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岁月中,也就会更加生活得潇洒自如,精进而又充实了。从某个角度上看,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?如何死亡。一切慈悲的情感和圆满的智慧,都在生命的长河中淙淙而流,直到聚集成完美的智慧海洋,佛陀说这是萨婆若海。
二、自我关怀法
上述所说的都是能够临终自我关怀的人的平时训练,要是真的到了临终之际,那就只能靠自己往日的功夫和临时的安排了。根据佛教史书上的记载,我们可以总结临终自我关怀的几种方法,主要体现在内心情绪的管理和自身行为、具体事情的安排上。
1、临终情绪的自我管理
过去很多高僧大德都表现得非常洒脱自在,尽管照常人的眼光看,他们经历的是身心的摧残,可是他们却能够坦然的面对,并且在苦难面前依然如沐春风般微笑着离开人间。
第一,在老病相催的时刻,能够认真感受老病的痛苦和安心的自在。观察老病死本身就是自然的规律,不足为喜,亦不足忧。这要能够在苦痛之中忍受折磨,在四大分解之时接受死亡的事实,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来安然而对的。
第二,在名誉毁损饱受冤屈之时,需要看清世间诸法,五蕴如幻不真,确实勘破名缰利锁,放下自己的身心世界,真能活在自己的生命之中,无论别人如何奉承、如何诋毁,都能够如如安详,而不动摇。这也是八苦之一的怨憎会苦,需要忍受心灵的摧残,接受世间八法的无情和冷酷,回到生命本身的真实之中,超然面对死亡,感受到只有死亡才是公平合理,而无所畏惧。
第三,在永别爱人亲朋好友的时候,需要极大的勇气告诫自己,是时候了,我应该放下对他们的执著,他们在我的生命中已经留下了美好的图景,我应该认真的感受过去与他们交往的喜悦之情,他们已经给我很多很多,已经是感激不已了,现在不应该再贪求他们还能再给我什么。而且,内心中要知道他们的爱是永恒的,过去、现在、将来,都会一直无尽头的爱下去,过去感受到了这种情,现在也要认真的感受,将来还是一样的去感受。所以,无论遇到什么麻烦痛苦,内心总是会被过去曾经的情和爱所感动,就使自己安住在这种感动当中,微笑着与他们道别,不要留下泪痕。
第四,在内心莫名其妙的各种复杂情绪出现时,这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模糊认识所导致的,因为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本质,所以在离开的时候,总会有一种奇怪的心理,类似恐惧和无奈的复杂情绪,爬满心灵世界的各个角落。实际上,这正是看清轮回生命的一个机会,轮回的情绪就是如此不稳定,难以把握。面对所有情绪的波动和生存之望的破灭,虽然有如五内俱焚之哀痛,但也不能拒绝生命最后时刻的如期而至。所以必须咬紧牙关,甘心接受任何情绪的挑战,克服无始劫来排山倒海般的习气洪流,依然怀着慈悲和安详,洒脱地走向未来,走向彼岸的世界。
2、临终行为的自我主张
在临终之际,临终者的行为往往会有很大的反常,不能自主地混乱和挣扎,痛苦自是不能避免的。不过,一个有能力自我关怀的人,他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主。根据史料的记载,许多古德都能够在临终的行为上自我主张,大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身体的行为,最常见的是右胁吉祥卧安祥而逝,这是释迦佛涅槃时所选择的一种身仪,表示安心吉祥。所以,平时佛教的出家人,或者在家弟子,都需要训练成右胁吉祥卧的习惯。中国古人也说“卧如弓”,就是右侧靠在床席上,以右手掌心捧着头的右侧,手背垫在枕头上,再把膝盖弯曲起来成弓形,左手心搭在左大腿上。据医学上所说,这样的睡姿有益于肝脏的休息。
还有一种也很多见的身仪,那就是坐着或站立着死亡,佛教常说的一句话是“坐脱立亡”,表示行者已经能够真正解脱生死的痛苦了,很多修行人在平时多加打坐和经行,不让自己在卧如死尸一样的睡眠中度过一生,所以非常刻苦,日中一食,夜不倒单,通过这种身体的行为,来策励自己勇猛精进地修行用功。如果在平时已经习惯于打坐的姿式来修行入定,那么在临终的时候也就比较容易坐着就走了。另外一种是站立着走的,那是佛教史上比较少见,但无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,都曾经有过,这种功夫就更难了。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,他们的平时修行一定都很受用,所以在死亡面前,仍然保持生命的那种特殊的“尊严”,使人生起无比的敬畏!
此外,对于身体作了特殊处理的也很多,这类资料看起来非常神秘,比如佛的大弟子阿难尊者,就是飞腾到恒河的上空,于空中自身出火焚烧而尽,骨灰洒落在恒河的两边,令人惊喜又感伤!还有走到尸陀林(弃死尸的地方)独自死去的、虹化而去的、倒立而死的、进入水中安坐而亡的、跑到深山岩壁之内入定而去的等等,这些种种殊胜的死亡身仪,都说明了临终者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在死亡到来之际,进行安心愉悦的自我关怀。
虽然这个色身常被称为是“臭皮囊”,但其行为所体现的乃是内在证悟之境界,一般而言能够在临终这么自在洒脱就走的,都可以证明其修行境界绝非泛泛之辈,即使没有解脱生死轮回,也一定获得善道往生。也就是说他的来生一定要比今生更加自由和幸福,此生的修为一定使其生命获得了某种内在的升华。
第二,口业的行为,这是指在临终的时候,能够通过口业的表现,展示其平时自我关怀训练的程度如何,一个素有修行的人,尤其在临终之时口业一定也会清净圆满,通常所见到的有口念佛号而逝世的,这类在史书上记载的最多。因为,中国净土宗对于实际修行的影响力非常大,多数人都是以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来安排平时口业上的功课,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,更加需要派上用场了,更何况佛经里面说过法藏比丘曾经发过大愿:“若人临命终时,至心信乐,称我名号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”他后来成佛就是阿弥陀佛,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例子,在历史上也就很常见了。
口业上除了念佛之外,还可以持咒、念经等,在汉传佛教里面持咒而逝的人不是特别多,但在西藏修行人当中,能够在临终之际持念密咒真言的,那就多的很了。在汉地念经而终的人也很多,这也是他们平时就很在意阅读佛经,通过阅读经典来修习定慧,训练有素之后,只要一读佛经,就能够使自己全部身心安静下来,从而获得解脱的效果。在念经的人当中,又是以念《阿弥陀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法华经》等大乘经典居多,此处就不多说了。
当然还有一些大手笔宗师,能够在临终之时,宣说佛法,为人开示,就于法座上或者谈笑风生之中入灭,这是更加高级的口业自我关怀了。不过从其实际的效果上看,我们把归纳在“临终的反向关怀”里面,因为他们更加注重于对活着的人的关怀,而不是让活着的人关怀他们,也不是自我关怀而已。所以,此类情形就留待下章再作介绍。
第三,意业的行为,这是临终者冷暖自知的意识境界,在自我关怀者的心中,充满了宁静而明亮的觉受,定慧具足的心灵世界,没有波动,也没有滞碍,犹如流水一般,静静的流淌,转过一个让我们看不到的弯子去,走向了另一个生命的景象,又产生了全新的感受。
意识里面没有了贪恋和怨恨,世间的是非恩怨,都能够在死亡到来之际作个了断,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别人,都能以博大的胸怀来包容。以一颗透明而自然的心面对一切境界的出现,此生的诸多业习恩仇,都要一一告别。按照莫里先生的说法就是:在死亡到来之前,首先要原谅自己,然后要原谅别人。这个原谅很重要的,就连自己的一切不屑行为,也要从内心生起原谅自己和鼓励自己。
所以意业的关怀就显得比身业、口业更加重要,因为一切苦乐感受都从心里面出来的,能够自我关怀的人,他们的内心一定可以安然无恙,在健康的心念当中,面对任何困难曲折都能坦然而过,何况是已经来临的事实呢。
3、临终事件的自我安排
这是自我关怀中显得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种,就是对于死亡情景的一种自我安排。但由于临终者大部分都已经年迈体弱,不能自理生活,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安排来指导别人如何为他做事。这种安排,就象让家人帮忙收拾行李,准备出门远行一样,让人觉得倍感亲切,充满和睦融洽的气氛。
根据佛教史的记载,佛弟子能够作这种自我关怀的很多,总结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:
第一类是安排人帮助自己解决身体的问题,有的修行者行动不便,而在临终之际,就让身边的人将他的身体扶起来,使自己能够结跏趺坐而死。也有的人就告诉身边的人,不要碰触自己的身体。还有一些人需要有人来抚摸病痛的部位,使其静静的感受他人的关心,但这是他们自己的主张,他们愿意这样感受生命被人关怀的快乐。
对于临终者来说,解决身体当然是一件大事,所以,能够自我关怀的人,大部分都会事先安排好。比如写好遗嘱,在遗嘱里面交代清楚死亡之后的一切后事安排。有的是在临死的时候才要求为他们实现最后的愿望,但是很清醒、很自然,似乎明白自己所作的一切就如同生活一样,并不感到有丝毫的难堪。
第二类是安排人帮助自己解决口业的问题,这就是临终者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口业的念佛持咒,知道自己平时的修行功夫并不很到位,尚无力度过生死难关,所以就请求旁人能够帮助念佛,在将要死亡的时候,主动的请人家为自己助念,这类高僧古德也是非常多的。同类的还有请人家帮助念经、持咒等。
在正面关怀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临终助念,而自我的关怀就在于他能够主动的自己要求人家为我助念,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境界和功夫是清楚的,如实看待自己,没有过于谦虚或骄傲,也没有自卑和消沉。并且对自己还有信心能够往生或者解脱生死,就欠旁人帮一把忙了。因此,这种自我安排的行为,非常值得我们景仰,也特别令人感动!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人,我们…
《超越死亡·第八章、超越自我——无我即解脱之前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