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观入门 五、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故难以决定依那一种观点进修为妙?是否可以取其中的一种进修或者三种全然不用直心进道?

  答:佛教一切诸法均是应机而施的方便,并无—个决定不变的实法,所以对于身心的问题的各种认识,也是在不得已中的权巧立旨,使各种根器的行人有一个暂时依赖进步的拐杖。如就禅的空灵无住之旨,则身心二见均为妄见,只有打杀殆尽,方能彻底掀翻,完全脱落。

  为了使禅门行人对身心的问题有一正确的认识,以下分为四层来显明其义:

  1.古印度的瑜伽功,中国道教的功法,佛教密乘中的修身脉法,以及盛行于当代的各类健身气功,都偏重于身体方面的修炼。这是因为人类普遍有执着身体的习性,希望身体能健康长寿,时时称心如意,由此观点的延续,不少人竟把大道的基础放在身体上,认为只有改变身体的某些状态,打通了某些气脉,就能得禅定,证三昧,成大道。其实身体修得最好,也只得个色界天的果报,根本无法了生死,证大道。因此就禅宗而言,身体的状态如何,根本无关宏旨。反之,如果执身而修,则永远不得悟道成佛,因为道是本来的,禅是永恒的一元的本然之性,故绝对不需借助身体的气脉的修炼而达成道的悟证。我们不妨看马祖悟道的因缘:

  马祖道一在南岳衡山上常常打坐用功,因为执着身体的功熏修为,所以不得悟入。南岳怀让知道他是个法器,就去点化他道:

  “大德坐禅图个什么?”

  “图作佛”,只想在身体的静修中成就佛道。

  南岳怀让一听,便知他落在身体的功熏上,就拿了一块砖头在地上磨,于是那一阵阵咔嚓、咔嚓的响声吵得马祖不耐烦起来,就问南岳说:

  “你磨砖头作什么?”

  “做镜子。”砖头作镜子,千古未闻。道一不禁奇怪地问道:

  “砖头怎能磨成镜子呢?”引出了这一句疑问,南岳就有了点化他的机会了:

  “磨砖即然不能成镜子,那么打坐用功又怎能成佛呢?”

  这一句份量不轻的话,刚好击在马祖的病根上,使他不得不请教说:

  “那么怎样修行才能成佛呢?”

  南岳到了此时就直接指示他说:“如牛驾车,车若不行,打车即是?打牛即是?”

  车子比喻身体,牛指我们的佛性,你要想成佛,如果只知在车子上打—一只把身体拘在那里用功,落在身体的有为功熏上,怎么能成佛呢?反之,如果了知修行的关键乃在心性,即把牛鞭子打在牛上,那车子不就跑得快了吗?道业不就成就了吗

  

  马祖在南岳的指点下,忽然契入,亲见本性。究其要妙,就在那离弃身执后的直心无住的返照,于一念回光之际,顿悟大道。

  后来,马祖大师身体有了疾病,院主过来问候他近日身体怎么样,他答道:“日面佛,月面佛!”就这一句“日面佛,月面佛!”道出了真正了悟的禅师对于身体的无住与透脱。因为无论身体有疾病也好,无疾病也好,总是佛性的妙用,白天是佛,晚上也是佛。而有人看到这则公案就奇怪地说:一个开悟的禅师怎么还有病呢?不仅禅师有,连释迦如来在印度示现时,也常常有疾病之相,维摩居士也有示疾度人之举。因此病是过去的宿障,未了人病是实病,有痛苦有烦恼,实执不放,而了悟之人,则是虚病,即了知即病本空,无住无着,再也没有痛苦之受。所以开悟的禅师对于过去之造业知为梦中之事,对于现在的病报也知为幻化假相。因此,尽管身体上有了疾病,仍旧如佛一般,时时刻刻都是自性空净的妙用,绝无病苦可言。

  由此可知,学禅修道不能住在身体上要求殊胜、奇特,越是在身体上打算图个好处的人,决定会导致心神颠倒,魔障纷起。因为:①所说身体气脉未通,绝无禅定可言,则观自己多年修持参究,全然无用,即悔恨自己不得法要,不明气脉修炼之功,心念妄动矣!②看看其他禅师虽见地卓越,而气脉通相仍不见呈现,即生不信任之感,认为徒是虚名,而无实行;而见一些气功师与外道行者,气脉充盈,脸色红润,则认为必得道妙,于是分别之心竟起,知见颠倒矣!③因未得身轮光明,故时时欲求一种速成的修身法,见师即拜,遇法即求,心向外驰,神复何宁!法之多变,身将何安?久之,身体反而愈趋衰弱矣!④如此执身恋境,着法住心,既不得身心安宁入道,又不能即事圆理,不仅不进于道,反而随年龄的增长而退转,于是蔚然感曰:佛法修证真难矣,今生无份矣!自此蹉过悟道之机,多年来的熏修,前功尽弃,可悲哉!

  2.心本无心,如果滞于妄心而修禅则定将灵妙真心的活泼圆明修死了。因为错解了唯心唯识之旨,执着实有一个心可修,实有烦恼可断,并认为一切妄念都要不起方为悟道。所以死在妄心上落于偏执之修,如果真能把妄心修空,也只得个无色界天的果报,仍未跳出识蕴之外。

  《六祖坛经》中的卧轮禅师就是偏执死修妄心的一例,他把心压死后,认为自己很有道力,就呈了一首谒子说:

  卧轮有伎俩,能断百思想;

  对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长。

  有伎俩在,岂非识心之执?断了百思想,仍执着能断之心,佛性之智怎能显现?对境心不起,岂非石头木头?菩提是本然的觉智,岂是增长之法?因此卧轮禅师未得正悟。六祖大师就破其执而颂云:

  惠能没伎俩,不断百思想;

  对境心数起,菩提怎么长?

  没有伎俩才是真伎俩,全体是妙用,无处非道场,真心随时而现,岂可断耶?对境出入自在,一切无滞,起用频矣,如此大道,本自现成,还有什么长不长呢?

  佛在《金刚经》中指示说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。不可得之心,正是灵妙真心。如果执有心可修可证可得,使落在妄心上,不得自在。因此,只有真正了达即心无心,无心无所不心之时,才能无住生心,妙用无边,时时处处都无染污之障碍,而超然之大道便无证无不证矣!

  3.虽知身心本空,但仍未真正悟达空境,因为身心还是相待的,二元的,故不妨借此身心的和合修持,以达悟证的目的。

  这一种观点即禅宗北渐神秀一派的行法,主张渐渐扫荡烦恼习气,久后必能契悟。所以神秀偈云:

  身是菩提树,心是明镜台;

  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!

  “身是菩提树”不是指修气脉,练气功,而是指借身体而行善业。打坐用功没有身体不行,而此身体只不过是借来维持心观的方便,故不是修身成道的观点。下面“心是明镜台”,则指要使心念时时明净,不起烦恼,不取于境,不执于法,处处了然无住。因为未证大道本无之旨,所以还有烦恼可去,所以要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了。

  神秀的这种方法,可作为未得意人的暂时方便,久久磨练也自有进步,但与禅旨来讲,仍未完全吻合。

  4.身心本来即空,不必通过修来证空。不落于修为之见,无住无不住,一切皆不可得。以此直透身心的真心现量去观照身心,则身心无非是自性的妙用,本来用不着修,也用不着证。因此六祖大师偈云:

  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

  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

  一切均无,连无也无,宇宙人生之万法,无非是妙性天真的觉体,哪里还有什么菩提、明镜

  何处还有什么烦恼尘埃

  

  因此,真正具禅的见地者,就应于六祖偈下会去,不必再在身心上分别取舍,只要真达无心无不心之境,一切妙德自然显露无余矣!

  三、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

  问: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,的确令我神往不已,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,开启妙用,但是认识归认识,行持是行持,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,且时间一久便失去了鲜明感,在人生的实践中又觉得仍旧迷妄烦忧了。而自己对于身心的抉择,对于世间的认同,也同样处在识心之相对二元中,不能独契中道,妙悟寰中。因此认为光靠理解及依据识心来作为人生的观照,绝对无开悟之份,应当脚踏实地地去真参实修,方能打破业识,消泯诸妄,立证觉地。可是当要起行之时,又迷惘于禅的修法了,各禅师所倡导的禅法不仅各异,而且有相互矛盾。有的虽然很要妙却又难以起行。因此请问不知应当如何抉择禅法?初心行人可否经历一个次第与善巧而入门?

  答:关于抉择禅法问题,对于初心的确是十分关键的,尤其是在禅师正眼之人极少的时期,学人往往是依文字进行修习,故通过识心去分别,抉择行法,便无法确定自己所适宜之法,于是形成了今日修此法,明日又修它法,或者干脆随便一坐,不依任何一法地静养片刻而就认为行了。有的更因没有智慧,往往在一行法中遇到问题而退怯不修,畏难而退了。因为久久不见功效,不得深入,故时间一长,就认为禅悟很难,不易进取,于是仅以禅的观念作为人生的指南,而不再发心求开悟见性了。

  其实现代人对于禅法的修习,还是可以列出一条可行之路的。这一条禅修之路,古人走过,现代人不妨根据自己的根性与条件也依之而行,如能以智慧无往之旨而实践,亦必有成就之日的。

  可行性的禅法约略分为以下七种:

  1.准提禅观法

  憨山大师云:“今有一等好高慕异的,闻参禅顿悟,就以上根自负,不要修行,恐落渐次。在古德机缘上,记几则合头语,称口乱谈,只图快便为机锋,此等最可怜 愍者。看来,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,不若持咒入门,以先用一片恳切心,故易得力耳。谭生福微,问在家修行之要,故示之以此。观者,切莫作没道理会,以道理误人太多。故此法门,尤胜参柏树子.干屎橛也!”

  因为初心学禅之人,一是业识惑障未去,二是知解道理未空,所以如果立刻去参禅必然难以相应,一定先把粗浊之业障消去,把道理解会之心空掉,方能真正契会。但在修准提法时,不可希求神通感应,一切无着,一心直持即可。在持咒中间,不必换咒换印,不须现想,只用根本一印,相续一咒,形成咒轮执持不断即为禅观正行,印咒结…

《禅观入门 五、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