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“欲得現前”,你想得到悟的大道,大道現前,那麼你就“莫存順逆”。你的心裏邊,不要存著順和逆。這個是非常重要的,一切萬法都是道,那麼你不要覺得這個法對我有利,這個事情對我沒有利,我一定要這樣生活,一定不能那樣生活,一定要住在這裏,不能住在那裏。我一定要活多長的壽命,我一定要怎麼樣,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,所以都沒有定法。心中沒有定法,染汙的事物你不住在上面就不染汙,好境界你住在了上面就變成了執著,變成了業,變成了自性的染汙了,善事也會成爲染汙,但是你心中沒有善沒有惡,如果你心中有善于有惡,那就有業。你的心中沒有善惡,沒有是非,在這世界上,你沒有一種順和逆的分別心,順或者逆,你的心裏邊沒有。
違順相爭,是爲心病。
違和順相爭。一天到晚,自己和自己在那裏商量,在那裏鬥爭,通過境界的反應,老是會想,這個事情好不好,這個事情是染汙是清淨。對我有利沒有利,老是在心裏邊思考、矛盾、執著,始終在心裏面在爭論,在鬥爭.結果呢,成了心病,心裏邊有一塊
東西,這塊東西一直在那裏,有一塊心病在那裏.修道的人呢,心裏邊絲毫不留東西,無論過去怎麼樣,無論現在怎麼樣,未來怎麼樣。過去的不屬于你自己的,過去的全部都要沒了,沒有什麼罪,沒有什麼福報,也沒有什麼根基不根基的,根基好壞,過去了都沒有了,現在的是空的,現在是什麼
現在什麼都沒有。現在除了能夠說話,能夠聽話,能夠做事的,什麼都不是你的,現在什麼都不執著,什麼都不分別,現在就是現在,就在這個當下,什麼也沒有。那麼未來怎麼樣
未來不是你能夠預謀、能夠考慮的,不是你能夠計劃的。未來是開放的,讓未來放開,你未來怎麼樣——放開!明天你要是往生了,明天就走,明天要發生什麼樣事情,讓他發生,對未來,不憂慮,不執著,讓他放開,怎麼樣都行,明天怎麼樣都行,不要爲未來擔憂,所以說,心裏面就沒有病,心沒有病就是解脫,就是清淨。所謂的解脫不是身體的解脫,是心念的解脫。所以禅宗四祖初見叁祖僧璨時問:“願和尚慈悲,乞予解脫法門。”即我想求個解脫法門,那時叁祖反問他:“誰束縛你呢”
誰把你束縛住了
他說無人束縛我啊,那麼“何更求解脫
”你爲什麼還要求解脫呢
這時道信言下大悟,就悟到了無縛無脫的自性本空的境界。誰束縛你啊
你要知道,所有的束縛都是自己的執著,自己不執著了,誰都束縛不了你,別人打擊你只是打擊你的名聲,剝奪你的財産,或者影響你的親人,或者摧殘你的肉體,但是你的心靈,它能夠打擊嗎
能夠影響嗎
你的心靈是空的,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是存在的它是活的,它具備一切。所以說,解脫就是心靈的解脫,是自己解脫,沒有別人能夠使你解脫,自己解脫了就是道,就是出離這個世界了.就是能夠成就清淨功德的地方,所以說違順相爭,就是心病。離開違順,沒有違,沒有順,沒有好天氣、壞天氣,沒有這個人對你好,那個人對你不好,沒有這回事,如果你還有這個在,你肯定內心會矛盾、會鬥爭。會煩惱,會痛苦,就有心病了。
不識玄智,徒勞念靜,圓同太虛,無欠無余
不識玄智,如果你不開悟,不悟到我們的本性,沒有悟到法界的真理。圓理沒有悟到,那麼就是徒勞念靜。你整天在打坐,想讓自己靜下來,定下來,那個沒有用。這種定的功夫,這種止的境界,即使你象水一樣清,但是你只是水,不是虛空。你的水一點波紋都沒有,你的水能清到看到底也沒有用,是死水一潭,死水不藏龍,死水是沒有用的。你要象虛空一樣,而且是有靈知的虛空,活潑潑的虛空,能夠顯現一切的才有用。所以說“不識玄智,徒勞念頭靜””“圓同太虛,無欠無余。”當你真正悟到玄智的時候,玄,很玄妙的,不是思想概念
能夠領悟的,是自己親自悟到的地方。那麼,你證到了以後,你的心智就“圓同太虛”,你的本性的“圓”,就象太虛一樣。靈知妙性能夠包括十方世界,能夠具足一切功德,他是廣大而圓明的。圓覺經裏面講,“圓明了知,不以心念”。圓明,在家裏面是圓的,出門在外也是圓的;吃飯也是圓,睡覺也是圓。無論在哪個地方作用,你的心都是圓的,因爲你的心是空的。你的空,能夠圓一切事物,一切事物都是你的顯現,像鏡子一樣,鏡子是圓的,他能夠照東西,照這裏也是圓的,照那裏也是圓的,到這裏是空的,到那裏也是空的。是他所顯現的,我們的心是這樣的現出來,顯現張叁,顯現李四,這個鏡子都能夠顯現。我們的心靈是這樣的顯現,不在大小。極大無外,極小無內。也就是說沒有大小,這個圓明的自性是沒有大小的,不能用大小來比量他。所以說“圓同太虛”。
無欠無余。沒有欠什麼,沒有缺少什麼,他裏面都有,他就是道,就是法,就是佛。一切功德都在裏面,沒有什麼欠缺,也沒有什麼多出來。除了這個以外,沒有更高的道,更高的法,一切萬法全體是道,他都在裏面。這就是“無欠無余”。
良由取舍,所以不如
爲什麼我們做不到呢
爲什麼證不到這個佛性
爲什麼
因爲“良由取舍,所以不如。”因爲我們一直有這個習慣,一直有取舍,這個好,那個不好。這種感覺對,那個感覺不對。這個人是我的親人,這個人是我的怨家。一天到晚都在取舍,取舍境界,取舍身體、感覺、取舍自己的心念。在自己的心念裏面取舍,因爲“良由取舍”,喜歡不喜歡,要這個不要那個,“所以不如”如就是空,如就是一如就是平等,如就是不動。你有取舍就不空,你有取舍就不能一。就不能做到一。一就是平等一致。因爲有取舍,所以你就不能做到不動心。心一動就是業,就是緣起了。我們凡夫,他一直動,所以流浪生死當中,如果你能夠做到不動的話,生死就沒有了。生死就歇下來,自性的圓光妙用就能出現。所以說“良由取舍,所以不如”。
莫逐有緣,勿住空忍,一種平懷,泯然自盡。
不要隨逐有緣,就是說那個地方有緣,那個人對你好,你不要跟他跑,不要喜歡這個境界,喜歡這個人。不要追逐有緣的境界,沒有緣不緣的。緣是空的,緣是外在的因緣,條件。如果你執著外界的對你有利的,對你好的人,對你感覺舒服的境界,好象說,這張床我喜歡睡,這個東西我特別喜歡吃,有的人形成了習氣。這件衣服我最喜歡穿等等,你就執著于你的有緣,這個緣你就住在上面,就會種下生死的因,最後你就離不開。臨終的時候,你會放不下,死了以後,你還會去找這個緣,還會到那個地方來。人就是
這樣,爲什麼有的人會住叁惡道,他平時的緣,就是緣于叁惡道的境界。有的人爲什麼到天道去,他平時的緣是福報的事業,善德善事,他到天上去。有的人死了以後,再做自己子女的子女,再投胎,爲什麼
他對他自己的子女特別執著,因他的所緣,做他的孫子去了。做他的家裏人去了,這就是輪回之因。你喜歡養狗的,可能轉世就做了狗,因爲隨著你的所緣,就跟著這個緣跑了。那麼淨土宗呢,也要有緣,緣在佛上面緣在淨土上面,緣得越多越好,你臨終一口氣不來,他就到那裏去了。其他我都不想了,就是想西方,想到阿彌陀佛,好,一口氣不來就到西方了,因爲你的緣在那裏。那麼禅宗不主張這樣的緣,他要你把緣都歇下來都空掉,化空以後隨緣顯現;你不住,不住在任何一物上面。那麼這就是法身全體.就是道,一切淨土功德與化顯妙用,一齊顯現。“莫逐有緣,”以後,還要進一步“勿住空忍”,不要住在空忍上,不要落在空上。落在這個無生忍上,空忍也可以說定,無生無念空的定上,什麼也不能說,我什麼都不想,我什麼都不管,我住在空裏面。住在定裏面,什麼都不動,那麼這又是死了。又落到這個空忍上,又不對。這個兩頭都不住,就是大中道。不住有,不住空,兩頭都不住,又能夠顯現有,又能夠顯現空,這兩個之間沒有縫,沒有兩個東西,不但是沒有兩個東西,說是一個都不是,連一個也沒有。所以說禅宗在這裏不許你開口,無法可說,說不出來,說出來的都不是。“一種平懷,泯然自盡。”一種平懷,一種,只有一種沒有二種,這個一種,自己體會,就是自己當下的一種,除了這個,沒有其他東西。說話的是它,走路的是它,吃飯的是它,一切一切的時候都是它。就是一種,都是它。那麼就像洞山祖師講的“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。”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顯現,是夢幻的境界。沒有什麼可以說。當你有一天真的能體會到什麼都沒有說的時候,當你做了什麼事,而什麼也沒有做的時候,你的心很平常,時間、空間都不作意分別,肚子餓了就吃飯,也不會在裏面嘀咕:啊呀,我肚子餓了,怎麼還沒有吃飯啊!不會想這樣的問題,如果你這樣一想,你就有事了,事情就來了。如果你吃的東西特別喜歡吃,多吃一點,吃得太飽了,那就又有東西在了,你的心裏邊沒有東西,很平常很自然,如果你累了,想睡就睡,不要故意很精進。故意執著于用功,也不要故意太多的想……生死無常,我要抓緊。你的心裏面沒有這些,這很自然,該打坐就打坐,該做事就做事,該睡覺就睡覺,別人來了,你隨緣應付,說說話。心裏面沒有東西,沒有話,這些話都是因爲別人需要,別人需要聽什麼,你就給他講什麼,但是所有的話都不是你自己的,也不會說這是我的真心話,我的話一定要這樣
對你講,沒有話。你知道這些話都是夢一樣,我們在這個世界上,都是做夢一樣。在這個夢當中,我們是一個醒的人,醒過來了,但是衆生還在做夢,我們要給他說夢話。你不給他說夢話,別人對你有看法,別人對你不理解。反而把你當成一個不正常的人,你要隨順他們說夢話,但是你不攀緣,你不執著。好象是霧一樣,是煙一樣,飄過去就沒有了。它不停留,留不住的。所以說,“一種平懷,”非常平常的胸懷。“泯然自盡,”泯然,就是滅,消亡。什麼執著…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