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烦恼,什么业,果报,任何事情到了你这里,都没有了,到了你这里都消融了,都空化了,都不留痕迹了。什么叫生死
就是你留下的痕迹,你吃过的东西,你碰过的人在一起,然后,你执着了,留在你的心里面,这就是留了生死。以后出现的时候,你会受到自心所造的业报的影响,当你一种平怀的时候,任何事物,任何心念,到了这里,就像水都流到大海里面一样,无论是河里的水,阴沟的水,流到大海里面都变成大海的水了。都消融了,你没有自己了,所以说“泯然自尽”了。
止动归止,止更弥动,唯滞二边,宁知一种。
有的人说,我妄想很多,拼命的念咒,把妄想压下来。把妄想止下来,把妄想当作敌人。那么这样的修行就不了义。他不知道妄想和真心是不二的,妄即是真,真即是妄。他们是一体的,只有你不执着于妄,不要想到是妄,不要怕他,也不要跟他走,也不要想到什么内容,不管他,不要去止他,不要用一个方法去对抗他。例如念咒来对抗他,那么自己心就是没有对象了,妄想自然会歇下来。因为你能够知道妄想的,就是妄想的源头,如果不去知,妄想就没有了,他就歇下来了。你要“止动归止”,想定下来,止下来,想自己化空,偏偏不空.所以说“止更弥动”你越止它,它动得越厉害,妄想就更多。所以说你不要有意去止他。应了妄即真,直入心源。
“唯滞二边,宁知一种。”因为你滞在二边,滞,就是停留。粘着在二边,空和有,静和乱,好和坏……你滞留在二边的话,你永远也不能悟到一种,这个一种是代表我们的本性。你的心里面一天到晚,如果你没有二边的话,你去体会,你念咒,这个咒你认为是什么呢
如果你只认为咒是法,你是心,你针对心来念咒,那就有二边了。如果你觉得我很舒服,我有一个心去感受舒服,这是二边。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苦的,极乐世界是快乐的,就叫二边。你要不落二边,不停留在二边,在家出家,好境界不好的境界,是亲人是怨家,你都不能落。当然了,粗的境界去了以后,我们要去体会细的境界。细的里面的变化,在细的里面,你再不住在二边上,你就能够悟到这个本性,根尘就能脱落了。所以说“唯滞二边,宁知一种.”怎么知道一种呢
如果你没有留在二边上,一
种就出现了。所以说佛教导我们说“不二法门,”要体会到不二,你见到了东西,比如说你见到了杯子,这个杯子不是你见到的,你要知道,他也没有来,你也没有去见。不去不来,不见而见,不来而来。声音也一样,声音没有来,你也没有去听,如果你有心去听,你就有个能。你听到的声音的境界就是所,有能所。他没有来,你也没有去听,但是,你的当下分明了知,这个声音,这个声音里面的内容,虽然了知,又不分别好坏,不执着他,但是自性相应。这样去听,这样去看,这样去走路,走路的时候,你身体没有走,心也没有动。但是你毕竟在走,走里面你不见动相,不见烦恼相,不见内外相,不走而走,不行而行,你要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体会,才和大道相应。在行住坐卧,或者语言,或者做事情当中,根尘相对一切时候,都要这样去体悟。在这个种种的过程当中,没有动乱,没有内外,没有来去,你的心这个时候明白,这个明白是一个,没有两个,只有一个明白,然后以这个明白去用一切。这个明白,也是空的,他什么东西也没有,但是就是明白。这要去体会。
一种不通,两处失功。遣有没有,从空背空。
“一种不通,”如果不能领悟到不二,不能体会到一心,不能证悟到本来面目的真心,那么你这个一种就不通了,你不能以一种来圆通一切,不能以一种来说话做事。楞严经讲“唯一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。”六和合不分别以后,又回到一精明这个一灵的真性.那么如果一种不通的话就“两处失功”了,两边都失功。执着善也失功,执着恶也失功,执着空也失功,执着有也失功。失功就是失去他的功德,两头都没有功德,不是真正的用功,都用错了,无论你执着在哪一头,都是错的。你这样去体会,执着这也错,那也错,无论执着在那一头都是错的。如果你能体悟到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得,都没有住,都没有停留,那么你的这个一种,他就圆通了,就能显现。“遣有没有,从空背空。”什么叫遣有
你如果怕有,想把有遣除掉,那么你就沉没在有上。有的人比如说,我不要钱,我讨厌钱,那么这个人偏偏对钱很计较。有的人讨厌做官的,不喜欢做官的人,那么他里边就有做官的执着.有的人说,我很持戒,我吃素,怎么怎么样,好,那么你就执着上面不知道,无形当中已经执着上面了。所以你怕有呢,偏偏住在有上。你怕生死,偏偏生死对你影响最大。你怕这个人,这个人往往离不开,你越怕他,越干扰你。越影响你,为什么
你有这个在!禅宗讲,你有这个在,有一位禅师,一个比丘尼来见他,他把自打扮成女人相,那个比丘尼看见了说;“喂,你怎么有这个在
”师父就说了,因为你有这个在,那么一见,你就动了,就执着了。因
为你有这个在,所以我呢示现这个来教育你。不要有这个在,你不要觉得我是女的,女人相没有。没有这个东西。维摩诘经里面也说,十二年,天女坐在维摩诘上空,十二年当中,我见女人相都要了不可得,没有这个东西,所以说,遣有的时候,就没(mo)在有上,你要是“从空”就背向空,你要想空,随从于空,要观照空,越想空,越不空,就违背了空了。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真空他连空都没有,妙有呢,连有都没有,妙有非有,能够体悟到真空妙有的话,大道就能体现。所以说我们不要反对什么,不要讨厌,不要标榜,不要执着,不要认为自己是修行人,自己是吃素的人,自己是修法的人,修大法啊……等等,不要标榜这些,你有标榜,你就落在上面了。而且你也不要追求这个空,也不要追求道。道就在当下,就在目前,当你放弃一切不执着的时候,它就出现了。当你执着的时候,他又远了,越走就越远了。
多言多虑,转不相应,绝言绝虑,无处不通。
多言,讲得太多,说话太多,因为你说话,你就要去分别。说话多了,你的内容就多了,想的问题就多了,所以说多言多虑,考虑很多,想得很多.一个事情出来,总要这样想,那样想,不是直截了当,我们的真心是平直的,不用想来说,想出来的话都是颠倒的。语言要恰到好处,语言要尽量地减少,不要多说,所以说多言多虑,转不相应,越来越不相应了。转,你越讲的多越想得多,越走远了,有的人,佛法还没有学好,就想当法师,当老师,给别人上课,在外面宣扬佛法,但他自己没有悟道,他讲得越多他越不悟道。他就障碍住了:被文字、被境界、被那种思想所障碍住了。因为他管得太多,想得太多,他对外太多。他就不能照顾自己的心,照顾不了。所以说用功的人,要照顾自己当下,不要管外面,外面不用管,外面没有人,天下没有一个众生。没有一个境界,心里边时时刻刻安住在当下的本位上。所以说多言多虑,转不相应。
“绝言绝虑,无处不通。”语言、文字、道理、思想都没有了,空了。一天到晚没有一句话可以说,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想,没有一个道理可以去考虑,没有一个人可以在心里边牵挂。什么都没有,找不到,没有可以说话的内容,没有可以考虑的境界,什么都没有。一天到晚,找不到一句话,找不到一个道理,一个境界,没有地方可以说话。好,这样的话,无处不通。到处都是道,大道通长安啊,到处都是道,到处都是佛法,到处都是活泼泼的。自性的智慧,他就能够开朗。
归根得旨,随照失宗。须臾返照,胜却前空。
什么样叫归根得旨呢
这个话里面,大家要去体会,这个根,就是我们的根源,本
来面目,祖师西来意。当你归到这个根的时候,你就得旨了,古人讲得旨,禅宗的宗旨,你就悟得了,证得,证得这个真正的旨意了,就是祖师西来意,你就悟得了。这个全凭自己用功体悟到,哪一天你真正归根的时候,找师父印证,是不是真的明白了
归根了,你讲出的话,你的智慧,是不是相应真实了
什么叫“随照失宗
”如果你有心去照,有心去感觉,有心去体会,那你就失宗了。宗趣就失去了。你失去了方向,失去了大道。你有心去找大道。有心去找本性,有心找一个感觉,找一个真实的地方,想想,本性是在不在啊
在哪里啊
又失去了方向了。找不到了,随照失宗。要它自然显现,不要有一个心去找它,不要有一个感觉去感觉它。一感觉就错了,他出现的时候是自然的。一有心就错了。所以说须臾返照,胜却前空。须臾是片刻,一刹那。所以说你打坐用功念咒,世界没有了,身体也没有了,一片空,在这个空上面千万不要认为,这就是本性,这就是佛性,这个空不是本性,在这个空上面去返照,谁知道空啊
谁知道空
在这里面看,一直看一直看,谁知道空
这个时候突然之间参透了明白了,空也没有了,这个明白了怎么样呢
我不能告诉你,这个你自己去明白。那个时候会是怎么样呢,自己要去体会。所以说“须臾返照,胜却前空,”就是说超越了,胜过了前面的空,你修行到后来,一定会体悟到这个空。不一定在打坐当中,在睡觉中,在平时的任何处都可能.修行最重要的门就是空门。你要走过这个空门。所以说你平时不能执着,你要放下一切,你没有走过空门呢,你的功夫不能真正的相应。所以打坐打坐,在舒服不当中是不空的,在光明当中也是不空的,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,外面没有了身体没有了,都空了。你的体会就是一片空。在这个空里面,还要进一步的做功夫——谁知道空
这个时候不用念咒了。也不要去感觉空,要去体悟,返照谁知道空
不断去体悟,谁知道空
去体悟,去看,去看这个知道空的东西。看看,看久了后,空突然没有了,这个时候,你就明白了。所以说“须臾返照,胜却前空。
前空转变,皆由妄见。…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铭》浅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