行爲。不過,在時間上看,如果能夠獲得永恒的快樂而沒有任何苦痛煩惱,那就是永恒的真理了。
所以,正確的行爲規範,並非刀鋒上的蜂蜜,雖然暫時很甜,但是會有舌頭被割的危險,一旦舌頭被割,那麼甜頭也就成爲苦頭了。同樣的,正確的行爲,能夠使人感到安全、祥和、甯靜而富有向上的積極力量,卻不會對生命有任何負面的作用,對于許多信佛修行的人,這點極爲關鍵。凡是能夠使我們更加接近生命本質的行爲,都是正確的,我們就應該信受奉行。
4、練習良好的心理素質
有些人的心理素質比較差,即使在生活中實修以上的方法,也不能從根本上下手,根本上下手的意思就是要在心地上用功,佛法就是修心法。佛說一切法,爲治一切心,若無一切心,何須一切法?所以,對于內心世界的熟悉和適應,乃至進一步的超越自我之身心,這也是自我訓練的一個重要方面,我們稱之爲心理素質訓練法。
在佛法中的心理素質方面,包括了自我解脫的心理狀況和無我利他的心理狀況,從臨終自我關懷的角度看,我們這裏就介紹自我解脫的心理狀況和這種素質的訓練方法。
可以說,臨終能夠自我關懷的人,其心理素質都是一流的。除了世間豁達的人和行善之人,以及哲學家們的信念外,佛法中有更爲究竟的解脫道的聖人們,他們的心理素質才是我們所應注意的。因爲,他們是永遠解脫了生死的痛苦,真正明了生死之真相,而在臨終之時,才表現出極爲自由灑脫的景象。這個訓練法有兩種,一是四聖谛的修習,二是十二因緣的修習。
第一,四聖谛的修習
四聖谛就是苦集滅道,此是早期佛教的根本教法,佛陀成道之後,就到鹿野苑初轉*輪,第一次爲世間的凡夫衆生說法,一試就靈,五比丘聽完之後,如法修習,馬上獲得身心上的真實利益。所以,佛陀及其弟子們幾乎用這個方法讓所有的弟子和信衆們修習過,而且只要能夠認真修習,就能夠百發百中,沒有不成功的,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,證得聖果的聲聞羅漢也就特別多。這種法的修習也並不是很難,但要有耐心、決心和恭敬尊重心才行。
四聖谛就是指四個聖人發現的生命之真理,我們每一個衆生的身心世界中都充滿了這樣的四種因素,只要能夠如實無誤的明白了,如實無誤的忍可了、把握了,那就能夠解脫生死之間的任何煩惱痛苦,而獲得極爲良好的心理素質。如何認識呢?
世間一切色相和心念,都是苦的,因爲這一切有太多的局限狹隘和無知、不滿、無奈,還有更加現實的生老病死,世間萬種人生百態,無不充滿痛苦哀號,仔細觀察,苦不堪言。所以,這個世界的任何形象和心念都充滿了苦,這是如實客觀存在的真理,所以是苦谛。
世間一切痛苦都有各自的原因,但總的原因就是“無知”,不知道生命的真理,也不知道宇宙人生的實相,由于無知迷惑而導致了種種行爲的出軌,各種行動又具有相互牽製的力量,負面的影響了生命的發展,從而使生命本應自由自在的狀況受到了極大的壓抑,于是一切痛苦的情景也就隨之出現。所以,無知迷惑就是痛苦的…
《超越死亡·第八章、超越自我——無我即解脫之前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