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超越死亡·第八章、超越自我——無我即解脫之前提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根源,這是客觀的真理。

   當人們知道了世間的苦和苦的真正原因時,他就不會再去造作危害生命健康的事情,逐步消除對生命負面作用的舉動,最後能夠獲得真正的解脫,這就是涅槃,也是生命中的客觀真理,所以叫做滅谛。

   當然獲得這些苦谛的方法,就是上文所說的八正道等等,實踐正面影響生命的創作,消滅負面影響生命的行爲,這樣便能使自己在這個世界上,或者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,感受生命中真實的快樂的曆程,此種自我訓練的方法也是本來就客觀存在于宇宙間的,所以說是道谛。

   佛陀一般爲弟子們都說叁次,稱爲叁轉四谛*輪:

   此是苦,可知性;此是集,可斷性;此是滅,可證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(這是示轉,指示給你看)

   此是苦,汝應知!此是集,汝應斷!此是滅,汝應證!此是道,汝應修!(這是勸轉,奉勸你練習)

   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斷;此是滅,我已證;此是道,我已修。(這是證轉,證明讓你信)

   佛陀教誡弟子們的時候,就是這樣言簡意赅地分析解說,然後讓弟子們自己去實地考察,如實觀察身心世界,得到客觀的認定和把握,這樣就成功了。只需要你發自內心的承認世間是苦的,苦是有原因的,既然有原因,就一定可以找到,既然能夠找到,那就一定可以消滅它。那麼把這個原因消滅了,苦也就自然消失了。這需要客觀冷靜的去觀察,然後落實在自己的生命當中,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心理素質得到直接的提升,最後能夠微笑著面對死亡,並能感到死亡的快樂!

   第二,十二因緣的修習

   這是許多能夠臨終自我關懷的聖者的慣用方法,佛陀不在人間說法的時候,也有人能夠從宇宙萬事萬物都是“緣起”的角度開悟,明白了一切諸法都只是因緣和合而起,並沒有內在實質性的主宰存在,于是看到了生命的現象和本質,其觀察方法是:

   人的老病死是從哪裏來的呢?這是因爲有生才有老病死。生又是從哪裏來的呢?那是生命內在的一種行爲之力量,也就是業力,業力聚集在一起的時候,就是“有”。爲什麼會有這個“有”的力量呢?都是因爲“取”而起。爲何要取呢?因爲有“愛”。爲何要愛呢?因爲有“受”。爲何會有受呢?因爲有“觸”。爲何有觸?因爲有“六入”。六入就是指我們身心的六根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因其能攀緣陷入于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之中,而不知返,故名六入。爲何有六入?因爲在母胎中首先就有“名色”,名色就是生命中精神(名)與物質(色)最初的結合體,也就是受精卵的生命狀態。那爲何有名色呢?因爲有“識”。識就是一切行爲力量的載體,又是精神活動的清晰狀態,所以也叫分別心。爲何有識呢?因爲有“行”。行就是最初精神活動的模糊狀態。爲何有行?因爲“無明”。無明就是最初精神活動還沒有開始的混沌無知狀態,這是一切生死煩惱痛苦的根源,只有把這個無明打破了,穿過去之後,就是一片光明。

   通過上述這個逆觀十二因緣法,從自己的內心中尋找到了煩惱痛苦的根本,開始的時候逐漸適應于他們的存在,後來很清晰的看到這些精神世界的活動狀況,最後徹底消除這種無休止的巡回輪轉,把無明的無知境界打破了。

   黑暗沒有了,只有光明;生死解脫了,唯有涅槃;煩惱消除了,唯有安樂;躁動飄逝了,唯有甯靜;雜亂沒有了,唯有祥和!于是,死亡的真相大白于天下,生命又是超越了世間的種種局限和無奈,就算在生死跟前,也不會有絲毫的波動。因爲,這個時候的聖者,完全有能力駕馭身心世界的任何情緒,心理素質也得到了良好的挖掘和訓練,臨終之時的自我關懷也就不成問題了。

   5、養成豁達的生活習慣

   死亡其實就跟生活連接在一起的,盡管很多人不願意把它們聯系起來,但事實還是如此的無情。對于一個能夠在死亡面前依然自在的人來說,其生活中必定要養成一種豁達的生活習慣,只有真正從內心當中生起豁然達觀的感受時,他才能更好的看清楚生死的本來面目。

   佛法中對于這種習慣的養成,自有非常絕妙的理論指導,那就是對于緣起與性空的把握和因果與佛性的妙用。

   緣起性空,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衆緣和合而生起的,性空是說衆緣合成的諸法,其性本空,無有真實的自體。世間萬事,生死苦樂,情緒高低,愛恨是非,林林總總,都是緣起之法,而這些事物原本都是空無自性的。當你認真的從心中産生這種認識的時候,一切煩惱痛苦、妄想執著都于當下煙消雲散,不留痕迹。身心頓時豁然開朗,性情也就因此而豁達起來。如果長期的進行這種訓練,直到臨終之際,也會了然性空之理,而生本無生,死何所死?不生不死,宛然安住,妙哉何言!

   因果則是對于緣起諸法的進一步觀察,說是緣起,就比較概念化和輪廓性,難以把握。要是看到緣起諸法的前因後果,那就更加明白緣起本身就只是一個規律而已,因果就是緣起諸法的中堅規律,顛撲不破的真理。所以,明白現前所受的一切,都有前因和後果,也就不在已成的結果上怨天尤人了,而是在現前能夠把握的生命中積極改善自我的生命,這樣哪怕是死亡的最後一口氣,也是生命奮鬥的最佳時機。所以,對于因果法理的抉擇,也是自我關懷的重要手段。

   自性就是佛性,人人本具,個個不無,就在諸君的面門放大光明。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舌嘗、身觸、意想,盡是自性天真爛漫的全體大用。可惜我們凡夫太過于執著自己的一絲之見,一錯百錯,無有了期,好生冤枉!明白人能夠于此言句之下,根塵迥脫,滿身潇灑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頓時消隕,東南西北立刻無蹤,叁際平等,十方圓融,不可思議,真是大快。雖然聽起來好象玄妙,實際上用起來,卻很紮實。

   如果能夠明白這個佛性本具的道理,念念不忘,而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歸心于佛性海中,也可獲得人生潇灑走一回,到了死亡跟前,或許也能自我關懷,加功一努力,打破生死關,豈不快哉啊!

   6、安心永恒的生命歸宿

   在人生的漫長過程中,每個人都會有失意空虛的時刻,不過很多人對于現實世界的物質生活看得過于真實,所以不停的在物質和精神的生活中跌倒,有不停的從物質和精神中爬起來,其結果也就在物質和精神的世界裏糾纏不清,或者主張唯心如繭自縛,或者主張唯物如斷線的風筝,生命顯得模糊零落而不能把握,真是何其可悲!

   佛陀教導我們要使自己獲得安心,安心才是生命的永恒歸宿。此心不可以安在色法的物質世界,也就是不可以抱持唯物論而不放;也不可以安在心法的精神世界裏,亦即不能抱持唯心論而執著。就是要如實知自心,如實感受生命的全部真實,超出世間的各種觀點和執著,安住在如如不動的身心本來狀態中,徹底證悟生命的本來面目。

   這類方法很管用,也很豐富。根據佛教史籍的記載,許多修行者都能夠在經過簡單的訓練之後,便能于臨終之時安祥而逝,並且獲得了永恒的生命歸宿。這是事實,不是僅僅限于語言文字上的理論而已。實際上,每個生命都是有一個共同的完美的歸宿,每個生命都有絕對自由和幸福的力量,只是我們太過于馬虎大意了,所以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生命歸宿了。大乘佛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有這幾種:

   第一是念佛

   釋尊告訴我們說,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只要能夠一心不亂的持念阿彌陀佛名號,就能夠往生到他的國土裏去,從此就能解脫生死的一切苦厄,獲得生命的永恒自由與幸福,這是福德和智慧兩得具足的究竟歸宿。只是念佛的時候,首先要具備真正的信、願、行叁資糧,然後一心一意的持念下去,日日如此,年年如此,直到大限來時,定能得大受用,從而自然而然的就能自我關懷了。

   所以,自我關懷是從懂事的成年時代就要開始的,這是需要花好長時間來實踐的,也是佛法獨特高妙、極爲方便的下手處,和究竟圓滿的了手處,其中道理高深莫測,各種淨土佛法的經典和曆代祖師大德的論著都有詳細的解說,這裏就不多做評說了。

   第二是習定

   佛法中這類修習禅定的方法非常多,比如五停心觀、四念處觀、數息觀等,還有大乘佛法的一些觀想法門,都是使人心緒沈靜,堅持淨戒,從散亂到安定,從禅定再開發智慧,具足戒定慧叁種斷除煩惱的學問,就可以獲得生命的真正解脫,從而回歸到生命的真實之中。

   不過,一般的情況下,修習禅定是要跟隨師父來學的,不可以自己盲修瞎煉,但一些簡單的能夠使心安定下來的方法,也是可以隨時訓練的。例如:讀誦經典,使心安定下來;專注于一境(如佛像等),不生妄想雜念,平時就讓自己時常處于安定的心態當中,能力也就慢慢增長,最後獲得了生死的解脫,證得涅槃的真實境界,如此亦可得到真正永恒的生命歸宿。

   第叁是持咒

   還有一種也能讓我們找到生命究竟歸宿的方法,就是持咒,包括持念佛經和咒語。念經念咒都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護念,所以比較容易使人得到安心,等這顆散亂不堪的心安定下來之後,智慧也就日益明朗起來了。如果一直堅持念誦下去,到了臨終時刻,必定能夠獲得諸佛菩薩的慈悲接引,往生淨土,從而真正找到生命的永恒歸宿。

   但是,這些特定的方法一般都是從成年的時候,也就是遇到了有人告訴你生命的真相的時候,就要開始訓練的。只有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到了禅定和智慧的修習,才能夠在臨終的時候,身無病苦、心不貪戀、意不顛倒、如入禅定,如此便能自我關懷了。

   以上六點內容,都是一個在臨終能夠自我關懷的人,于平時的生活中必須訓練的,如果僅僅只是經過其中的某一項訓練,也能夠比較坦然地面對死亡,假若全都經過了這六個方面的實踐,那麼他的死亡,就會象是一束鮮花開在傍晚的微風夕陽下一般美麗,充滿力量而催人淚下的感動。

   而他在現實有生…

《超越死亡·第八章、超越自我——無我即解脫之前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