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铭》浅讲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离了。如果你打坐念咒的时候,无心而念,念等于没有念,不觉得自己在念咒,不觉得在打坐,不觉得坐在这个地方,不觉得有什么境界好与不好,没有这些想法,那么你就不执着,不执着就和道相应。执着的话你会念咒的时候执着咒,有境界的时候又执着境界,有什么感觉的话又执着感觉。然后,执着了一些光明或者一些境界,就说:“噢!我开悟了。我达到了。”就是把执着这个拿出来用。那么他就偏爱了。所以说“执之失度,必入邪路。”必然地入于邪路,邪道里去了。

  放之自然,体无去住。任性合道,逍遥绝恼

  放之自然,放,放开。比如说拿一个东西,不要拿得太紧。让他自然地拿,轻轻地拿着。念咒,做人都是这样,要顺应自然。心里面不要执着,不要着急,不要控制他,让他真正的无心无为,让他自然。所以放之自然,体无去住,我们的本体,是法界之性,这个体没有去,也没有住,无来无去,没有停留,所以说体无去住。“任性合道,”任性,任运之性。任运就是随种种缘起,随种种变化,你的心不动不

  变。契入本性显现的那种智慧光明,那种清净无为而合于大道,自然合于大道,所以说逍遥绝恼,很逍遥,修行不作修行想,吃饭不作吃饭想,说话不作说话想,非常地逍遥,没有什么另一个目标。没有什么一个东西来影响你,来控制你,而使你的心产生了一种执着,他是很逍遥的。所以说逍遥绝恼,没有烦恼。烦恼来自什么

  来自商量,一商量就有烦恼了,如果你都没有商量,时时刻刻都在当下,那么你就没有烦恼了。

  系念乖真,昏沉不好,不好劳神,何用疏亲。

  执着念头,控制他叫系念,盯着他,死死地抓住他,那么你就违背了我们的真性,这个真性是自然无为的,你就违背了。“昏沉不好,”如果你让他昏沉,那也不好。你的内心就不觉醒,不清朗,内心觉醒,清朗、明明白白才相应。内心糊里糊涂,那就修不好道,修一百年也没有用,不能落入昏沉,所以说“昏沉不好。”

  “不好劳神,”不要劳神,不要劳累精神,做什么事,都是出无心,看书也是一样,不要掉在文字里。做什么事也是一样,打坐也是一样,要养精神,养一股清净的精神,养一股安乐的精神,养一股空灵的精神,这个精神要养的不能劳神。一劳神,修行又偏了。如果修得好,精神很饱满,精神越来越广大,越来越清朗,那是修得对了。非常清朗,非常有智慧,所以说“不好劳神,何用疏亲.”不用分别硫和亲,这个人和我疏远点,这是我的亲人,就拉在身边。这些人与我无缘就不理他,这就起执着心了。疏亲的对象可以用在人上,感情上,也可以用在事物上。比如,我喜欢这个东西就把它珍藏起来,舍不得给别人,自己不要的东西,好,你拿去吧,我不用了,这就有疏亲了。我们对于任何人,任何事物,甚至对于自己的身体,对于自己的境界,都没有疏和亲,没有疏远和亲近的那种反映,那种执着。如果有疏亲就不自然了,就有做作,就有执着,就会在这个事情上有取舍。所以说何用疏亲。

  欲趣一乘,勿恶六尘,六尘不恶,还同正觉

  这句话很重要。你要想证到一乘的大道。一乘,就是没有三乘。声闻、缘觉、菩萨叫三乘。一乘就是无上的佛道,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。这是明心见性的大道,你要想悟入大道,见到自己的本性,那么你对六尘不要厌恶,六尘境界不要讨厌,无论是什么人,什么事情都不要讨厌,但是不要落在圈套里面,不要受他迷惑,不要受他染污。不迎也不拒,不要迎接他,也不拒绝他。他在等于不在,你自己在也等于不在.在等于不在,行等于无行,说等于不说,对于任何六尘和境界不要产生厌恶,不要讨厌,一讨厌,你就造业了,就烦恼了。无论是什么人什么东西,什么境界,你都不要讨厌,任何人来

  人去,任何天气、任何事物,任何的境界,你都不讨厌的话,不厌恶的话,那么你的心和佛的心就一样了,和佛的正觉的心就一样了。你就觉悟了,你就解脱了,你就无碍了。境界对于你来讲是六尘无碍,你就获得自在,甚至对于魔也不讨厌了,但是你可以示现入魔境界,也可示现折服他,骂他都可以,但是你的心里边并没有讨厌他。因为这个魔也是我们本性显现的,也是空花幻影。何况是人,各种各样的人也同样是,都是我们的本性显现。空花幻影,在自性当中,了不可得。

  智者无为,愚人自缚,法无异法,妄自爱着.

  智者,有智慧的人,他知道无为,没有作为,一切都是因缘的显现。他不造作什么,不造业。无为呢,就变成自然了,就是平常自然,清净解脱,安住在觉性的本来面目上如如不动,所以说智者无为。而愚痴的人呢,处处束缚。很多的思想、考虑、烦恼、执着,造业,他一直在那里闹,一辈子都在那里闹,闹来闹去也没个什么结果,这是愚痴的人,他自己被自己束缚了。

  “法无异法,”法是没有高低等的差别的,一切法都是佛法.都是大道,是没有异法的。但是众生“妄自爱着。”自己喜欢的法就会爱着,不喜欢的法就会讨厌,但是法的本身,它是空的,只是人的想象,想象的思维作用.例如水,我们看到的水可以喝,那么可以被我们所用,但是鱼看到水,就是他的家,鱼在水里面就是家一样。水没有变化,但是感觉不一样。牛呢,把人看得很大,那么鹅呢,把人看得很小,人还是一样,没有变化,他们感觉就不一样。佛看世界是这样的,众生看世界又是那样的。这个世界是没有定性的,都是虚幻的显现,不同的体会.天上的人,他吃同样的饭,福报大的人,他看到饭,颜色也好,味道也好;福报差的人呢,他吃起来颜色也不好,味道也差,也有区别.修行修好的人,他看到的人都是佛菩萨。如同样吃一碗饭,他得到的味就不一样,他里面的营养也高内容也不一样。造业的人呢,他看到众生都是坏人。那么他吃最好的东西也会变成业气.也得不到好处,也就没有什么智慧气可言了。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里面所显现的东西都是业力所现,悟道的人,就本性所现,所以法无异法,妄自爱着,众生贪爱执着.

  将心用心,岂非大错。

  拿着心去用心,非常累,非常辛苦,他不知道这颗本来的心,就是佛,就是我们的本性。所以说用心用错了.拿这个心去找心,骑着牛找牛,故心用错了。念咒的心,那个原来的地方,那个源头不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吗

  本来就是,不要拿这个心去用心。变成两个心了。你看到茶杯,看到这些东西,都是你的心的显现。没有两个东西。所以说不要拿着心去用心,要无心而用。无分别而用,才能和本性相应。

  迷生寂乱,悟无好恶,一切二边,良由斟酌

  就是说你迷惑了,产生静和乱,寂就是静寂,寂的境界,或者空或者是很平静,那么在他的对面就是乱意、散心、颠倒。都是因为迷,产生了寂和乱的二边的感觉。那么悟了以后,就没有好恶,没有好不好了。都是一样的,一切处都是佛法,都是道,所以说,一切的二边都是比量来的,都是斟酌来的,考虑、商量、计较,分别来的。没有比较世界上不存在好坏。比如茶叶的好坏,我们通过比较,这个茶差了,喝了以后再喝好的茶,觉得这个茶好,比那个好,都是比较起来的。高和低,善和恶都是比较起来的,没有比较就分不出来,没有比较玉、宝石和石头都是一样的价值,因为人类喜欢宝石,认为宝石好,这个石头大家都不要,觉得没有什么价值,那么才产生不同的一种作用,不同的显现。所以说都是人的斟酌.执着来的。

  梦幻空花,何劳把捉.得失是非,一时放却

  “梦幻空花”都是梦幻空花,“何劳把捉”不要执着他不要把捉他,不要留在你的心里边,成为你的影子。

  无论是得到什么,失去什么,是和非都放下,都不可得.修道的人修得好的,得到好处,他没有觉得好;遇到了不好的境界,他没有觉得不好,他心没有动,也没有是非,别人讲是非,他不讲是非。别人说他好,他不开心,说他不好,他不烦恼。他不动心,一时放却,都放下了。

  眼若不眠,诸梦自除,心若不异,万法一如。

  眼睛如果不睡,眼睛就是智慧的眼,智慧的眼如果不迷惑,不颠倒的话,那么一切梦就没有。如果我们睡觉了,如果你眼睛没有睡着,很清楚,那么就不会做梦了。如果我们修行开悟了,智慧开了,那么一切境界来了,你不会迷惑,不会做梦,不会被他影响。所以说“诸梦自除”

  一如体玄,兀尔忘缘。

  如果你能够体悟到万法是一如的话,你就体悟到了这个万法里面最玄妙的地方,最真实的地方,就是诸法的实相,中道的理体,诸佛菩萨安身立命的地方你就体会到了“你就找到了。这个时候,你站在很高的意境上具有很高的智慧,很高的证悟当中,忘缘了,没有什么缘,你没有执着于任何的人,执着于任何的法,你的心里边就没有缘,没有条件。站在很高的地方,就是说在空灵的世界里边,你再也没有什么东西会拉动你,你的心里边再也不会放着什么东西,留着什么东西,留着痕迹,都没有了。这个就是我

  们悟道的人,证到真实地方的时候,真实的醒悟,真实的安住的地方,就是说真正安心了,真正明白了,真正超越了。那个地方在哪里呢

  不在天的上面,就在你的当下。他不在里面,不在外面,不在任何一个地方,但是你自己知道,没有对立的,没有缘执的,没有痕迹的。这个时候没有名称,不知道叫什么,不知道说什么,但是自己心里明白,自己有智慧,但是不叫做智慧,自己有光明,但是不执着光明,有道通而无所用。一切都是平常而自然,没有生,也没有死。

  万法齐观,归复自然。

  这个时候,万法就象大圆镜一样,圆照一切,都要显现出来。宇宙这么大,都在这里面。就象摩尼宝珠一样。所以“万法齐观,归复自然,”这里面都是很自然,又回到自然里面来。任他生,任他灭;任他来,任他去,但是你那个体性,一如的体性,如如不动,就是这样,空灵一片,十方圆明…
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铭》浅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