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信心铭》浅讲
净明山人讲
智理居士整理
今天,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《信心铭》,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所著作的。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
因为这一篇《信心铭》是指导我们修行用功,怎么样才能开悟
怎么样才能成道的整个口诀的内容都在这里面,所以我们要去体会《信心铭》的内容。
那么为什么名为“信心铭”呢
就是说修道的人信很重要。要相信三宝,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,相信正法能够帮助我们开悟,帮助我们成就,还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见性成佛,或者说一定能够往生净土,得到花开见佛的成就。那么这个信心从何而来呢
就是通过听闻佛法.通过观察,通过用功,通过自己的悟性来体会的。信心是要不断地深入,不断地提高的。信心很重要,能使自己在用功当中觉得很亲切,很相应,觉得自己的体悟很真实,不是虚假的.或者说不是别人那边听来的,是有自己的体悟,是自己里边证出来的。由于正确而真实的信心是证出来的,没有证出来的信心是不足够的。那么这篇《信心铭》,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证这个信心,怎么去证我们的佛性,怎么去而我们的大道。这样的一个由信至悟一直到证的方法。
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。但莫憎爱,洞然明白。
我们都要要寻求道.但是道是什么呢
谁都见不到,见到的不是道。道没有名称,道没有相貌,道没有方所,“道”在哪里
“道”不是一个东西,说是一个东西就不是道,道是说不出来的东西。那么道呢,真实存在,我们就在道里边。我们说话,走路,我们修行用功,都要在道里面。所以说到道,我们只能勉强地形容,“十方圆明”,十方世界都要是道,处处是道,什么地方不是道呢
有的祖师讲,道在大小便的地方,道在一切地方。道没有选择的,一切都是道的显现。那么这样的道,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圆满的佛道,一切圣人走过的道,成就的道,我们去修证这个道有没有难处呢
如果你去分别、选择,到外面去找,那么的确是找不到,很难。如果你能够明白,你的自性,你自己,你的当下就是道!那么讲这个道的时候,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,你要悟到,自己体会到。当你体悟到的时候,这个道就不难了,不困难,因为道就在你的目前,你的当下,就在你的六根当中放光,因为你就是道,你不是身体,身体不是你的;那么你的感觉呢,也不是你的。那么在身体、感觉、思想的背后,那个“东西”呢,它永远存在。因为人往往被外界所影响,找不到它,迷惑了,覆盖了,就象牧牛图所讲的,牛走丢了。找不到
了。那么修道呢,要找到牛,牛是你自己家的。很多人骑着牛找牛,他找不到,原来每个众生本来就是,本来就是佛,所以说当你悟到这个道的时候,这个道就不难。你没有悟的时候,很难,要学很多东西,要拜很多师父,要修很多的法。修到后来,也许你修得正确,修得相应,你就悟道了。如果你修得不对,执着感觉,执着境界,那么你的道就悟不到,你就成不了道,所以说当悟道的时候,道是不难,因为道是当下,没有悟道的时候,道非常的难,干山万水,十万亿佛土隔得非常遥远。那么为什么说“至道无难”,而大家却不能成道呢
因为大家有拣择心,“唯嫌拣择”。一天到晚都在取舍分别,都在向外追求。都在产生种种的感觉,种种的心态,这样妄想那样分别,这个东西好吃好吃,天气好不好,人舒服不舒服,一天到晚在这个上面,别人对你好不好,别人讲的话,对你有利没有利,年龄大了,年龄轻了。等等一切都在分别拣择当中,一天到晚,一刹那一刹那之间,心呢,一直被你的妄想和境界所漂流,心在动荡当中。所以说你如果没有拣择动荡,没有取舍,没有分别,那么你的心是什么呢
心找不到。过去心没有了,现在心没有了,未来心没有了,你的心找不到。你的身体也找不到,境界也找不到。古人云:“无境界是真境界”。没有身心,没有世界,我们叫“根尘脱落”。叫“虚空粉碎,大地平沉”。一切都要了不可得。在这了不可得当中灵知了了,圆明湛寂,那么这个不是道之体吗
道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出现的,所以说“唯嫌拣择”,你不要去拣择。今天是什么境界,昨天又是什么状态,今天打坐舒服不舒服,坐了多长时间。我悟了没有
我见了佛见了光没有
如果这样去分别去拣择,就永远悟不了道。所以说但“莫憎爱,洞然明白”。不要憎,不要爱。什么叫憎爱,世俗人有男女,有怨家,有亲人,他有欲,有爱,有憎爱的关系,人就会烦恼,就会造业。那么我们修道的人,如果心理上存在着顺和违。就是说舒服不舒服,你的感觉上,产生了这种分别,喜欢和不喜欢。我喜欢这样的境界,我喜欢这个时候的感觉,打坐很舒服,如果说你执着打坐舒服,那么你就是爱,如果今天坐不好,妄想特别多,我对妄想很讨厌,不喜欢它,那么就是憎,对妄想、境界、人事、违逆的感觉不喜欢,都是憎。做心地功夫的人,他都在念念中作用,返照心源,转变妄执,开朗心智,叫心地法门,在心上用。首先要做到境界与你不相干,所有的境界与你不相干,然后做到与你不相干,身体是你的用,是工具。外境与身化空后,再进一步就是在心上用。由心的照察,再进一步你悟到了,心上的念头,种种的妄想,和你不相干,不要管他,不要理他,不要觉得这个念头好,这个念头不好,有的人做了梦
梦到了好的梦,好的念头,他开心,梦到了不好的梦,他觉得不舒服,今天怎么做这样的
梦,那么这都是妄念,在妄念当中,你不要生起憎爱,不要去取舍,要平等对待。他们都是空花幻影,他没有实体,没有真实性的,你不要去管他,不要理他,不要憎爱。“洞然明白”,如果你能够做到第一境界上没有憎爱,第二对撼觉上没有憎爱,第三对心念上没有憎爱,然后你就洞然明白了。什么叫洞然明白
这个门打开了,你在房子里走出来了,原来的地方太小,小我、自私、执着、现在这些都没有了,你到了虚空里边,你的世界很大,在无念,空灵、无住的自性光明里显现。空灵、无住、你自己就悟到了。啊——洞然明白,洞然——你当时的心打开很广大,明白——明白自性,明白空的体,明白自性的圆明的用。空、明、觉。空是我们法身的体,他什么也没有,明呢,可以明显一切,我们能够看到东西,听到声音,很明显,这个明,我们说不但是见到光明——明的世界,也能够见到暗的世界,暗也是明,我们为什么能够知道暗呢
知道暗,也是自性的光明。自性的光明不属明暗,自性的光明能够分明,能够了知,能够显现,这叫自性光明。大家注意,不是说你见到了光,叫见性,这个和光、暗没有关系,是自性的一种分明。那么还有觉,就是灵知的觉性,能够觉了,能够觉醒,能够觉照,能够产生觉的力量,转化境界的觉力。能够以这个觉而能够显现功德,能够成道,这是觉。所以说,这个都是我们自性的明白,这个明白和别人没有关系,是自己明白。古人所谓的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,所以说自己知道。自己知道以后要印证,就是把自己的一种明白,通过一种方法,告诉师父,告诉有成就的人,我是这样明白的,这样的明白对不对
如果师父不在旁边,就和佛祖留下的经论印证,和佛祖开示对照一下,我这样对不对
是不是这样子的真实的境界,所以说明白很重要的,而且明白不止一次,要经常的明白,通过打坐觉照,在境界上练心,看佛祖的开示,都是一次次地明白,噢——原来是这样!非常相应。
毫厘有差,天地悬隔,欲得现前,莫存顺逆。
“毫厘有差”,差一点点,一毫一厘就天地悬隔了。用功的人,有的人会住在快乐里面,就是法喜充满,很快乐,很舒服,坐下不想起来,有的人住在无念里面,我一个念头也没有,很清挣,我就住在清净里面,这个地方都是无明妄想,都是住。你一住的话,恐怕就是很多年,不能悟道,不能证道,你要无所住,不住在欢喜,法喜当中,不住在光明当中,这个打坐的时候,一片光明,不住在这里面,也不要住在无念当中,也不要住在神通境界当中,一切境界都不能住,一住,就是毫匣有差。不住在别人的语言上面,不住在自己的思想或者理论上面,一种道理上,一种理上去对照,理也不可得。道理不
可得,境界不可得,感觉不可得,一切要超越,一切都不住,这样的话,才能和我们的真实本性相应。所以说“毫厘有差,天地悬隔。”有很多人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,他产生了一个执着,结果他就走错路了,走错路了之后,就形成了一些理论,或者一些宗派,结果呢带下来的人呢,也只能到了这里,但不是真正的开悟,也不是真正的成就,不能成道,就是因为他住在这个地方。我们的法身,我们的本性是一无所住,任何境界都不停留,无来无去,不生不灭,不能有任何作意和观念。所以说“欲得现前,莫存顺逆。”什么现前
你现在看到茶杯是什么现前
欲得现前,你要时时刻刻体会到“现前”。不是茶杯现前,是你的自性现前。道在现前,茶杯就是道,一切万法就是道。你见到的东西不是东西,你见到的世界也不是世界,但是他能够显现世界。古人云:“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,”后来昵,“山又是山,水又是水”。金刚经讲: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诸相:茶杯、水瓶这些叫诸相。若见诸相非相,你见到相,不作相见,不作内外见,不作一切见而见,一切见不生,一切见不灭,能够了知,能够知道他是杯子,但是不作杯子见,不作杯子想,不落在他的上面,即使杯子被人拿走了,也不会有一点感觉,不会去分别.自己的肉体走了扔掉,没有什么依恋的感觉,因为不作相见,佛来了,不开心,佛走了,不烦恼,魔来了,不恐惧,魔走了,不会说胜利,庆幸自己胜利了。魔和佛是一如的。一如平等一体的,生和死也是一如的,众生和你是一个整体,就是叫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。没有分别,没有区别,所以说…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铭》浅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