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“欲得现前”,你想得到悟的大道,大道现前,那么你就“莫存顺逆”。你的心里边,不要存着顺和逆。这个是非常重要的,一切万法都是道,那么你不要觉得这个法对我有利,这个事情对我没有利,我一定要这样生活,一定不能那样生活,一定要住在这里,不能住在那里。我一定要活多长的寿命,我一定要怎么样,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,所以都没有定法。心中没有定法,染污的事物你不住在上面就不染污,好境界你住在了上面就变成了执着,变成了业,变成了自性的染污了,善事也会成为染污,但是你心中没有善没有恶,如果你心中有善于有恶,那就有业。你的心中没有善恶,没有是非,在这世界上,你没有一种顺和逆的分别心,顺或者逆,你的心里边没有。
违顺相争,是为心病。
违和顺相争。一天到晚,自己和自己在那里商量,在那里斗争,通过境界的反应,老是会想,这个事情好不好,这个事情是染污是清净。对我有利没有利,老是在心里边思考、矛盾、执着,始终在心里面在争论,在斗争.结果呢,成了心病,心里边有一块
东西,这块东西一直在那里,有一块心病在那里.修道的人呢,心里边丝毫不留东西,无论过去怎么样,无论现在怎么样,未来怎么样。过去的不属于你自己的,过去的全部都要没了,没有什么罪,没有什么福报,也没有什么根基不根基的,根基好坏,过去了都没有了,现在的是空的,现在是什么
现在什么都没有。现在除了能够说话,能够听话,能够做事的,什么都不是你的,现在什么都不执着,什么都不分别,现在就是现在,就在这个当下,什么也没有。那么未来怎么样
未来不是你能够预谋、能够考虑的,不是你能够计划的。未来是开放的,让未来放开,你未来怎么样——放开!明天你要是往生了,明天就走,明天要发生什么样事情,让他发生,对未来,不忧虑,不执着,让他放开,怎么样都行,明天怎么样都行,不要为未来担忧,所以说,心里面就没有病,心没有病就是解脱,就是清净。所谓的解脱不是身体的解脱,是心念的解脱。所以禅宗四祖初见三祖僧璨时问:“愿和尚慈悲,乞予解脱法门。”即我想求个解脱法门,那时三祖反问他:“谁束缚你呢”
谁把你束缚住了
他说无人束缚我啊,那么“何更求解脱
”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
这时道信言下大悟,就悟到了无缚无脱的自性本空的境界。谁束缚你啊
你要知道,所有的束缚都是自己的执着,自己不执着了,谁都束缚不了你,别人打击你只是打击你的名声,剥夺你的财产,或者影响你的亲人,或者摧残你的肉体,但是你的心灵,它能够打击吗
能够影响吗
你的心灵是空的,什么都没有,但是它是存在的它是活的,它具备一切。所以说,解脱就是心灵的解脱,是自己解脱,没有别人能够使你解脱,自己解脱了就是道,就是出离这个世界了.就是能够成就清净功德的地方,所以说违顺相争,就是心病。离开违顺,没有违,没有顺,没有好天气、坏天气,没有这个人对你好,那个人对你不好,没有这回事,如果你还有这个在,你肯定内心会矛盾、会斗争。会烦恼,会痛苦,就有心病了。
不识玄智,徒劳念静,圆同太虚,无欠无余
不识玄智,如果你不开悟,不悟到我们的本性,没有悟到法界的真理。圆理没有悟到,那么就是徒劳念静。你整天在打坐,想让自己静下来,定下来,那个没有用。这种定的功夫,这种止的境界,即使你象水一样清,但是你只是水,不是虚空。你的水一点波纹都没有,你的水能清到看到底也没有用,是死水一潭,死水不藏龙,死水是没有用的。你要象虚空一样,而且是有灵知的虚空,活泼泼的虚空,能够显现一切的才有用。所以说“不识玄智,徒劳念头静””“圆同太虚,无欠无余。”当你真正悟到玄智的时候,玄,很玄妙的,不是思想概念
能够领悟的,是自己亲自悟到的地方。那么,你证到了以后,你的心智就“圆同太虚”,你的本性的“圆”,就象太虚一样。灵知妙性能够包括十方世界,能够具足一切功德,他是广大而圆明的。圆觉经里面讲,“圆明了知,不以心念”。圆明,在家里面是圆的,出门在外也是圆的;吃饭也是圆,睡觉也是圆。无论在哪个地方作用,你的心都是圆的,因为你的心是空的。你的空,能够圆一切事物,一切事物都是你的显现,像镜子一样,镜子是圆的,他能够照东西,照这里也是圆的,照那里也是圆的,到这里是空的,到那里也是空的。是他所显现的,我们的心是这样的现出来,显现张三,显现李四,这个镜子都能够显现。我们的心灵是这样的显现,不在大小。极大无外,极小无内。也就是说没有大小,这个圆明的自性是没有大小的,不能用大小来比量他。所以说“圆同太虚”。
无欠无余。没有欠什么,没有缺少什么,他里面都有,他就是道,就是法,就是佛。一切功德都在里面,没有什么欠缺,也没有什么多出来。除了这个以外,没有更高的道,更高的法,一切万法全体是道,他都在里面。这就是“无欠无余”。
良由取舍,所以不如
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
为什么证不到这个佛性
为什么
因为“良由取舍,所以不如。”因为我们一直有这个习惯,一直有取舍,这个好,那个不好。这种感觉对,那个感觉不对。这个人是我的亲人,这个人是我的怨家。一天到晚都在取舍,取舍境界,取舍身体、感觉、取舍自己的心念。在自己的心念里面取舍,因为“良由取舍”,喜欢不喜欢,要这个不要那个,“所以不如”如就是空,如就是一如就是平等,如就是不动。你有取舍就不空,你有取舍就不能一。就不能做到一。一就是平等一致。因为有取舍,所以你就不能做到不动心。心一动就是业,就是缘起了。我们凡夫,他一直动,所以流浪生死当中,如果你能够做到不动的话,生死就没有了。生死就歇下来,自性的圆光妙用就能出现。所以说“良由取舍,所以不如”。
莫逐有缘,勿住空忍,一种平怀,泯然自尽。
不要随逐有缘,就是说那个地方有缘,那个人对你好,你不要跟他跑,不要喜欢这个境界,喜欢这个人。不要追逐有缘的境界,没有缘不缘的。缘是空的,缘是外在的因缘,条件。如果你执着外界的对你有利的,对你好的人,对你感觉舒服的境界,好象说,这张床我喜欢睡,这个东西我特别喜欢吃,有的人形成了习气。这件衣服我最喜欢穿等等,你就执着于你的有缘,这个缘你就住在上面,就会种下生死的因,最后你就离不开。临终的时候,你会放不下,死了以后,你还会去找这个缘,还会到那个地方来。人就是
这样,为什么有的人会住三恶道,他平时的缘,就是缘于三恶道的境界。有的人为什么到天道去,他平时的缘是福报的事业,善德善事,他到天上去。有的人死了以后,再做自己子女的子女,再投胎,为什么
他对他自己的子女特别执着,因他的所缘,做他的孙子去了。做他的家里人去了,这就是轮回之因。你喜欢养狗的,可能转世就做了狗,因为随着你的所缘,就跟着这个缘跑了。那么净土宗呢,也要有缘,缘在佛上面缘在净土上面,缘得越多越好,你临终一口气不来,他就到那里去了。其他我都不想了,就是想西方,想到阿弥陀佛,好,一口气不来就到西方了,因为你的缘在那里。那么禅宗不主张这样的缘,他要你把缘都歇下来都空掉,化空以后随缘显现;你不住,不住在任何一物上面。那么这就是法身全体.就是道,一切净土功德与化显妙用,一齐显现。“莫逐有缘,”以后,还要进一步“勿住空忍”,不要住在空忍上,不要落在空上。落在这个无生忍上,空忍也可以说定,无生无念空的定上,什么也不能说,我什么都不想,我什么都不管,我住在空里面。住在定里面,什么都不动,那么这又是死了。又落到这个空忍上,又不对。这个两头都不住,就是大中道。不住有,不住空,两头都不住,又能够显现有,又能够显现空,这两个之间没有缝,没有两个东西,不但是没有两个东西,说是一个都不是,连一个也没有。所以说禅宗在这里不许你开口,无法可说,说不出来,说出来的都不是。“一种平怀,泯然自尽。”一种平怀,一种,只有一种没有二种,这个一种,自己体会,就是自己当下的一种,除了这个,没有其他东西。说话的是它,走路的是它,吃饭的是它,一切一切的时候都是它。就是一种,都是它。那么就像洞山祖师讲的“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。”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显现,是梦幻的境界。没有什么可以说。当你有一天真的能体会到什么都没有说的时候,当你做了什么事,而什么也没有做的时候,你的心很平常,时间、空间都不作意分别,肚子饿了就吃饭,也不会在里面嘀咕:啊呀,我肚子饿了,怎么还没有吃饭啊!不会想这样的问题,如果你这样一想,你就有事了,事情就来了。如果你吃的东西特别喜欢吃,多吃一点,吃得太饱了,那就又有东西在了,你的心里边没有东西,很平常很自然,如果你累了,想睡就睡,不要故意很精进。故意执着于用功,也不要故意太多的想……生死无常,我要抓紧。你的心里面没有这些,这很自然,该打坐就打坐,该做事就做事,该睡觉就睡觉,别人来了,你随缘应付,说说话。心里面没有东西,没有话,这些话都是因为别人需要,别人需要听什么,你就给他讲什么,但是所有的话都不是你自己的,也不会说这是我的真心话,我的话一定要这样
对你讲,没有话。你知道这些话都是梦一样,我们在这个世界上,都是做梦一样。在这个梦当中,我们是一个醒的人,醒过来了,但是众生还在做梦,我们要给他说梦话。你不给他说梦话,别人对你有看法,别人对你不理解。反而把你当成一个不正常的人,你要随顺他们说梦话,但是你不攀缘,你不执着。好象是雾一样,是烟一样,飘过去就没有了。它不停留,留不住的。所以说,“一种平怀,”非常平常的胸怀。“泯然自尽,”泯然,就是灭,消亡。什么执着…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铭》浅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