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煩惱,什麼業,果報,任何事情到了你這裏,都沒有了,到了你這裏都消融了,都空化了,都不留痕迹了。什麼叫生死

  就是你留下的痕迹,你吃過的東西,你碰過的人在一起,然後,你執著了,留在你的心裏面,這就是留了生死。以後出現的時候,你會受到自心所造的業報的影響,當你一種平懷的時候,任何事物,任何心念,到了這裏,就像水都流到大海裏面一樣,無論是河裏的水,陰溝的水,流到大海裏面都變成大海的水了。都消融了,你沒有自己了,所以說“泯然自盡”了。

  止動歸止,止更彌動,唯滯二邊,甯知一種。

  有的人說,我妄想很多,拼命的念咒,把妄想壓下來。把妄想止下來,把妄想當作敵人。那麼這樣的修行就不了義。他不知道妄想和真心是不二的,妄即是真,真即是妄。他們是一體的,只有你不執著于妄,不要想到是妄,不要怕他,也不要跟他走,也不要想到什麼內容,不管他,不要去止他,不要用一個方法去對抗他。例如念咒來對抗他,那麼自己心就是沒有對象了,妄想自然會歇下來。因爲你能夠知道妄想的,就是妄想的源頭,如果不去知,妄想就沒有了,他就歇下來了。你要“止動歸止”,想定下來,止下來,想自己化空,偏偏不空.所以說“止更彌動”你越止它,它動得越厲害,妄想就更多。所以說你不要有意去止他。應了妄即真,直入心源。

  “唯滯二邊,甯知一種。”因爲你滯在二邊,滯,就是停留。粘著在二邊,空和有,靜和亂,好和壞……你滯留在二邊的話,你永遠也不能悟到一種,這個一種是代表我們的本性。你的心裏面一天到晚,如果你沒有二邊的話,你去體會,你念咒,這個咒你認爲是什麼呢

  如果你只認爲咒是法,你是心,你針對心來念咒,那就有二邊了。如果你覺得我很舒服,我有一個心去感受舒服,這是二邊。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是苦的,極樂世界是快樂的,就叫二邊。你要不落二邊,不停留在二邊,在家出家,好境界不好的境界,是親人是怨家,你都不能落。當然了,粗的境界去了以後,我們要去體會細的境界。細的裏面的變化,在細的裏面,你再不住在二邊上,你就能夠悟到這個本性,根塵就能脫落了。所以說“唯滯二邊,甯知一種.”怎麼知道一種呢

  如果你沒有留在二邊上,一

  種就出現了。所以說佛教導我們說“不二法門,”要體會到不二,你見到了東西,比如說你見到了杯子,這個杯子不是你見到的,你要知道,他也沒有來,你也沒有去見。不去不來,不見而見,不來而來。聲音也一樣,聲音沒有來,你也沒有去聽,如果你有心去聽,你就有個能。你聽到的聲音的境界就是所,有能所。他沒有來,你也沒有去聽,但是,你的當下分明了知,這個聲音,這個聲音裏面的內容,雖然了知,又不分別好壞,不執著他,但是自性相應。這樣去聽,這樣去看,這樣去走路,走路的時候,你身體沒有走,心也沒有動。但是你畢竟在走,走裏面你不見動相,不見煩惱相,不見內外相,不走而走,不行而行,你要任何時候都是這樣體會,才和大道相應。在行住坐臥,或者語言,或者做事情當中,根塵相對一切時候,都要這樣去體悟。在這個種種的過程當中,沒有動亂,沒有內外,沒有來去,你的心這個時候明白,這個明白是一個,沒有兩個,只有一個明白,然後以這個明白去用一切。這個明白,也是空的,他什麼東西也沒有,但是就是明白。這要去體會。

  一種不通,兩處失功。遣有沒有,從空背空。

  “一種不通,”如果不能領悟到不二,不能體會到一心,不能證悟到本來面目的真心,那麼你這個一種就不通了,你不能以一種來圓通一切,不能以一種來說話做事。楞嚴經講“唯一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。”六和合不分別以後,又回到一精明這個一靈的真性.那麼如果一種不通的話就“兩處失功”了,兩邊都失功。執著善也失功,執著惡也失功,執著空也失功,執著有也失功。失功就是失去他的功德,兩頭都沒有功德,不是真正的用功,都用錯了,無論你執著在哪一頭,都是錯的。你這樣去體會,執著這也錯,那也錯,無論執著在那一頭都是錯的。如果你能體悟到任何一樣東西都不可得,都沒有住,都沒有停留,那麼你的這個一種,他就圓通了,就能顯現。“遣有沒有,從空背空。”什麼叫遣有

  你如果怕有,想把有遣除掉,那麼你就沈沒在有上。有的人比如說,我不要錢,我討厭錢,那麼這個人偏偏對錢很計較。有的人討厭做官的,不喜歡做官的人,那麼他裏邊就有做官的執著.有的人說,我很持戒,我吃素,怎麼怎麼樣,好,那麼你就執著上面不知道,無形當中已經執著上面了。所以你怕有呢,偏偏住在有上。你怕生死,偏偏生死對你影響最大。你怕這個人,這個人往往離不開,你越怕他,越幹擾你。越影響你,爲什麼

  你有這個在!禅宗講,你有這個在,有一位禅師,一個比丘尼來見他,他把自打扮成女人相,那個比丘尼看見了說;“喂,你怎麼有這個在

  ”師父就說了,因爲你有這個在,那麼一見,你就動了,就執著了。因

  爲你有這個在,所以我呢示現這個來教育你。不要有這個在,你不要覺得我是女的,女人相沒有。沒有這個東西。維摩诘經裏面也說,十二年,天女坐在維摩诘上空,十二年當中,我見女人相都要了不可得,沒有這個東西,所以說,遣有的時候,就沒(mo)在有上,你要是“從空”就背向空,你要想空,隨從于空,要觀照空,越想空,越不空,就違背了空了。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真空他連空都沒有,妙有呢,連有都沒有,妙有非有,能夠體悟到真空妙有的話,大道就能體現。所以說我們不要反對什麼,不要討厭,不要標榜,不要執著,不要認爲自己是修行人,自己是吃素的人,自己是修法的人,修大法啊……等等,不要標榜這些,你有標榜,你就落在上面了。而且你也不要追求這個空,也不要追求道。道就在當下,就在目前,當你放棄一切不執著的時候,它就出現了。當你執著的時候,他又遠了,越走就越遠了。

  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,絕言絕慮,無處不通。

  多言,講得太多,說話太多,因爲你說話,你就要去分別。說話多了,你的內容就多了,想的問題就多了,所以說多言多慮,考慮很多,想得很多.一個事情出來,總要這樣想,那樣想,不是直截了當,我們的真心是平直的,不用想來說,想出來的話都是顛倒的。語言要恰到好處,語言要盡量地減少,不要多說,所以說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,越來越不相應了。轉,你越講的多越想得多,越走遠了,有的人,佛法還沒有學好,就想當法師,當老師,給別人上課,在外面宣揚佛法,但他自己沒有悟道,他講得越多他越不悟道。他就障礙住了:被文字、被境界、被那種思想所障礙住了。因爲他管得太多,想得太多,他對外太多。他就不能照顧自己的心,照顧不了。所以說用功的人,要照顧自己當下,不要管外面,外面不用管,外面沒有人,天下沒有一個衆生。沒有一個境界,心裏邊時時刻刻安住在當下的本位上。所以說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。

  “絕言絕慮,無處不通。”語言、文字、道理、思想都沒有了,空了。一天到晚沒有一句話可以說,沒有一件事情可以想,沒有一個道理可以去考慮,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心裏邊牽挂。什麼都沒有,找不到,沒有可以說話的內容,沒有可以考慮的境界,什麼都沒有。一天到晚,找不到一句話,找不到一個道理,一個境界,沒有地方可以說話。好,這樣的話,無處不通。到處都是道,大道通長安啊,到處都是道,到處都是佛法,到處都是活潑潑的。自性的智慧,他就能夠開朗。

  歸根得旨,隨照失宗。須臾返照,勝卻前空。

  什麼樣叫歸根得旨呢

  這個話裏面,大家要去體會,這個根,就是我們的根源,本

  來面目,祖師西來意。當你歸到這個根的時候,你就得旨了,古人講得旨,禅宗的宗旨,你就悟得了,證得,證得這個真正的旨意了,就是祖師西來意,你就悟得了。這個全憑自己用功體悟到,哪一天你真正歸根的時候,找師父印證,是不是真的明白了

  歸根了,你講出的話,你的智慧,是不是相應真實了

  什麼叫“隨照失宗

  ”如果你有心去照,有心去感覺,有心去體會,那你就失宗了。宗趣就失去了。你失去了方向,失去了大道。你有心去找大道。有心去找本性,有心找一個感覺,找一個真實的地方,想想,本性是在不在啊

  在哪裏啊

  又失去了方向了。找不到了,隨照失宗。要它自然顯現,不要有一個心去找它,不要有一個感覺去感覺它。一感覺就錯了,他出現的時候是自然的。一有心就錯了。所以說須臾返照,勝卻前空。須臾是片刻,一刹那。所以說你打坐用功念咒,世界沒有了,身體也沒有了,一片空,在這個空上面千萬不要認爲,這就是本性,這就是佛性,這個空不是本性,在這個空上面去返照,誰知道空啊

  誰知道空

  在這裏面看,一直看一直看,誰知道空

  這個時候突然之間參透了明白了,空也沒有了,這個明白了怎麼樣呢

  我不能告訴你,這個你自己去明白。那個時候會是怎麼樣呢,自己要去體會。所以說“須臾返照,勝卻前空,”就是說超越了,勝過了前面的空,你修行到後來,一定會體悟到這個空。不一定在打坐當中,在睡覺中,在平時的任何處都可能.修行最重要的門就是空門。你要走過這個空門。所以說你平時不能執著,你要放下一切,你沒有走過空門呢,你的功夫不能真正的相應。所以打坐打坐,在舒服不當中是不空的,在光明當中也是不空的,到後來什麼都沒有了,外面沒有了身體沒有了,都空了。你的體會就是一片空。在這個空裏面,還要進一步的做功夫——誰知道空

  這個時候不用念咒了。也不要去感覺空,要去體悟,返照誰知道空

  不斷去體悟,誰知道空

  去體悟,去看,去看這個知道空的東西。看看,看久了後,空突然沒有了,這個時候,你就明白了。所以說“須臾返照,勝卻前空。

  前空轉變,皆由妄見。…
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