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義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在師父那裏,明白在我們這裏。明白了要自度了,要自己了了,自己做了,和師父沒關系了,但是我們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,肯定要經過很多師父的,也要感恩于師父。但我們信心不是在師父那裏建立的,信心在我們這裏。信心每時每刻存在,每時每刻在顯現作用,用自己的智慧、自己的覺照去體現它的作用。師父只是敲打,師父只是緣會,緣會以後就沒有了。不能老是留著師父在,老是留著師父的觀念、形象,和他的功夫,會受他影響。在禅宗來講,就不透脫了,在密宗就不同了,師父一直放光來照你、加持你。心密無相密走向禅宗,灑脫自在……

  所以千萬不要和別人比,也不要和任何人,任何事物對立起來看問題,都是不二的。你兒子就是你自己;是你的顯現,不要認爲他是來討債的,這種就是觀念了。這是一種想法,任何存在你不要加一個想法,是討債的,還是報恩的,這都是想法、觀念,本身是虛妄的,虛妄的也是概念,也不要去想,也不要建立。要時時刻刻當下體驗,圓照法界,該如是就是如是,這樣就是這樣,所以說要安住在平等性當中。有的人修行,學得高高在上,呵斥別人,打擊別人,或者說別人:你們都聽我的;有的人學得很低叁下四的很謙卑,很低的感覺。這兩種都不好,都有落處。在佛這邊和佛平等,在魔的這邊和魔平等。高的你不高,低的你不低。諸法當中,都平等的。不要給自己一個固定的東西,不要落在這地方去。只是隨緣而做。這隨緣也是自性的顯現,能多少就做多少 。該窮的窮。該富的就富。不要追求富,解決窮,這都是自然的,該來的都會來,該去的都會去。

  所以說我們通過這過程,練得自在,因爲整個過程就是練心的修道過程。現在窮的或富的,或者艱難,或者幸福等等,這都是你必須走過的。走過了就沒障礙。甚至經過動物,那比做人要艱難得多,所以要珍惜目前。目前是最好的時光,離開目前就沒有將來,禅宗祖師就講“道在目前”。目前錯過了,就錯過了所有。但是很多人講,現在太苦了,障礙太多了,把這些解決了以後就沒事了,其實這樣一想就顛倒了,就已經錯過了。目前是最好的,沒有將來比目前好。

  我們做事和世上人不一樣,我們做事只是隨緣。在這裏是練心,在透脫。經曆人,經曆事物,而不是達到一個目的。這個事我去做,我就完成任務了,我得到成就感,不是這樣。我們每個都是過程,都在當下體驗它,這就是道人的風格,他不計時間,不計較成功或失敗,只是他的心在這裏練出來了,得自在了,以後經曆最大的風雨,他都沒事,這就是修行人的風格。所以我們最多動第一念,不動第二念,動第二念就錯了,就有落處了,如果反複在動第二念,那就更錯了,那就産出道太遠了。第一念可能要動得一覺沒了,第二念就有業了,凡夫更不好。所以說:修道要圓,那些有概念的人先放在門路外;因爲那些人是沒作用 的,越講越遠,越講越噜蘇。說話不要用思維,不要想一想再說,直接說。所以說《金剛經》說:“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”我們人見到相,總想一想,啊呀,這是什麼樣?這是什麼相,怎麼相的樣子,會揣摸他,想象他,會粘住。如果你見到諸相就是非相,沒有這些東西,任何時候都這樣。就是見,當下見,見而不見,這就是見到實相。修行人多生多劫,修行到後來,沒有知見了。事情沒有落處了,沒有緣的執著,逐漸逐漸就自在了,所以那種功夫上的力量是自然的,因爲因緣而顯現,沒有因緣就沒有執著和覺受。隨緣而起,隨緣顯現。

  關于大手印的修證的問答

  問:以前我對證量的認識,以爲打坐修持當中就可以做到,剛才所說的那些好像是見地上的?

  答:不是。是以見地在實際中體證到的。

  問:我有這種感覺:見地上聽聞的見聞覺知,過去善根的開發,可能建立這樣見地,然後在修持過程中各種修法達成儀規法門的修持,然後到功夫上定力上證,證量好像不是從這方面來?

  答:打坐修法是一個培養的過程,修定的過程,開發的過程或者說打開門的過程。真正的證量是進入這個門以後,用這個道在日常生活中起真正作用透過境界,而不僅僅在打坐的功夫上。聞法打坐那是沒有開悟之前的功夫,開悟以後不拘泥于行住坐臥,不受製于見聞覺知,他是身心不動的,知道如幻如化的顯現,雖然一點靈光寂寂然然的明白,知道一切境界是自性所顯,但習氣未淨,境界來了力量不夠,還有分別,身體有障礙,家庭什麼事還會有落處,煩惱明明知道是空的,還做不到無心,在這個階段就要做功夫了。大手印告訴我們:今天我們講的怎麼覺照,怎麼轉化,怎麼自然,不落分別,慢慢地境界消融,外境界不動了,內境界不動了,自性功德、自性的作用處不留痕迹了,後來就成片了。成片以後一片透明,一片清淨,不可說的境界出來了,這個就是真正的證,這個是叫證到實相,證到道。因爲道沒有止境的,還有一些種子在裏面,還有身體的五蘊要化掉。所以說這個證的道有小成就、大成就,圓滿成就。剛開始見到本性能夠保得住了是小成就的境界,然後打成一片內境界、外境界都不動了,一切都是佛法,這是大成就了,然後裏面微細種子、微細的極細的暗流都全部消幹淨,所有的功德全部開發出來,整個宇宙的法界爲道,那個時候就圓滿成就。圓滿佛果功德。一般人小成就較多,小成就一般也不錯了,能保得住,腳跟點地,不斷努力向上,轉化習氣,如能發願求生西方,即得上品上生。這樣子不錯了。大成就的人比較少,打成一片,一直在明體當中,不離開。

  問:明體就是本性嗎?

  答:是的!但是要證量。一念覺照也是明體,成片也是明體,程度不同,開始只有一點明體。明明白白,那麼你這個明體周圍很多東西還在影響著你,覆蓋著你。什麼叫證量的明體呢?明體是一大片全部的一片你是裏面的影子,山河大地是裏面的影子,跟電視銀幕裏的東西一樣那叫證量,叫法身本位。剛開始只是法身邊,看到法身邊的一點光,但是你的這一邊還有很多虛妄的東西,沒有全體進去,這些東西沒有消融掉,不能成片,不能深入法身。悟後的功夫就是要打成一片,放下一切不好的,轉化一切煩惱執著,除習氣,還是真正用功的開始,把無始以來帶過來的業,不好的緣份、執著都要了掉,那是一個很大的工程。非常大的,末法時代的人帶的業多緣就不好,很多的逆緣,很多自己的習氣,這些你要開悟以後做功夫了,打掃幹淨,打掃得幹幹淨淨,就成片了,這是“證量道”有大成就了。

  問:習氣有二種:開悟前的習氣和開悟後的習氣,悟後有落處的就是習氣。

  答:是的,是習氣。

  問:某些有落處是不是對立面?

  答:不是對立面這個叫存在,事物在心裏還有染著,在感情上,對身體的生理的反應,對吃的東西、住房、睡覺、穿的衣服等等,男女的感覺都是習氣,是很多很多的,對外境的變化或者對修行的法門,對同門師兄弟的感覺,有緣無緣,講得來,講不來,這都是習氣,很多很多,這些都要打破的,這些打不破成不了道。要打破這些不一定要境界中去,沒有事不要去找事,只是這些東西來了不要動就可以了,不被它牽著走就可以了。不要找事,因爲我們精神照顧不了,不像古人力量大可以在境界上練心,透過去自在了。現代人比古人複雜,我們的精神力不夠,能量不夠的,還是要多培養定力。

  問:在事物觀照中有“二個”的産生,明知性相應該不二的,應該是一個?

  答:一個也不是,有一個就有二個。

  問:但我只有一個,心裏老是這樣想的,在觀照中老是把體性是一個本心又是一個,有時在緣起法裏面這樣想本性不動的,本性和事相分成二個,很明顯的,總是有這樣的感覺的,緣起法千差萬別是一個,然而本性是一個。緣起是一個,本性和事相很明顯分成二個?

  答:寶藏論講到的一般著相的人如:看金子做的器具只執其相,不悟其性。但見性的人不一樣,他知道這些器具寶物都是金子和相是不一不異的,在相中不作相見,不一不異就圓了,這是大中道的圓。如果你執著一個異,執著一個二,就不圓。禅宗有時也講到一個“一”,“一”是沒有對立面的“不一之一,不二之二,”這就是妙中境界了,就妙了,你會用了,用這個金子做佛也可以,做手飾什麼都可以,不一可以做一,不二可以做二。

  問:不異法的總相可以做杯子茶杯什麼樣的,總相是異那叫不異,然而不異性體是一個,我們緣起法也是一樣?

  答:爲什麼要分開想呢?

  問:要看體不要看相?

  答:這麼多茶杯在緣起上建立這是茶杯,然後再去想它都是本性,你這樣想就是說有分別了。

  問:無相無不相?

  答:如是如是!

  問:安住本位看到的都是自性的顯現?

  答:那是直截了當的。這個是當下的無分別智慧的現量,有的人在道理上也可以去會一會,這個就叫差別智。這個差別智在沒有開悟前是概念,悟了以後有時也要想的就是差別智。他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也可以的,搞清楚的目的是什麼?這個差別智給人講道理時可以用的,理上要講得通,叫通理的一種智慧,平常用功不可以這樣想的,這樣想是顛倒。你講的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,在我們空靈自然中不取不舍,“分別就是當體了”,相就是心,心就是相。但是當你討厭時喜歡時就不是了。

  問:自己可鑒定的?

  答:如是如是!

  問:宋老師,在我們練心時候一切都是自性顯現,這是不是有概念還有意識心在?

  答:開始時是有這個在,有的人這樣想,真正相應時候沒有這個,它是“直接現量”。心要到一定的透明程度,就知道了。因爲當你這個透明心看到東西的時候,知道這當下不動的明體它顯現了,而不是我“這個”去看它,這個時候才知道。這時人很精細非常透明的,心很定,空靈的,自己知道,說話滔滔不絕流出來不是作意的,這個自己很親切了。有的人形容自己聰明得不得了,這個就是覺性智慧的流露。

  問:憨山大師開悟以前詩詞一下子寫得很多很多,他就付之一炬燒掉,他這個湧現以後是否不相應?

  答:他這個是種子翻騰,他這時候沒開悟,雖說他也是大德過來人,不是一般的人,這個時候東西太多的話會障礙悟門,悟了以後就沒關系了。沒悟前湧得太多把這個當正悟,它就不開悟了,心裏的東西佛法文章詞句等是障礙悟門的要化掉,悟後流露出來是自性清淨空靈無礙的作用,無礙自在是妙用,沒開悟前是染汙,有差別的。

  問:證量就體現在對境界或對心外面的境界,在各種狀況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,安住在本性觀照中,這就是證量?

  答:對的。實相的證量有二點用:二點是合一的。第一在境界作用處是否受影響,不被作用處左右、沒有動心處。第二性體是否保持清淨、透明、空靈、無住,如如不動的體性在不在,如果如如不動處不在了,作用處也沒有染汙,還是失照了,也沒有證量。

  二00叁年七月二十五日定稿于香風谷

  

  

《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