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超越死亡·第九章、反向關懷——慈悲從愛心中爆發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已經熟悉掌握生命藝術的表現。他們能夠借助死亡的契機來給人一種輕描淡寫的建議,雖然不一定字字句句斬釘截鐵,但都能夠讓人感到其中的別有用心,那就是對于後人的生活和死亡一種清淡素雅的建議,通過語言的表述,更令人刻骨銘心。

   比如說,臨終者告訴親屬如何更好的處理後事,活著的人如何安排今後的時間和事業,如何善待自己的親人後代以及他人,如何認真對待工作和單位等等。這樣的關心,也許會有人覺得他們過多操心,但是只要他是一位超越生死痛苦的人,他的語言一定會給後人留下難爲忘懷的深刻印象,也許會在今後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。所以,在他們那種美妙的死亡回聲中,給活著的人一些有用的建議,這種關懷看似不太重要,實則亦能體現出臨終者對生命的那份真摯,生死本身也具有無比的莊嚴!

   4、教導性的師長風範

   在大乘佛教的流傳過程中,有著數不清的高僧大德和諸大菩薩們,在兢兢業業地修持、勤勤懇懇地弘法,他們具有代佛說法的使命,懷有慈悲濟世的情懷,還有父母師長的風範,孜孜不倦地教導弟子,乃至一切苦難的衆生。同樣,在這無數的大菩薩生平行履當中,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感人事迹,影響著無量無邊的後學。而在他們的死亡之際,更是令人感受到“學爲人師、行爲世範”的菩薩精神。

   佛陀在臨欲涅槃的時候,就是以人天導師的威儀教導弟子們的,一部《涅槃經》和《佛遺教經》就是最好的明證,其中完全是以一位圓滿完美的師長口吻,孜孜不倦地教導弟子們應當如何如何修行,如何解脫煩惱痛苦,如何獲得涅槃究竟的快樂,如何弘法利生,如何傳播佛陀教法,等等問題都有詳細的叮囑,顯示出一位幾十年從事教育的師長風範,令人信服,令人感激!

   這裏牽涉到對于弟子和眼前衆生的根機的了解和把握,佛陀是知道大家根性的,過去許多大德高僧們也能夠知道這點,所以也能夠臨終垂教,無有疲厭。其教導的方法,一般都是建立在平時說法的基礎上,作最後的點睛之筆,或者總結一生弘法的關鍵點,作一個濃縮的精華概述,使人能夠在叁言兩語之間,把握住佛法乃至生命的關要。

   佛法就是教育,是一種究竟覺悟的教育,是一種開發生命極致的教育,也是一種升華人生品味的教育,所以又不同于一般形式的知識教育。他更加注重生命的升華,更在意思想境界的提高,所以在生命中的任何時期階段,都有最完美的生命形態,大德們就是要在任何階段都有能力體現出這種完美的力量,這就是臨終反向關懷的一個內在必然性。

   之所以能夠在死亡面前依然不忘記教導後人,是因爲佛法的圓滿和他人格的完美,圓滿的佛法教導我們無論何時何地,都要秉持覺悟之心來對待生活和生死中的一切,完美的人格表現出無論處于何等境遇之中,也都能夠以凜然自覺的態度,以超凡脫俗的理念,以蠟炬成灰的堅毅,以婆心懇切的慈悲,來教導每一個有緣相遇的衆生,怎不令人感恩戴德!

   5、啓示性的甚深般若

   最後一種語言上的關懷,具有天馬行空般的難以把捉、長夜彗星般的稍縱即逝、虛空粉碎般的不落痕迹、大地平沈般的甚深微妙,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于佛教死亡學的一個茫然無措之處,一切菩薩聖人、祖師大德們,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這個秘密,但一直都延續著這樣感人的故事,在佛教史上放射出異彩的光芒。

   光從語言的角度來審視,就有許許多多感人淚下的長空鳥迹,他們在臨終之際可以對弟子們說:我自己知道哪裏去。也可以說:臨行無多語,尊重一聲〇。還可以說:引頭就白刃,猶如斬春風。甚至可以說:東家作馬,西家作驢。這些是多麼自在灑脫的體現啊?在生命中顯示出如此幽默風趣而自由的,除了佛法給予徹底的解脫,除了般若妙法的加持,除了功行圓滿的印證外,還能說什麼呢!

   佛陀說法的中心就在于般若,《大智度論》說:五度如盲,般若爲導。就是說只有般若的妙理,才能夠使佛法的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成爲甚深的妙用,假如沒有這個般若妙理,那麼,佛法的真實精神也就完全體現不出來了。所以,在一位大菩薩跟前,般若就是佛法的命根,也是諸大菩薩的命根,即使到了死亡面前,大家也還是念念不能忘記的。一位身爲出家的佛子,有時候也會感到生活和修行的力不從心,這實際上就是對于甚深般若的陌生。因此,出家人也必須要認真學習佛法的基本教理,起碼也要明白般若的微妙之處。依之而行,然後才能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。

   死亡的回聲必定帶著一生的艱辛苦難,死亡的回聲必定充滿一生的喜悅光芒,死亡的回聲必定喚醒沈迷的蒼生,死亡的回聲必定響徹輪回的海洋!讓我們虔誠地聆聽這淨土的回音,讓我們盡情地分享這生命的樂章,讓我們坦然地面對這覺者的呻吟,讓我們飛快地投奔那清涼的彼岸!

   《心經》說:去吧!去吧!快快去吧!快到彼岸去吧!成就吉祥無住的覺悟。

  叁、意識的反向關懷

   這是屬于臨終者自我意識的反向關懷,也許並沒有具體的行動可以讓人見到,也許只是內心中強烈的妄想,也許只是純粹的觀念,也許會得到全面的表現。這就是說意識層面的反向關懷是身業反向關懷、口業反向關懷的基礎,假如沒有意識的反向關懷,那就絕對不可能有身、口上的關懷,而有了身、口上的關懷,那就一定先有意識的反向關懷,然即使有了意識的關懷,也未必就有身、口上的關懷。

   所以,這是屬于內心明白的思想觀念,臨終者心中很清楚他應該怎麼做,有的就立即作出來了,有的卻沒有機緣馬上得以實現。我們知道菩薩的信念就是“不爲自己求安樂,但願衆生得離苦!”而真正能夠獲得此種反向關懷能力的,也只有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或者具有菩薩精神的人,才有可能具備這些素質,才會具有這種思想意識。

   諸佛菩薩念念不忘人間疾苦,念念不忘輪回路險,念念不忘正覺慈悲,念念不忘平等法界。生也如此,死也如此。內心世界的“如一衆生未成佛,終不于此取泥洹。”何等懇切苦到,何等肝膽照人。

   對于瀕死的人來說,他們的內心果能如此坦蕩光明,他們的臉上一定會露出安祥和慈悲的神色,他們的心胸果能如此利他無我,他們的行止一定也會莊嚴無比。在常人看來死亡是一件不吉利或者無奈的痛苦,而在這些菩薩眼裏,死亡也是利益衆生的一個好機會。假如可以借助死亡來教人們解脫痛苦的話,菩薩們絕對不會貪戀生存,假如是生活著才能更好的利益衆生的話,那麼菩薩們也絕對不會選擇死亡。因此,在聖人或者利他心切的人那裏,死亡只不過是一個可以弘法利生的暫時的舞臺,並不比生活的舞臺更爲遜色,說不定還比生活的舞臺更加感人呢!

  第二節  反向關懷之層次

  我們這裏要討論臨終者反向關懷的層次問題,確實如此,雖然同樣可以看作是反向關懷,但是他們的內在境界以及真正的作用卻是大不相同的。有的凡夫衆生,平時修養比較好,又具有無私的利他情懷,也可以在臨終之際反向關懷,但這不是生死自如的大菩薩們的境界。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做一些簡要的說明,或者說把反向關懷的次第講出來,讓我們有機會、有路子可以繼續努力,可以在反向關懷的質量上不停地提升和突破。

   大略的分法,就是世間法的反向關懷和出世間法的反向關懷兩種,世間法的反向關懷比較容易把握,而出世間法的反向關懷就比較深沈,假如對佛法的總體精神不夠了解的話,那就會弄不清楚反向關懷也有如此清晰的修證次第了。所以,我們這裏先把世間法的部分介紹出來,接著就討論出世間法的反向關懷,依照前後排列,從淺入深,層層解說反向關懷的內在思想境界以及外在不同的表現形態。

  一、世間恩情的延續

   人世間的恩情也是無盡的,如果一個人能夠認真的去體會和感受周圍的人所給予的這份恩情,那麼她就會發現世間充滿了愛和幸福。同樣的,如果一個人能夠認真的去爲周圍的人付出深厚的恩情,那麼他就會得到身心環境改善和升華的喜悅。而且,最關鍵的地方就在于,這種恩情的互相回報,從生到死永不停歇。

   烏鴉有反哺之恩,麋鹿有斷腸之情,何況人呢?古代中國常常有“家規”和“遺訓”之類的,往往是在一家之主的臨終之際,反複叮咛囑咐,然後在其孝子賢孫當中廣泛地遵行起來的。這就是世間恩情的一種延續,他需要兩方面的默契與合作,需要有頭腦清醒的長輩,以其長者的睿智和深邃的恩情來關懷後人。也需要有眼光高遠的後代,以其晚輩的至誠和孝敬的報恩思想來繼承祖訓。這樣才能夠使世間恩情在生死關頭的緊要轉折點,得到了美好的延續。

   一般的人平時沒有經過很好的臨終關懷方面的訓練,也沒有對自己的生命認真思考過,更不可能進行生命境界的開拓和升華的工作,那就會在臨死之際總是痛苦萬分,真是哭爹喊娘,悲感無限。但如果平時有過某些訓練,或者對于生死現象看得比較透徹,又對人生充滿關愛,尤其是對于自己的親人能夠倍加愛護,那就在臨終的痛苦現前,也會有可能不顧自己個人的安危苦難,而反過來關懷仍然活著的人,這在平凡而庸碌的人生來說,已經是難能可貴的壯舉了。我們當然沒有理由因他關懷不到位、不究竟而忽略他的存在。

   從另一個角度看,許多人在死亡時,思想上的空虛貧乏和無奈,更是一種最受折磨的痛苦。而此時我們對他們的關懷和幫助,也許都會給他們的精神帶來更大的壓力,使其感受到他們生命力的衰竭和毫無用處,這是人世間每個人都感到的最淒苦的悲劇。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握臨終者這種心境,與其認真關心照顧他,倒不如學會向他請求幫助,比如請教他人生的重大問題,或者生活方面的重要指示等等,他會在頭腦清醒和思想活躍的情景下,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,從而釋放出反向關懷的光輝,成爲死亡通道的照明燈,再也不會感到死亡的黑暗無知和恐懼。

  …

《超越死亡·第九章、反向關懷——慈悲從愛心中爆發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