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悟的要義
淨明山人開示
沈佳芳居士記
一、 修行要抓住叁要點
1、 契入心的本體去修行,這是根本的宗旨。不要試圖明白我的話,要理解你的心,明白你自己的心,徹見自己本來的面目。古人的機鋒是點化當人的機用,老師說的話只是起方便引導作用 。所以聽話要回光返照,這是使自己在聽、學的過程中,時刻關注那個地方,契入那個地方,不是不求悟,而不是老是想我要求開悟,這契入是我們心的本體,宇宙萬法本體,本來面目,沒離開它去修行。如果這個根本宗旨找不到,卻想另外找一個東西:光明、境界、神通,求某一個師父的力量。除本性外另有所求,那就是邪見。很多人就是因爲沒從根本上明白,都在外面求,求特別神密的法門。既使真有殊勝的法門其目的也是要回到這裏,回到本來當中。本來面目無一物,同時又具一切功德,不是佛菩薩給我們什麼東西。
2、 明白以後,要用真正的見地去做我們的功夫,並應用于我們的生活。這時以自心的智慧對佛菩薩、對衆生、對煩惱、對自身都有明白透徹的觀照與理解,雖說心無分別,但又能了知一切,若無了知的智慧就等于木頭、石頭,在了知中不去計較、取舍、分別等,因爲不起分別、計較,其心必透明而通達,這就叫本有智慧,用功及生活處處和本體是相應的。譬如說,我們六根對六塵時,某某事出現了,心中不起任何煩惱執著,而是無分別地去顯現它們,去了知它們種種差別與作用,而六識當下不動,不受境界染汙,當下就轉爲智慧,和本性相應,這就叫因地用功。
在相應裏面,我們無始以來有很多種子,很多的染汙性。很多的心態,如孤獨、寂寞、沈重、憂慮、牽挂等,對生死、對家人、對自己感覺、有病沒病、睡覺的一種狀態、醒來狀態、吃飯的狀態,一天到晚都是有一個狀態的,而這個狀態,不用功的人不知道,每一個狀態的過程中都有生滅都有變化,都有反映,如果住在狀態裏,對覺照來講是一種障礙。
修行人爲什麼有道通?他因爲破了這些障礙,使自性虛明朗照。而外道、魔呢?他在某一狀態中起了很深的執著,産生了能量,他發現了神通,那麼就成了邪偏的功能。
3、 用無分別的智慧去觀照,善巧安立我們的作用。我們修行人既然知道了,要從無分別的智慧去觀照,然後在我們任何一種狀態的緣起時,化掉對它的執著與感受,回歸清淨的本面。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都是空靈、清淨、虛明,都具足智慧、慈悲、願力,就是說你內心的成分非常好,你內心世界是一個透明莊嚴的世界,不再是凡夫的黑暗、沈重、染汙以及亂七八糟的東西,都沒有了,那麼這樣修行就會有成就。修行任何法門的成就都是回歸本淨的圓滿。
悟前的修行只有六識做功夫,只是因地的培養,如果一刹那見到本性,還是因地的,則正修才剛剛開始,但在因地上做真正的功夫,才致力把那些種種狀態與無始以來不好的習氣化幹淨,開顯自性功德,這叫成就,不然不算成就。
所以見到本性,歸到法身,一切作用不離法身而顯現,那麼這是體上見性,是根本智,在見性裏面産生了智慧,産生了觀照,産生了功用,這就是我們本性啓用,本性本具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這個報身是具足功德,而你裏面成分都要化成像佛菩薩一樣的功德,一樣的智慧、莊嚴的話,那麼就是成佛。
所以說修行抓住這個叁點,那麼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就可化作變化的作用,變化的智慧、變化的神通、變化的身體,但關鍵叁個是一體的,中間是最難的。
二、 覺照的要點:
在方向上來講,處處不離本位,處處不離根本來用功;在覺照來講,處處不落分別,處處不落計較,不落取舍。把第六意識關把好,洗刷幹淨,那麼中間自然會進化、開顯,那麼修行修到最後還是進化開顯的問題。
叁、 修行方法不同點:
1、 有的人也懂得很多道理,也打坐,本身沒進化,那麼這一生無法成就,所以說誦經、禮拜、念咒本身也是一個進化的過程,這是以他法來進化。
2、 禅宗明心見性自生智慧,以本有的智慧去進化,那麼他更殊勝一層,不再依賴一法,不再依賴于境,是以自性而起觀照。所以佛經裏面講,能夠悟自性契入自性的定是上定,最好的定,最好的功夫,和佛菩薩是最相應的一種修行方法,最殊勝的方法,而這裏沒固定的住處,沒固定的法的系統。
這是每個人本有的寶藏,那麼在凡夫的世界、在宗教裏是得不到的,只有明白的知道,這是禅人的態度,心地法門旨要。因爲它不立文字,不立境界,不立階級地位,不執著某功能,他不在這個地方。也不在于這個人有病沒病,日子過得好不好,壽命長短等等,他不在這個地方。全部在他心地裏面,所以在這上面不能多一點,也不需要少一點,有的人認爲禅宗是不究竟的,見性後一定要修什麼什麼法,這個見地不徹底,禅宗是究竟的,一旦契入自性以後,自性本具一切法,叫作翻作本體作功夫。
3、 翻轉本體作功夫,使得十二時辰,十二時歸我們所用,一切諸法在十二時中顯現,歸我們所用,行住坐臥,一切諸法都在這裏面當下圓成。同時又在一切作用處,心無取舍,清清淨淨,自然契入大定,打成一片,這裏面再沒什麼顧慮、擔心、追求都沒有了。一個人到這個層次,非常自在,他沒什麼,人生無事,天下太平,該生的生,該死的死,就這樣,再不鬧了,所以叫歸家穩坐。
四、 如何悟?禅宗口訣(觀照當下無上口訣)
所謂的悟不是在打坐中,如果你在任何時候,比如說:你看東西,你不是向外,不是你去看他,他是顯現,聽聲音是外面聲音在你這裏顯現,你這裏是什麼?沒有東西,如果你明白了,你時時刻刻這樣做,你離開悟不遠了,不要正面看東西,也不要比量看東西;這個大,這個小,不要用思維來思維東西,只是當下顯現,你任何時候去當下顯現,就明白了。
口訣:時時刻刻當下顯現,不要向外看向外聽,但不是守著一個東西,我不要看,不要聽,而是當下顯現,該看的也看到了,該聽的也聽到了,不是我的心到那裏,我沒落到那裏,但這個知道,知道的心無分別,是空靈的,時時刻刻這樣觀照,因緣時節一到就明白了。
五、 悟的不同:路怎樣走過來
一種是重在理悟,一種是根塵脫落。是證悟的力量大,但要通過理悟到證悟,有的人平時修養很好,沒欲望,習氣不重,安得住當下。看祖師開示的時候,以不看的心去看,看看突然一句話當下就明白了,前後念斷了,因爲他不在外,不在內,他當下就明白。那麼祖師有智慧,他剛好講到那點上使你明白,這叫機緣相契。如果平時不這樣做功夫,就錯過機會了,一次次錯過,所以說生活中都要這樣的。
你聽到這聲音,不是你去聽它。它出現,任何時候都是它出現了,在你的心裏面。而你的心裏面沒有計較、執著,空的,空的心出現了,開始還作意,時間長了,就習慣了,以後突然一種聲音或一句話,一個因緣就明白,本性開朗。很多人這麼走過來。
六、 爲什麼有人不開悟:執著在一個地方他有東西在,他有追求在,他的心執著在一個地方,如果執著得好,能把萬法消融在一個點上,萬法歸一,住在一上,這個一是安祥,清淨無爲的、自然的。如果這個是沈重的、是焦慮的、煩惱的、不安的,這個一是執著的不能用,這是修法人的不同。如果平時不做這樣的“一”的功夫,平時打坐間斷,心觀不明,就難以把“一”破掉而入真實。
禅宗功夫連一也不住,當下覺照、顯現,心是空的,不取于境、不取分別執著,然後時時刻刻二十四小時能盡量這樣做,時間一長,自然開了,這是禅宗更直接方法,如果打坐又與平時覺照結合就更快了。
七、 明白了,用的過程,下手的地方其實佛法不在多,在消融、明白、去用,用的過程當中,不落在五境中。比如這車開過去了,你知道,你不會想這是什麼車?爲什麼這麼吵?等等,就落進去了。你當下知道什麼聲音、什麼顔色、變化等都知道。
禅宗是覺照力,不斷地深入的過程,這是曆代祖師以來用功下手地方,依無所依,任何祖師、任何法門不依,就在當下,靈知了了,當下空靈。因爲心無所住,不落在境界上,他與人表演都自在,進入本性空靈的狀態。
八、 問:我對自性與法界是一體的,搞不明白?
答:哪裏有自性?哪裏有法界?自性也不可得,這都是假名,法界也了不可得,何必要把它搞懂呢?在真如法界裏,沒有佛、沒名沒相,、也沒存在,雖了不可得,當下明朗,就是如是,不要在這上面加上點東西,也不要在這上面拿一點東西;也不去、也不來、也不生、也不滅、也不增、也不減,就是如是如是。
所有相對的理解都是錯誤的都是暫時的,都是虛妄的假相,一種因緣組合的東西。我們的心因爲産生了感覺,去感覺它,産生顛倒,而我們修行人要把這些執著、分別、感覺等等都去掉,回到原來的地方。原來是一片清淨,一片透明,具足萬法的就像水晶球一樣,我們人只能看到粗的世界不能看微細的地方。其實世界是微細構成的,能量很大,種種變化,種種組合,種種顯現,但本性是萬法的根源,修行就是契入那個地方。把這些執著破掉,不要落在比量上。
認識是需要的,但不是老是去認識,對佛法、對人間産生一定正確理解,要産生智慧。用智慧觀照人生,觀照當下,然後抓緊相應,契入安住在本位上。這樣隨著本位的安住,他會超越事物、環境對我們的影響,然後修行才上路。但一般人一輩子都在理解、追尋,在肯定什麼、認定什麼、抓住什麼、他不明白,他越向外抓什麼,那麼就會失去你的目前、智慧和你的道,那麼這一生就完了,就不成功了。
大智慧的人他明白當下,什麼事都沒有,不需要外面的東西,肯定自己,只是安住,時間一長,保任之功就成道了。成道融化萬物之中,又超越萬物之外,潇灑自在。這一片無相之光遍宇宙、遍法界,隨…
《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