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讲不二法门,能够圆悟不二的话,就是无上的大道。如是观时。这样子观照的时候,前面的一段话,这个要离文字观,离道理观,离境界观,当下即观,观即当下。如是观时名观心性。叫做观心性。随缘不变故为性。随一切缘,这个人好,这个人不好,天气好,天气不好,都不会变,你的当下心情不会随他变化。不会有脾气,不会有嗔恨心,不会有贪求,不会有什么心念变化。“故为性”。这就是本性了。不变随缘故为心。但是不变又能随缘,不同的人你讲不同的话,安慰他、指点他,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方便叫心。所以说见性明心,能够随缘不变的,当下寂寂然不动的,这个叫性。那么什么叫明心呢?不变当中能够随缘,随善随恶,随种种变化,能够知道自己的心的作用。在这里面恰到好处的用叫明心,所以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,其实应该反过来,先见性方能明心。故涅磐经云:能观心性名为上定。涅磐经讲,能够观心性的人是最高的定,最上的定。上定者名第一义。上定是什么?就是第一义。禅宗开悟与天台三观都是第一义。第一义者名为佛性,这个第一义,是你所理悟到的,所体现出来的,这是什么?就是佛性啊!是佛的觉性。佛性者名毗卢支那。在西藏有很多 都是比较神化的境界。其实毗卢支那佛就是佛性,此支那性具三佛性。这个支那佛性具有三佛性,所谓正因佛性,缘因佛性,了因佛性。支那遍故三佛亦遍。此三佛为一刹那。三佛性就是一刹那。我们知道我们的体是真空的灵性。我们的体是觉,有觉悟性,明明朗朗,我们这个体能够显现万法,有显现性。空、觉、明这三个是佛性本质,这是密宗里面讲的。更加清楚,更加直接。所以说我们知道支那佛遍的关系,三佛亦遍,故知三佛唯是一刹那。当下既是空,又是觉,又是明,你在当下三佛性都具备的话,那你就是真正的当下,真正的明心见性,真正的证入本位。三佛遍故刹那则遍。三佛:空遍一切处,觉遍一切处,显现现遍一切处,刹那遍一切处。如是观者名观烦恼 。也就是观烦恼。烦恼 的时候也是这样观啊!也是空、党、明显现啊!那么法身当体空灵不动的时候也是这样名观法身。此观法身是观三身。就是法身、报身、化身。空,就是法身;觉;就是报身。觉相遍一切处,里面肯有一切功德。那么明,就是化身了。明显一切,大悲显现么,就是化身了。所以说“是观三身”。一刹那一刹那都是这样的。是观海藏。海藏是大海的宝藏。意思说佛法的宝藏都在这里面。什么智慧、愿力、慈悲、清净、平等、神通,一切一切功德都在这里面。是观真如。就是叫观真如法性。是观实相。就是实相无相无所不相,是观众生,就是观众生,众生现前也是这样,也是这样空、觉、明,一念不生,了了分明。是观己身。就是观自己的身体啊!身体哪里重了,哪里轻了。哪里变化了,你还是空,还是觉,还是明,不动。是观虚空、是观中道,故此妙境为诸法体。无论什么现前,你都是这样观。都要这样用。这样你就和本性相应了。真正以圆解起圆行的人,这就是最高的观,最上等的观,大根人的观法。所以说故此妙境为诸法本。故此妙观是诸行源。这句话就非常重要了。这些妙境,无论是烦恼,法身都叫妙境。因为烦恼没有厌烦和舍离,法身虽然清净,但是也不着在清净上。所以说这些等等一切都叫妙境。无论什么境界出现都叫妙境。而且你这样的观是妙观,而这个妙观是诸行源。所有六度万行,就是以这个妙观为源头的。无论禅宗,天台、华严、金刚乘的密宗都是以这样的行为源头,只是说法不同。你如果悟了,一通一切通。如是方离偏小邪外。这样子用功觉照才能离开偏,偏空偏有啊!偏于某一方面,或者小乘,或者邪外,邪教外道。所以居在十法之首。上根一观横竖赅摄。这句话也很重要。上根的人,只要他一悟,一明白,这样一观的话,无论是横说、竖说,无论讲到什么问题,什么境界,什么事情来了,他都是这样,他都明白,都是一样的,用这样的智慧去观,用这样的智慧去用。就是赅摄一切法。于是便识无相。就认识到什么是无相了。一切相即是无相,心中心法也讲无相,西藏的密宗里面也讲无相。密宗里面怎么讲呢?它说,如果你有相相应,身口意有相相应会得到本尊诸佛的加持。加持你的身心。如果你和无相相应。你身口意就是本尊,就是诸佛体,就是不用外面加持了。自性自加持了。而你悟了无相以后,你和诸佛是一个道,一片光当中,一种智慧,一鼻孔出气。行于佛行,住于佛住,住如来家了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说便识无相。一切相现前,都是空觉明自然的显现。众相宛然。虽然无相,但是众相宛然,也不排斥一切诸相,让它显现。无论是这个人吵吵闹闹也好,天翻地覆也好,诸佛净土莲花开放也好,一切一切境界,无论庄严不庄严,诸相宛然都知道,都可以显现,但是没有取舍分别,没有执着。即破无明。到了这一步,根基好的人无明就破了。登于初住。就到初住位了。快起来就这么快,慢的就那么慢,看你是不是到了。若内外凡。故论云。其车高广,乃至道场。其车很高很广,乃至直接到道场去了,直接到家了,这就是上根人的修行,就这么快。但是他要求什么?中途不要动摇。一直要肯定承当。虽然开始没有到初住,力量不够啊!要肯定承当。要会通一切法。打破一切宗派见。要打破人我的隔阂。不要被一切境界所动,不要被人我、是非、善恶一切诸法所动。在任何时候不动。随缘方便,随缘观照。前面讲到的,随缘不变就是性、见性,时时刻刻随缘不变。然后呢,又能够不变随缘,时时刻不变又能随缘、明心。见性了明心,明心了见性,达到了心性不二,一直这样保,保得好,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就能成就,到初住位。这个是修得很好的人,但是一般的人虽然有时候明白,中途变化比较多,他在理性上有些不稳,在自性当中肯定不力,没有肯定承当,在实际当中被境界所左右,被身体、环境,还有其他人的因缘所左右,自己不得自由。这种情况下,他就不那么顺利了。他就不是坐着高广的大车一直到道场了。可能有搁在哪里的时候,车是大的,但是车坏了。或者落到哪个坑里去了,起不来了,又不能走了,停在那里停了好多年,又起来推了一段。这个是因为:一是他的车不那么精利;二是路他走得不平坦,如果这两个问题扫除了,那么他到道场就很快了。

  如果上根的人达不到,那么就中根了,中根的人就多了……这个一层层的,教观纲宗也提到的。但是下面呢,就不需要懂得太多,懂得太多反而变复杂了。如果遇到问题了再问善知识,或者说自己再看一看,对照一下,这样会简单。所以说最要紧的是理要悟透、要圆,圆了以后就没有理了,偏小邪外都要扫荡了,理要圆。而且自己的智慧要开,要明白,要懂得自己怎么用功。当下的功夫怎么做?这个要很明白。要知道怎么扫除眼前的障碍?自己的障碍在哪里?为什么我会这么烦?心不安。为什么功夫用不上去?这个要观察,障碍在哪里?因为不同的修行人都有障碍。可以这样讲,没有成道之前都有障碍,其中有粗有细,有内有外,要扫除它。障碍扫除以后,还要知道怎么样开发自己的功德妙用,怎么样用功特别殊胜就进去了。他好像一扇门一样,进去了、安稳了。怎么样用功在外面走?自己要知道,这样的话,修行就特别的殊胜。还有在一定的机缘当中,可参学,可以看一看佛祖的开示,引起自己的警觉或者向上的力量。这些都是需要的。而且在任何时候都不离自己当下的空觉明,来显现,来作用。才能亲切了知目前 的智慧方便,目前的境缘差别,都能亲切了知,不需要向别人问,自己就知道,这个人怎么样,这个事会怎么样,这个善知识有没有成就,他是什么作用,他为什么这样用那样用,都会知道。叫亲切了知,这个就是智慧从里面发出来,不是从别人那里来。都要从自己的心里面去体会,而这个心是广大圆明,因为他不着相,他是无相。无相而诸相宛然,一切相都可以显现。而在诸相宛然时候,因为是无相的显现,所以他充满着智慧,充满着功德,充满着力量,都是从里边出来 的。但是一个修道的人,他不可能说一直是一帆风顺。越是修行的人,他的逆境就越多,磨难越多,障碍越多,而且只有通过这些磨难障碍才能成就。古人都是这样修过来的。成就的人,开始是顺的,有善知识引导,有一个环境修修……到后来,就有逆境。被人打击、被人骂,冤枉坐牢,还有生病等等。但是他的心在这时候就练出来了,不动,不分别,知道这是真实做功夫的地方,只有这样逆境的功夫是真功夫。才能从尘劳中透出来。因为顺境的话,你无形当中会住在这个地方,会起欢喜心,粘着它,会被境界迷惑了还不知道。只有在逆境中才能透,这里面的心容易警觉。而且在逆境越厉害的当中能够透出来,比如说魔境、冤家,一些重大的境界来的时候能够透出来,定力、慧力才能圆满。古人都是这样走出来的。所以修行说简单很简单,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,自己知道怎么用了,从这点上来看真是太简单了。当然越简单的人却是越真的人。那些搞得很复杂的人,文字很多,法门很多,道理很多,境界很多,那些人反而根基越差。对那些根基差的人,你只能方便跟他讲讲,不要要求他太高。他今天需要什么,给他讲一点点,他可能十年以后,还是一点点一点点进步,他不可能那么快。但是真的明白人呢,就是非常简单。他没有那么多事。这个是最最重要的一点。从这一点灵光,一点觉性,一直到成佛是不变的。只是不断的圆满,不断的打开,不断的增加力用,只是这个过程而已。但是虽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一点,在实际当中又是非常复杂的。因为这个世界非常复杂,人事复杂,问题很多。但是无论怎么复杂的境界,怎么复杂的人事变化,怎么多的问题,到你这一点都消融了,这就叫做功夫了。到了你这里都消融了。无论什么天大的事,无论什么曲折、复杂,无论什么苦难,无论有这么多的问题,到这里都消融,只有到这里消融了才能成就。而不是对着干,不是对抗着他,感觉到我这个事烦恼啦,我怎么修行啊,这个事情这么麻烦。不是这样,消融在你这里,就像大海一样,泥牛入海无消息了,落在这里没有消息了,这个就是真功夫了。从现在到成佛都不离这个。所以禅宗为什么殊胜,他这里悟了本来面目,也就是成佛。因为你的佛性佛。从现在起一直到未来际都不离这个,都是这样体现的。禅宗人就简单直接,那是要大根性人才行。为什么?他不要名利地位;他不要执着身体享受;他不要执着外境对他怎么样,住的地方怎么舒服,他不要自己,自己的东西都没有了才能做到简单。你自己有需要,我要吃这个菜,那个菜;我要穿这件衣服那件衣服;我要住这里住那里;我要碰到这个人;我不喜欢那个人,那事情不是很多了?那么,这么多的事摆心里你怎么简单直接呢?你就不是宗门中人了。宗门中人的很大的特点就是非常简单,他没有什么东西,他很自在,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,连成佛都不求,他说佛之一字,我不喜闻,我不要听。连佛都不要了,还要什么做方丈,做法师?什么都不要。虽然都不要,但是随缘作,因为随缘方便么。所以这就是大根性人的修行。《摩诃止观》是大根机人的修行,但是他略带方便。他的理一定要圆要悟,但是力量不够,还有十乘的观法来成就你。但是这本书其实不是一般修行的人去学的。而是做师父的,做善知识,他看了以后,根据众生的情况根基来运用的。自己做修行功夫的人,不要去研究太多。只要知道,能够名字位上圆解了。以后知道自己功夫在哪里做,越简单,他修得越快。问题来了,境界 来了,就看!心怎么样?智慧怎么样?动不动?在哪里影响?我为什么还有这个在?在这里破,在这里化,他就修得快了。越化越快,化到后来没有什么可以化了,他就成就了,本性就圆满了。这就是《摩诃止观》的精神,也就是我们禅的根本要义。

  二00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定稿

  

  

《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