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、反向關懷——慈悲從愛心中爆發
第一節 反向關懷之概念
生命的價值就在于關懷,只要能夠關懷自己、關懷他人、關懷社會,就必然顯示出其生命力的高貴品質所在。而對于一個生命將要完結的人來說,若是能夠做到關懷他人,那就更是令人感動不已了。佛教就是提倡和實踐這樣一種關懷的宗教,就是在生命的任何時刻,都不忘記關懷周圍的衆生和環境的安危。佛陀更是這種關懷的極致代表,他在臨近涅槃的時候,那麼安祥、那麼慈悲、那麼嚴肅地關懷著身邊的每一位衆生,包括剛剛從遠處趕來求見佛陀的須跋陀羅。
反向關懷是針對于前面所提到的正面關懷、自我關懷來說的。正面關懷是需要別人給予全面的關懷,自我關懷是不需要他人來關懷,只需要自己清醒地安排生命的最後時刻,而這裏的反向關懷則是:不但不需要別人來關懷自己,也不僅僅是能夠自我關懷,而且還能夠更進一步來關懷身邊的人和一切苦難的衆生。
在臨終關懷這個事情上,反向關懷是很重要的。這種毅力,需要平時認真到位的訓練;這種慈祥,需要平時曆盡艱難的灑脫;這種博大,需要平時心胸坦蕩的開闊;這種凜然,需要平時自在無礙的智慧。所以,一個能夠做到反向關懷的人,一定是一位認真、謹慎、負責、平等、慈悲、覺悟的人。佛法的終極關懷和終極表現,恐怕就是這種在死亡面前仍然能夠安然喜悅地關懷他人的悲懷吧!佛陀就給我們作了這個最好的榜樣,使我們爲此而感到生命的無盡生機!
反向關懷的最基本條件就是——慈悲,慈悲就是平時一種愛心的升華,真正的大慈悲就是同體大悲,這可以說是從愛心中爆發出來的帶有圓滿智慧的慈悲,不同于一般所謂的婦人之仁。這樣才是菩薩道上的首要重任,每一位菩薩在修行過程中都會出現的心態就是此種同體大悲。
爲此,先要證得真如本體,于此本體的基礎上,再回到現實生命的根塵交接上來,起諸妙用。于是發現了一切衆生都具有完全相同的本體,只是衆生自己並不知道,而沈淪業海受盡冤枉苦頭。所以,發起了真正的同體大悲,願意舍身命去告訴一切衆生,引導他們也認知真如本體,也能于生活中起大妙用。這種同體大悲的情感,就是大菩薩們生生世世所以精進不懈的動力,也是臨終之所以能夠做到反向關懷的內在理路,亦即諸佛菩薩的必然行爲。
不過,要是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來看的話,反向關懷的範圍也是非常廣泛的,它包括了世間法的有限關懷和出世間法的終極關懷。我們上述的思想理路就是單從出世間法的視野來看的,要是聯系世間法來看,那情況就又可以放寬一些了,起碼不一定是證得佛法上的妙用,也不一定要有佛法概念中的慈悲了。但我們這裏就先從佛法的角度來作一簡單的說明,下文再全面來討論世間和出世間之反向關懷的區別。就通常情況來看,反向關懷具有叁個方面的內容:
一、身體的反向關懷
我們生活這個世界上,感覺最爲親切和自己最爲關愛的就是這個肉體之軀,佛教常常把它叫做“色殼子”,就是說這只是殼子而已,並不是生命真實內容。不過,佛法也常常教導我們要“借假修真”,也就是要借助這個五蘊假合而成的軀體,來修煉心性,從而獲得真實的受用,不被一切虛幻的境界所迷惑。但是,對于一個修行有素,得到很好受用的人來說,他自己已經無需借助這個色身肉體來修習了,他的心靈已經能夠超越肉體的任何束縛和局限,所以能夠自在地往生。還有更爲了不起的修行人,他們更能夠以這個不妨礙自己的色身來利益幫助他人,身體的任何舉動行爲,也都會成爲關懷他人的絕好工具,這又是另一種生命的富有。
大抵而言,修行有成就的人在臨終時刻基本上能夠身無病苦,即使在死亡面前,也能夠以身作則,用色身肉體爲別人和後人作榜樣,教誡和關懷學人,或者鼓勵後人認真地修學佛法,或者激勵後人無畏地面對死亡,或者策勵後人神秘地感受生命,或者勉勵後人積極地關懷他人。所以,在臨終者身體方面的反向關懷,也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形式。
有的在臨死之際,顯現出唯獨進行佛法的修行才有的效果,比如吉祥而臥或者結跏趺坐,神態微笑安祥,令見聞者普遍隨喜贊歎,對于佛法而生堅定的信心,知道只有通過修行佛法才能夠獲得如此安定的身無病苦之相。這給衆苦充滿的人間一絲美好的慰籍,也給熱惱的人生提供一片清涼。
有的在老病面前,原先的疾病正在咬噬著殘軀,于病死苦痛之中仍然甯靜地走過,讓人們感覺到病痛和死亡也不可怕,只要能夠通過相當的訓練,就可以在病危瀕死之時,仍然帶著生命的寂靜和光明。死亡無可畏懼,生活更是一派生機,只有認真的面對生活,才會逐漸習慣于認真的面對死亡。
有的在辭世時刻,以這個身體作爲利生的工具,顯示了不可思議的神力。比如肉身不壞、身化虹光、叁昧火自焚等等現象,都是爲了能夠給未來的衆生留下神秘的印象,拓開生命現象的執著和狹隘,知道每個生命的實際內容是何等的豐富多彩,整體生命的圖景是何等的深不可測。
有的在生死關頭,仍然能夠念念不忘對衆生的關愛,比如奉獻身體的器官作爲科研之用,或者直接移植器官給他人,象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,卻是需要極大的助人爲樂精神,也需要真正能夠放得下自我的執著,這在無形當中就告誡人們多多的關懷他人。
以一個將死之軀,表現對于他人和社會的極大關注,不但沒有浪費掉生命的賦予,而且也將擁有的一切色相,盡情地發揮作用,只有通過最爲恰當的形式,體現了色身肉體的完美價值存在。對于每一位死亡者來說,都是平素努力積累的結果,都是宣告菩薩“同體大悲”的無畏精神,永恒不朽!
二、語言的反向關懷
我們通常要關懷他人的時候,總是離不開語言上的勸慰和解說,佛陀也說我們是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。”我們最容易的就是通過語言來溝通彼此的心靈,也是通過語言來連接此岸和彼岸的世界。臨終者能夠通過語言來反向關懷,也同樣是指導我們通往彼岸的一個好辦法。
俗話說的好:“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”臨終者的語言最容易感動人,只要是有道理的和符合一般價值觀念的,就都能夠使人比起平時來更加容易接受,更加容易啓發人們的深思。所以,臨終者的言教,也就比較容易使人信受奉行,比起生前的許多話,都要管用。在佛法中,一個行將辭世的老人,面對哀愁的學子而諄諄教導,開示佛法道理,直到他們消除了愛別離苦的折磨,然後才自己靜靜的離開人間,這是多麼偉大的創舉啊?我常常被這些場面所感動,而對古聖先賢也産生了無比的信心和敬仰之情!通常在語言方面的關懷情況,針對不同的根性和情景,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方面:
1、批評性的嚴厲指正
佛法中也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美德,但無論是如何嚴厲的批評,也都是建立在純爲對方著想的慈悲基礎之上,因此這種批評就成爲了利益衆生,特別是利益剛強難調衆生的必要手法了。凡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能夠平靜地處理事務,一旦到了大事臨頭之際,往往會失去理智而手足無措,不知所以了。就象佛陀將要入滅的時候,那些平日裏用功精進的弟子,也痛苦不堪,淚流滿面。還有許多祖師大德也是一樣,在入滅之前,他們的弟子接受不了這種離別之苦,而心疼不已,祖師們往往也是開門見山地進行批評指正,讓人當下舍棄狹隘的情感,而啓發了更爲深遠的智慧和悲心。
一般而言,對于錯誤的知見和過分的痛苦,這兩個方面都要給予及時的批評和指正的。佛法是最重視思想見地的,如果思想見地不正確,那就一定要進行徹底的調整改造,假如是一個性格溫純,容易調教的人,那就慈悲軟語即可,但是如果是一位剛強倔犟的人,則必須以嚴厲的神態來認真加以指正。對于得大自在的修行者來說,即使到了臨終時刻,這種教育仍然是生命中極爲重要的部分,因此不可忽略,也是勢在必行了。
另一種是對于死亡之事,表現出過分悲痛,無力自拔的人,軟言相勸幾乎毫無作用,所以也只能通過金剛怒目那憤怒的神情,來鎮住當前學人的悲哀情緒,使其能夠面對苦難還充滿智慧和寂靜。這不但對其當時具有莫大的好處,更在于對他以後的整個人生,都具有極爲深遠的意義。
2、勸慰性的慈悲軟語
這是對應于性格比較溫和的人來說的,與前者一樣都同樣受到了親人或者善知識死亡之痛,沈沒在生死離別的困境,而不能自拔。往往具有反向關懷能力的人,就會借機會而關心這些苦惱的衆生,但只能用慈悲軟語的形式來關懷,決不能以嚴厲的口吻說話,否則就會適得其反。
愛別離苦本是人生八苦之一,每個人在這個關頭都是難以自製的,除非平時有很高深的修爲,或者對于生老病死這個人生的規律早已看透,不然的話,此時也就只好被無常的繩索捆住,而絲毫不得自在了。因此,解脫的聖者或者豁達的老人,就需要反過來關懷這些活著而被痛苦折磨的人了。
慈悲軟語本來就是菩薩度衆生的一種主要的清淨口業,面對苦難的蒼生,而勸其收拾痛苦心緒、慰其安祥情懷,給予溫暖的關愛、替他分擔憂惱,順從他們的意念、道出他們的苦楚,這樣通過慈悲軟語的勸慰,便能夠令周圍的人不再感到死亡的恐懼,反而因此對佛法、對人生、對生命充滿了希望,因此能得到臨終者的懇切關懷,亦是人生之大幸!
3、建議性的清風拂面
在許多時候,我們聆聽一位長者說法,或者親近一位慈藹的老人,聽他們談論人生、世界、真理、行爲的時候,總會感到一陣陣清涼和醒悟,就象是清風拂面一樣,輕松愉悅,富有詩意而回味無窮。
有些人能夠在死亡面前,坦然無所畏懼,神情仍然象是一泓清水潺潺而流,生活和生死幾乎是同樣的一條河流,河邊開滿了百合、夾竹桃,還有低垂兩岸的柳絲,令人神往而心安,這是…
《超越死亡·第九章、反向關懷——慈悲從愛心中爆發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