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此種反向關懷,不能以“善”和“惡”來衡量,也不能用“是”與“非”來說明,因爲善、惡、是、非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,才有相對的價值存在,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某一種固定的尺寸來衡量的。所以,世間恩情之反向關懷,就是人與人之間、親人與親人之間的某種約定,是一種相知默契的配合,能夠使彼此之間感到這種恩愛和情感的延續交融,能夠使彼此之間的生和死變得更有價值,能夠通過這種恩情的延續而化悲痛爲力量。
只要我們暫停一下生活中匆匆的步履,向身邊的老人們詢問一番,我相信每個老人都會說出許多許多人,他們在臨終的時候是如何說話,如何教導後代子孫,如何立遺囑來影響後人的。因爲,人世間畢竟還是由“恩”和“情”把茫茫人海凝聚起來的。但我要說明的是,這僅僅是反向關懷的最基礎、最初步的行爲,也是最低級的反向關懷,遠遠不能體現生命內在的深沈關懷,也未能使人得到嚴格意義上的解脫,依然是局限在生死輪回之中。
二、生命哲思的反饋
世間的哲學基本上都要思考人生的問題,但是,人的生死大事經常在哲思中顯得支離破碎,或者只知道生而不知道死,或者光談論死而忽略了生,或者把死亡說得過于簡單膚淺,或者把生死看得過于高深莫測,這樣把生死問題看成爲變了型的哈哈鏡,也就很難如實把握其中的精義了。不過,人生的哲思也常常可以讓人感受生命的某種安慰,這在許多哲學思想中都可以體會得到。
人們對于生死進行觀察之後,各自得出許多結論,有的很有利于現實人生的安頓,有的叫人破壞一切因果規律,有的能夠令人獲得豁達的人生態度,有的使人盲目地自我安慰。我們就從以下這四個方面來略加解釋。
1、視死忽如歸
在很多人的眼裏,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傷哀苦的壞事,但在某些哲學的思想觀念當中,死亡反而成爲回歸家園的好事了。古人認爲人死爲鬼,所謂“鬼者,歸也”,並且說“死後入土爲安”。還有稱贊那些爲了大衆的利益,能夠舍棄個人生命的英雄烈士,把這種置生死于度外,叫做“視死如歸”,豪氣幹雲,使人感動不已!
還有一些哲思,就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回歸,而不在乎死後的真正情景,一味地贊揚歌頌死亡可以消除現實世界的煩惱不安。所以到了臨終的時候,不但自己不會畏懼,而且還能反過來關懷還活著的人。此是對生死問題抱有積極態度,或者經過積極的哲思訓練的人,他們把平時的思想觀念反饋給未死的人,從而成爲灑脫的反向關懷者。
2、人死如燈滅
也有很多人都會持這種觀念,這是唯物論者之哲思所導致的必然結果。唯物論光從物質的色身來看待生死問題,認爲身體死亡了,就象是燈油幹了、燈芯也燒完了、燈火因此消滅,一切不留痕迹,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延續下去,所以就稱爲是人死如燈滅。佛法說這是一種斷滅論的外道思想。
持有這些觀念,或者接受過這種觀念訓練的人,在死亡之時也不但能夠放松自己,而且還可以關懷別人。就是以這種人死如燈滅的灑脫,而無所畏懼地指導眼前大衆,叫人心灰意冷,徹底不要再抱什麼死亡之後的希望,也因此變得更有力量來面對人生的最後時刻。盡管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,但還是能夠獨具魅力,使得不少人爲此而身心放松,坦然地生活在人世間。
3、生死如浮雲
還有一種不是屬于某些哲學流派的人,但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,可以秉持豁達的觀感,而面對任何人間疾苦,一般情況下都能夠把事情看得開、放得下。人生在世,猶如白駒過隙,浮雲蒼狗,泡漚偶聚,聚散匆匆,無常無我,一切虛幻。如此,就能夠看到生死的虛僞,也不會過于執著自己這個色身的永恒,也不會妄求長生不老了。
本來就已經認爲生死如浮雲的人,在死亡到來之際,更能鎮定自若,而他的言語動作都會顯示出一種灑脫的情景,而此情景也正是他反過來讓周圍的人感到安祥的主要因素。所以,在豁達的人面前,仍然具有反向關懷之可能。古今中外,許多舍生取義者,以其獨特的精神力量,超越了生死的狹隘,看破死亡本身就如浮雲般無有真實,並能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和語言,安慰和關懷身邊的人,這是倫理價值和世間哲思相結合的産物,也會永遠在人世間起著積極的作用。
4、死後去天國
最後一類對于生命的哲思,就是許多宗教的共同點,那就是有一個上帝或者天國,可以作爲死亡的慰籍,可以把生活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懼轉換爲對天國的敬畏和景仰,也可以在心靈中得到天國神力的洗禮,而獲得超乎尋常的灑脫。這正是所有宗教都有一個神的世界,作爲生命安頓的天國,作爲死亡背後的生命延續的原因。令多少人心向往之,也使多少人從中消弭了生死關頭的徘徊和顧忌!
實際上,這類對于死亡並沒有把握的人,他們也就是完全憑藉對上帝或者真主們的信心,有了這顆信心就會在死亡跟前,仍然不忘記對活著的人做一番指導和關懷,以上帝或者真主的慈祥態度對待活著的人,也是借助他們的力量來教導和關懷後人,從而成就了臨終的反向關懷。
以上兩個層面的反向關懷,都不是佛教的反向關懷,而且在佛法看來這些都還不是正確的關懷方法。因爲正確的教法是要建立在“正知正見”這個基礎上的。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,沒有客觀的緣起論和本體論,一切關懷都只是暫時性的黃葉止啼而已,雖然當時不無作用,但是畢竟不能歸入符合真理的範疇。所以佛法中所說的反向關懷,一定是以緣起性空、真善美慧爲基礎,而進行如實如理如量的信息反饋,向後人介紹人生之真理和宇宙之實相。以下我們接著來討論佛教臨終反向關懷的不同層次。
叁、人天善法的流露
佛法中的五乘正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,就在這五乘當中,人天乘就是一切行門的基石。無論是臨終的正面關懷,還是自我關懷,都要在這個基礎上來進行訓練,反向關懷更是必須把人天乘作爲利生的前提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,每個層次的反向關懷,都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揭示,一是臨終者自身的境界高低,二是臨終者反向關懷的能力大小,這二者聯系在一起,我們就很容易看出佛法中反向關懷的層次了。
人天善法的流露,一個完全實踐了人天乘五戒十善的人,他在臨終的時候,心境一定會與人天善道相應,也就是說他的自身境界是在世間法的善道當中,以此純善的理念,定能成就來世修習佛法的殊勝善根和福德因緣。
而其能夠反向關懷他人的能力,當然也就只能局限在世間法之中了。比如在臨終之際,勸告或者教導後人,應該奉持五戒十善,代人之勞,成人之美,助人爲樂,贊美他人,如此即可獲得人天善果。在臨終者身無病苦,意不顛倒的情況下,還能夠反過來關懷活著的人們,也要堅持五戒十善等善行,逐漸趨向真善美慧的人生。以他們一期生命的死亡來教誡後人、關懷後人,怎麼能不受感動呢!
我相信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,一定會有數不清的死者遺訓和臨終嘉言,言語深切感人,說理真實透徹,內容切實可行,思想健康有益,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後代,也會感動周圍的人們,這一切都是臨終者修習人天善法的全體流露。
四、多聞聖者的回顧
這裏所說的多聞聖者,是指修習四谛、十二因緣等法,聽聞佛陀解說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法,深入體會生死輪回的全部內容,從而解脫了一切狹隘的局限和束縛,成就正知見、真證悟而圓滿道業,消除叁界之苦,了斷世間凡夫的錯誤認知,了生脫死,超凡脫俗,而成爲佛法中的聖者。
一般人都認爲小乘的聖者都沒有度衆生的願望和能力,都是自了漢的根性,比較自私自利。但是,實際上的多聞聖者,並不是這般令人討厭的。佛陀的許多阿羅漢弟子,就是既能安住在涅槃境界當中,又不受外在的一塵侵擾,還會盡其能力爲佛陀分擔弘法利生的神聖事業,故得佛陀稱心的贊歎,說他們是“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。”並且強調他們是“外現聲聞相,內秘菩薩行。”那麼這些聖者在臨終之際的回顧,就是表現出反過來利益和關懷他人的智慧和悲心。
簡單的說,他們會盡量不在死亡這個問題上,給別人添加麻煩。同時也有能力爲活著的人開示簡要的基本佛理,世間一切生存之道,以及分段生死的各種前因後果,乃至解脫之道的基本要素,他們也都能夠了如指掌。到了臨終的時候,還能夠心無散亂地爲眼前大衆開示。由于他們自己的死亡已經毫無痛苦,毫無負面的影響,故能自在無礙,隨意而往。
聖者在入滅之際的反向關懷,是何等的輕輕淡淡,何等的紮紮實實,就象是一陣清風拂過,帶著梅花的清冷和凝重,飄灑在茫茫苦海的濁浪之中,只要接觸到它那清冷芳香,就都能夠獲得安甯和喜悅。讓我們懷著無比虔敬的心情,感激多聞聖者的回光照顧。
五、解脫菩薩的愛心
在佛教臨終關懷這個大事上,菩薩是首要的主力軍,因爲菩薩的思想境界就是關懷他人。正面關懷需要慈悲憐憫的菩薩精神,自我關懷需要冷靜清醒的菩薩行爲,反向關懷更是需要大慈大悲的菩薩愛心,而這種致愛大愛的完整表現,也只有解脫了世間束縛和生死痛苦的菩薩才能做到。
僅在解脫菩薩的愛心當中,也有非常複雜和豐富的境界,從其智慧和悲心的角度看,也可以分爲好多種,這是佛法注重實際修行的結果。通常可以分爲明白真心的菩薩和徹見佛性的菩薩,要是按照天臺宗別教的修學次第來看,明心的菩薩又有十住的十個位次差別,而相似的見性則有十行十向的二十個位次之不同,到了真正徹見佛性之後,還有十地和等覺的十一個位次。所以,菩薩的愛心和力量也是隨著覺悟層次的高低來決定的。
佛教史上的許多菩薩都能夠做到臨終反向關懷,特別是大乘佛法流行的地方,諸多的祖師大德,總能在臨終之際更顯精神爽朗,于談笑風生中安祥而逝,于說法布道中離開人世…
《超越死亡·第九章、反向關懷——慈悲從愛心中爆發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