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。
但是如果你住在空上,在空里面显光明,在空里面见佛菩萨来了,空里面有佛号的声音,或者咒的声音,虚空都是,空里面有很多的变化,神通变化,境界变化多得很。是什么东西呢
都是妄见。虚妄的见,因空而生见。因见而现境界,在这里面如果执着的话就起了流浪了,就颠倒了,就走错路了.所以说前空的转变,先是有空了,但是他住在上边,就起变化了。佛菩萨也好,光明也好,境界、神通、声音都来了。甚至过去生的冤家等等,种种境界都出现了。而这些出现,你要知道,都是妄见,虚妄的见所显
现的境界。因为走错路了,往外走了,没有往里边走,就是这一点差别就差得很远。“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。“这一句话就是说,你不用去求真,不要去求一个真实存在真正的大道,不要有心去求,因为你求的心就是妄想,就是执着,你以妄想的心去求真、求道、求不到的。所以说“唯须息见。”把你的知见歇下来,把你的分别歇下来,把你的妄想歇下来,都歇下来,歇得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,一法不立,什么都没有,在空里面再去回照。也不是去求,而是去看,看那个知道空的是谁啊
去看,不断地去看,绵绵密密地去体会他。这个在禅宗来讲,就是参话头。参!参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啊
就是这样参的,参到有一天,走路不知道走路,吃饭不知道吃饭,一直这样参下去,突然之间,桶底脱落,灵光独耀。自己就明白了,这样的明白,才是彻底的明白。当然,修心中心的,不一定是这样参,这个参,是其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,还有一种,你只管念咒,念到一定的时候,他就脱落了。脱落的时候,没有“空”也没有“有”,见到本性,这个也是可以的。但是有的人往往脱落以后见到的是空,不是本性,这个地方要分别,要师父印证一下,他自己要知道,还有没有这个空在,如果有空在,就不是了。
二见不住,慎勿追寻。
这句话更重要了。二见:是真,是妄
是空,是有
这个叫见。见到空,见到有,见到真的,见到假的,等等。这个见,任何的二见都不住了,都不停留了,不停留在这个两种对立的见上,是空,是有,是内是外,是好是坏……等等,都没有。都没有的时候呢,这个时候慎勿追寻,不要再去找了。你就这样就明白了,不要再去找了,再起一个心去找,象元音上师讲过“一把擒来”。这个当下就是。因为二见不住了,没有空,没有有,没有内,没有外。如果这个当下不是,是什么呢
就是了。所以说,你不要再去追寻了,就是这个当下。
才有是非,纷然失心,二由一有,一亦莫守。
“才有是非”,在里面心想嘀咕:“是不是啊
对不对啊
”好,“纷然失心”,又失去了。又不是了,这句话就告诉我们的口诀,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有是非,不要有对不对啊
是不是啊
不要管它,不要理它,即使你当时没有到,你不要理它也会到。你一理它又不是了,又走出来了。又退回来了。所以说纷然失心,你就失去了你的本性了。
“二由一不,一亦莫守.”二是哪里来的呢
二是由一有的,你的一性、一觉、一知,这里面有的。要是你二没有了,留下来一个“一”,这个没有大小,没有内外的“一”,你知道明白,就是“这个”。但是这个一也不要去守他。有的时候问;养道怎么养呢
保
任、保护怎么保呢
不是说你作意守着它,只是不染污。不要染污它,不要动心。一动心一凛觉,不动了,一向外一执着,放下,不要去,又回来了。回来之后怎么样呢
什么也没有,很平常,很自然,心地里边很平直,说话不用概念,不用思想,直接流露出。你就明白了。所以说一也不要守。守住一呢,那又死在里边了。又不活了,这个要注意。
一心不生,万法无咎。
一心,这个一心,他所有的东西,就是灵知了了。这个灵知了了的东西,他没有生灭。他没有生心,没有动念,他就在这么一片当中。那么什么叫“万法无咎”一切万法,它没有过错。不再在事事物物上去认定是对是错,它没有过错。世间的一切的众生,一切的境界,一切的因缘,它这里面都是自性的显现,没有对错。这个要悟到,没有对与错,没有好坏,没有罪,没有福。过去七佛的偈子里面都讲,在本性当中,没有罪,没有福。这个道理过去的祖师讲得很多。比如:“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,前境若无心亦无,罪福如幻起亦灭。“前境空的话,心也没有。罪福如幻起灭,罪福就象幻化一样。过去的诸佛都要是这样的。他说,“见身无事是佛身,了心如幻是佛幻,了得身心本性空。斯人与佛何殊别。”你能够了得身心本来是空的,当然没有空的见,那么这个人和佛有什么差别呢
他就是佛。所以说里面过去的佛,祖师都是一样的.叫一鼻孔出气。你悟到这里,就是一鼻孔出气。象拘那含摩尼佛偈里面讲:“佛不见身知是佛,若是有知别无佛,智者能知罪性空,坦然不怖于生死。”智慧的人开悟了,他能够知道罪性是空的,万法没有过与罪,坦然不怖于生死,他不怕生死,没有生死。这些都是悟道的话,证道的话。这个将来可以作我们印证的。所以悟了以后还要看看《指月录》,印证一下。当你一心不生的时候,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作意分别,万法无咎:没有过失,没有罪恶,没有影响。这个时候,天堂地狱都空了,都是空花幻影。
无咎无法,不生不心。
无咎,就是没有过失,无,就是没有法的存在,那么心没有可生的心,也没有可以作为的心,心也不可得。没有能生的心,没有作意的心.心本空而现空花幻影。这里面要体悟到这个境界,这个地方就是禅宗的真正“悟”的地方,真正“道”的地方,就是密宗的大手印,大圆满金刚乘的地方,就是真正的道。那么这个道,自己要去体会。所以说悟道的人,他就了知了,一切生死涅槃等同空花,了不可得。他对任何人,任何境界,他不会说这个是好是坏。他知道都是显现的作用。在自性当中没有区别,象虚空这么广大,他不会说我要这个不要那个,我们的地球,日月星辰都在虚空里面,一切众生
也都要在我们的本性里边显现。本性没有拒绝他.本性对一切都是平等显现的,都是实相。佛教里面讲实相境界,中道实相,这个中道实相是包容一切的,显现一切的。所以说,在此中间,既一法不立,但又不舍一法,一切法都又具备。这就是一种圆,一种圆满。
能随境灭,境逐能沉。境由能镜,能由镜能。欲知两段,元是一空。
能随境灭,这个能就是能所的能。自己的感觉,自己的主观的意识,境灭了,能也随之而灭了。能是哪里来
是由境界来反应的。境界没有了,能也没有了.反之“境逐能沉”,能没有了,境界也就没有了。它们是相对的,都是镜子上的痕迹。一个是见分,一个是相分,主观、客观的对立。我们的六根感觉是能,外面的六尘是境界,他们是相互作用的。所以说从这里面你就会体悟到,如果把外境放下来,你里面的心也空了。如果你心空了,外境也没有了。他是相互的关系,所以说“境由能境,能由境能。”这个境是因为你有心思,分别才有境界的反应,境是由能而境的。能呢,是由境而能的。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妄想
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
是因为境界反应过来。相互的关系。“欲知两段,”你要想知道两段,那么,元是一空。内也是空,外也是空。能是空,所也是空。所以说过去祖师讲到:能所双亡性即真。能所双亡的当体之性就是真,没有能,没有所。如果误会了,执着一个能,他认为能够说话的就是本性,但是你有个能,有个所,这个能还不是见性。能也没有了,才是见性。
一空同两,齐含万像
这唯一的自性本空的一空呢,同时也具备条件着这个能和所,具备着你的身心和世界,齐含万像,一切万法,森罗万像都在这里面,都具备。而这个空性的空不是死的,活泼泼地能够显现万像。
不见精粗,宁有偏党
在显现的一切万法当中,不见精和粗,精是精细的物质,粗是粗浊的境界.如不执着于精粗的境界,无精粗也就没有偏党。精与粗是一种现象,在这里面你不去分别哪个是精,哪个是粗。所以说“宁有偏党”就没有偏党,偏党就是偏向一边。偏向这边,偏向那边,你没有。你不偏向清净的地方,也不偏向污染的地方,不偏向世间法,不偏向出世间法。一切地方都不偏,没有偏向。也没有党同,没有聚一种观点形成党派。到此,祖师的知见、宗派的立处,都一一打破。
大道体宽,无易无难。
大道的体性,非常的宽广圆融。非常的圆满具足,这是大道,所以说他没有容易也没有难。也不执着容易.也不执着难。在庞居士的公案里,庞婆说;“难难难,十担麻油树上摊。”说大道很难。庞居士说:“易易易,百草头上祖师意。”他说容易。那么大道呢,不是难也不是易。所以他们的女儿庞灵照说:“也不难也不易,饥来吃饭,困来眠。”就是说肚子饿了吃饭,困了就睡。没有容易也没有难,如果悟了大道了,就知道了,既不容易也不难。因为没有这种对立的感觉,对立的分别。
小见狐疑,转急转迟。
小见,知见偏小的人,心量狭窄的人,智慧不高的人,他就是像狐狸一样多疑,怀疑心很重。怀疑这个,怀疑那个,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开悟,怀疑这个法门是不是大法,是不是自己能够成就,怀疑师父是不是悟道的人或者证道的人,老是怀疑,那么转急转迟,越是急就越迟,修得越慢。智慧高的人,他知道本来是佛,知道一切显现都是自性的作用,那么他心就不急,他就定下来了。定下来了,当下就是。所以说没有容易,也没有难。
执之失度,必入邪路。
如果执着的话,执着境界.执着法,执着自己的功夫,执着自己的知见,无论执着什么,一旦执着就会失度,就会因执着而失去正确的度量。就是说这个度是和道相应的一种智慧和方便。比如说,你打坐,你想早一点开悟,就拼命的念拼命的念,反而偏…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铭》浅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