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超越死亡·第八章、超越自我——無我即解脫之前提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歲月中,也就會更加生活得潇灑自如,精進而又充實了。從某個角度上看,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生活?如何死亡。一切慈悲的情感和圓滿的智慧,都在生命的長河中淙淙而流,直到聚集成完美的智慧海洋,佛陀說這是薩婆若海。

  二、自我關懷法

   上述所說的都是能夠臨終自我關懷的人的平時訓練,要是真的到了臨終之際,那就只能靠自己往日的功夫和臨時的安排了。根據佛教史書上的記載,我們可以總結臨終自我關懷的幾種方法,主要體現在內心情緒的管理和自身行爲、具體事情的安排上。

   1、臨終情緒的自我管理

   過去很多高僧大德都表現得非常灑脫自在,盡管照常人的眼光看,他們經曆的是身心的摧殘,可是他們卻能夠坦然的面對,並且在苦難面前依然如沐春風般微笑著離開人間。

   第一,在老病相催的時刻,能夠認真感受老病的痛苦和安心的自在。觀察老病死本身就是自然的規律,不足爲喜,亦不足憂。這要能夠在苦痛之中忍受折磨,在四大分解之時接受死亡的事實,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量來安然而對的。

   第二,在名譽毀損飽受冤屈之時,需要看清世間諸法,五蘊如幻不真,確實勘破名缰利鎖,放下自己的身心世界,真能活在自己的生命之中,無論別人如何奉承、如何诋毀,都能夠如如安詳,而不動搖。這也是八苦之一的怨憎會苦,需要忍受心靈的摧殘,接受世間八法的無情和冷酷,回到生命本身的真實之中,超然面對死亡,感受到只有死亡才是公平合理,而無所畏懼。

   第叁,在永別愛人親朋好友的時候,需要極大的勇氣告誡自己,是時候了,我應該放下對他們的執著,他們在我的生命中已經留下了美好的圖景,我應該認真的感受過去與他們交往的喜悅之情,他們已經給我很多很多,已經是感激不已了,現在不應該再貪求他們還能再給我什麼。而且,內心中要知道他們的愛是永恒的,過去、現在、將來,都會一直無盡頭的愛下去,過去感受到了這種情,現在也要認真的感受,將來還是一樣的去感受。所以,無論遇到什麼麻煩痛苦,內心總是會被過去曾經的情和愛所感動,就使自己安住在這種感動當中,微笑著與他們道別,不要留下淚痕。

   第四,在內心莫名其妙的各種複雜情緒出現時,這是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模糊認識所導致的,因爲看不清這個世界的本質,所以在離開的時候,總會有一種奇怪的心理,類似恐懼和無奈的複雜情緒,爬滿心靈世界的各個角落。實際上,這正是看清輪回生命的一個機會,輪回的情緒就是如此不穩定,難以把握。面對所有情緒的波動和生存之望的破滅,雖然有如五內俱焚之哀痛,但也不能拒絕生命最後時刻的如期而至。所以必須咬緊牙關,甘心接受任何情緒的挑戰,克服無始劫來排山倒海般的習氣洪流,依然懷著慈悲和安詳,灑脫地走向未來,走向彼岸的世界。

   2、臨終行爲的自我主張

   在臨終之際,臨終者的行爲往往會有很大的反常,不能自主地混亂和掙紮,痛苦自是不能避免的。不過,一個有能力自我關懷的人,他就能夠對自己的行爲作主。根據史料的記載,許多古德都能夠在臨終的行爲上自我主張,大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
   第一,身體的行爲,最常見的是右脅吉祥臥安祥而逝,這是釋迦佛涅槃時所選擇的一種身儀,表示安心吉祥。所以,平時佛教的出家人,或者在家弟子,都需要訓練成右脅吉祥臥的習慣。中國古人也說“臥如弓”,就是右側靠在床席上,以右手掌心捧著頭的右側,手背墊在枕頭上,再把膝蓋彎曲起來成弓形,左手心搭在左大腿上。據醫學上所說,這樣的睡姿有益于肝髒的休息。

   還有一種也很多見的身儀,那就是坐著或站立著死亡,佛教常說的一句話是“坐脫立亡”,表示行者已經能夠真正解脫生死的痛苦了,很多修行人在平時多加打坐和經行,不讓自己在臥如死屍一樣的睡眠中度過一生,所以非常刻苦,日中一食,夜不倒單,通過這種身體的行爲,來策勵自己勇猛精進地修行用功。如果在平時已經習慣于打坐的姿式來修行入定,那麼在臨終的時候也就比較容易坐著就走了。另外一種是站立著走的,那是佛教史上比較少見,但無論出家在家的佛弟子,都曾經有過,這種功夫就更難了。無論是坐著還是站著,他們的平時修行一定都很受用,所以在死亡面前,仍然保持生命的那種特殊的“尊嚴”,使人生起無比的敬畏!

   此外,對于身體作了特殊處理的也很多,這類資料看起來非常神秘,比如佛的大弟子阿難尊者,就是飛騰到恒河的上空,于空中自身出火焚燒而盡,骨灰灑落在恒河的兩邊,令人驚喜又感傷!還有走到屍陀林(棄死屍的地方)獨自死去的、虹化而去的、倒立而死的、進入水中安坐而亡的、跑到深山岩壁之內入定而去的等等,這些種種殊勝的死亡身儀,都說明了臨終者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在死亡到來之際,進行安心愉悅的自我關懷。

   雖然這個色身常被稱爲是“臭皮囊”,但其行爲所體現的乃是內在證悟之境界,一般而言能夠在臨終這麼自在灑脫就走的,都可以證明其修行境界絕非泛泛之輩,即使沒有解脫生死輪回,也一定獲得善道往生。也就是說他的來生一定要比今生更加自由和幸福,此生的修爲一定使其生命獲得了某種內在的升華。

   第二,口業的行爲,這是指在臨終的時候,能夠通過口業的表現,展示其平時自我關懷訓練的程度如何,一個素有修行的人,尤其在臨終之時口業一定也會清淨圓滿,通常所見到的有口念佛號而逝世的,這類在史書上記載的最多。因爲,中國淨土宗對于實際修行的影響力非常大,多數人都是以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來安排平時口業上的功課,所以到了臨終的時候,更加需要派上用場了,更何況佛經裏面說過法藏比丘曾經發過大願:“若人臨命終時,至心信樂,稱我名號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”他後來成佛就是阿彌陀佛,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例子,在曆史上也就很常見了。

   口業上除了念佛之外,還可以持咒、念經等,在漢傳佛教裏面持咒而逝的人不是特別多,但在西藏修行人當中,能夠在臨終之際持念密咒真言的,那就多的很了。在漢地念經而終的人也很多,這也是他們平時就很在意閱讀佛經,通過閱讀經典來修習定慧,訓練有素之後,只要一讀佛經,就能夠使自己全部身心安靜下來,從而獲得解脫的效果。在念經的人當中,又是以念《阿彌陀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法華經》等大乘經典居多,此處就不多說了。

   當然還有一些大手筆宗師,能夠在臨終之時,宣說佛法,爲人開示,就于法座上或者談笑風生之中入滅,這是更加高級的口業自我關懷了。不過從其實際的效果上看,我們把歸納在“臨終的反向關懷”裏面,因爲他們更加注重于對活著的人的關懷,而不是讓活著的人關懷他們,也不是自我關懷而已。所以,此類情形就留待下章再作介紹。

   第叁,意業的行爲,這是臨終者冷暖自知的意識境界,在自我關懷者的心中,充滿了甯靜而明亮的覺受,定慧具足的心靈世界,沒有波動,也沒有滯礙,猶如流水一般,靜靜的流淌,轉過一個讓我們看不到的彎子去,走向了另一個生命的景象,又産生了全新的感受。

   意識裏面沒有了貪戀和怨恨,世間的是非恩怨,都能夠在死亡到來之際作個了斷,無論對于自己還是對于別人,都能以博大的胸懷來包容。以一顆透明而自然的心面對一切境界的出現,此生的諸多業習恩仇,都要一一告別。按照莫裏先生的說法就是:在死亡到來之前,首先要原諒自己,然後要原諒別人。這個原諒很重要的,就連自己的一切不屑行爲,也要從內心生起原諒自己和鼓勵自己。

   所以意業的關懷就顯得比身業、口業更加重要,因爲一切苦樂感受都從心裏面出來的,能夠自我關懷的人,他們的內心一定可以安然無恙,在健康的心念當中,面對任何困難曲折都能坦然而過,何況是已經來臨的事實呢。

   3、臨終事件的自我安排

   這是自我關懷中顯得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種,就是對于死亡情景的一種自我安排。但由于臨終者大部分都已經年邁體弱,不能自理生活,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安排來指導別人如何爲他做事。這種安排,就象讓家人幫忙收拾行李,准備出門遠行一樣,讓人覺得倍感親切,充滿和睦融洽的氣氛。

   根據佛教史的記載,佛弟子能夠作這種自我關懷的很多,總結起來大約有以下幾種:

   第一類是安排人幫助自己解決身體的問題,有的修行者行動不便,而在臨終之際,就讓身邊的人將他的身體扶起來,使自己能夠結跏趺坐而死。也有的人就告訴身邊的人,不要碰觸自己的身體。還有一些人需要有人來撫摸病痛的部位,使其靜靜的感受他人的關心,但這是他們自己的主張,他們願意這樣感受生命被人關懷的快樂。

   對于臨終者來說,解決身體當然是一件大事,所以,能夠自我關懷的人,大部分都會事先安排好。比如寫好遺囑,在遺囑裏面交代清楚死亡之後的一切後事安排。有的是在臨死的時候才要求爲他們實現最後的願望,但是很清醒、很自然,似乎明白自己所作的一切就如同生活一樣,並不感到有絲毫的難堪。

   第二類是安排人幫助自己解決口業的問題,這就是臨終者自己無法獨立完成口業的念佛持咒,知道自己平時的修行功夫並不很到位,尚無力度過生死難關,所以就請求旁人能夠幫助念佛,在將要死亡的時候,主動的請人家爲自己助念,這類高僧古德也是非常多的。同類的還有請人家幫助念經、持咒等。

   在正面關懷裏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臨終助念,而自我的關懷就在于他能夠主動的自己要求人家爲我助念,也就是說對于自己的境界和功夫是清楚的,如實看待自己,沒有過于謙虛或驕傲,也沒有自卑和消沈。並且對自己還有信心能夠往生或者解脫生死,就欠旁人幫一把忙了。因此,這種自我安排的行爲,非常值得我們景仰,也特別令人感動!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人,我們…

《超越死亡·第八章、超越自我——無我即解脫之前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