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恐怕要落在偏空上。
3、 在无分别的基础上还有永远不变的本性,永远安住本位的本性,我们修行是透过无分别智慧来证到这本性,而这本性本来无相,没得没失,没好没坏,没增没减,没生没灭,却不是二边,但是要在因地上相信真实存在,修行要证到它,而证到它,就是和佛同一个性质,同一个法身。
4、 还有一个正知见,在这个基础上,要明白我们修行虽本来是佛,但不是为了自己修行,而是为了成就佛的圆满功德来救度一切众生,因为一切众生也同样具有这个佛性,同样具佛功德,因为和我一样,不知不觉,因无明颠倒流浪生死,现在我发菩提心,誓成佛道,具佛功德,然后有大力量来救度众生。
如具备以上几点,算正知见用功。
十九、修行如何发愿?
思维佛的功德,高僧大德、修行人的成就,和思维众生苦难,思维自己在无明烦恼中束缚,对理性、佛性,因果的思维。通过这些思维观察,会因为思维某一种,突然升起一股向上誓成佛道的决心,就是升起愿力的力量。
二十、学佛怎样才算学好了?
学佛学得好的人,内心要空的,没分别之见,充满慈悲,但不觉。没有慈悲的执着,他看外面人,都是影子一样显现,不会认为实有,这个人是对是错,不会执着定有,不会把别人的缺点,别人的烦恼放在心里,他是没有的,看到众生像梦幻泡影,但他根源像佛一样没区别。
二十一、怎样断妄想?
断妄想不一定离开事情,离开事情的断不彻底,在事情中断是彻底的。
二十二、学佛学什么?
学佛要学佛智慧、清净。学佛的慈悲愿力,学佛以后就是做人。不是老在学佛,要在作用 处体会。佛法才能学圆满,要在实际当中透过来体会,既知如梦如幻,又要认认真真去干,又不执着,不烦恼,对众生有利益,要这样才行。
二十三、如何回向?
没见性以前,通过愿望来回向。如见性以后,按照本性、本位遍照法界是大回向,一切都是本性妙用。
二十四、为什么会入魔?
修行人和别人比出来的修都是入魔以自己的功夫,神通来摄众,想出人头地,都是入魔。要向佛学习,要体会自己的本性,本来具足圆满,要归到平等无念当中,不要有自己的一个东西在。有自己的聪明、能力,结果都不好,都会失败。佛教里的斗争性和这个都有关,修行人不和善知识结缘,业障重,容易受魔影响。
二十五、学佛与世界
成佛和世界是没矛盾的,事物成功是佛的成功,做人的圆满是佛的圆满,并没区别。
二十六、打坐中妄想来怎么办?
不是你的念头和你无关,你不要动心,只管念咒,不要管它,再修下去就没有了,就化空了。化空了气脉就起变化,人就放光了,从虚妄的妄想境界转移到念咒上,不要注意咒,自然念咒后,不知不觉当中,咒也没有了,身体世界就没了。
二十七、修行不要急
修行有一个过程,不要急,只要方向对,一心用功,自然会到,急不来,越急妄想越多,越急你有个不好的状态,没达到理想状态,心不清净,就不满意,用功都执着,越用越不好,反而比不用功人妄想多,不用功的人还没感觉妄想,你越用功妄想越多,不要急,不要想我有念咒,我要念得多一点,我要念得快一点,不管舒服舒服,不知道舒服就空了。
二十八、关于消业障,关于除妄想
业障是过去造的业,你把过去心带过来就会成业障,你把分别、感觉、执着去掉,就会消业障,对妄想你想这不是我想的,不是我的。这样的情况一个是过去世动过这些坏念头,一种是魔,让你动坏念头,你不要管它,如果下坐了,还在动念头,那是你的了,马上忏悔,重的罪先忏悔。
我们上面学习了第一步中所要注意的问题。
第二步就叫透关,黑和白事物的对立可对你来讲,都没障碍,都没分别,都不会受他影响。
第三步才是安立法界,对因果缘起,众生的因缘差别都知道安立。这个人从哪里来?到哪里去?该怎么样,都知道,怎么做,怎么指导他,但自己是空的。
第一步做到开悟,不会说这个意思,那个意思,他心里面对这些对立 的概念在认识的程度上,他已经超越了,他是用直觉的观照来看事物的。直觉的观照来领悟真理的。真理在他心里面,不在文字里面,看经书就是看自己。不会说某某佛说的,是我们自己明白。自性显露的智慧,这是我们所谓的悟。这悟,悟了一切诸法的实相,悟了他本来的真实性,悟了诸法的理性,悟了缘起差别里面的根本性。
所谓的悟,是超概念、超观念,这是真正的悟。如果没有这个悟性的话,我们心里始终有一个高,一个低,一个好,一个坏,一个内,一个外。这些概念的建立,就是业,就是烦恼,本身就是执着,就是障碍。始终在外流浪、在动荡、在攀缘、在受制于某一种影响力。我们的头脑里终有东西在,某某佛说的,师父说的,哪里来的,有这个在,那么就不是真的悟。
这个悟彻的人就没有东西了,佛法的文字破掉了,宗派破掉了,对法的执着破掉了,他说话做人,不是通过概念、观念做的。
悟了本性的空是小悟,悟了缘起差别空,不落概念,不落文字,当体即空呢,叫大悟现前。在智慧上是真正悟的话,就不会落在个人概念上,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,狂执功夫等等。他这些都没有,破掉了。这在佛法里,真正明白了,根本透彻了,从此以后,他虽然有一些习气,有些障碍,但是他的方向不会偏差,不会再入魔,走向外道,也不会给别人障碍,因为他在根本理性上透脱了,他每时每刻所做的事情,不是通过概念、观念去做,那么就不会再造业。
一个人所谓造业,都是分别计较所形成 的。有了执着观念,这是我的人,这是别人,我对他怎么说,怎么做等等。起心动念,起了分别,所以有了业,如果连这个分别都没有了,连概念都没有了,所以说从此之后,就不会再造业。禅的妙,妙就妙在这里。然后还要逶过境界,还要具体当中去磨练,真正安住不动,真正自在,真正无碍。那么这还有个过程,因为人还有习气啊。
喜欢清静的人,虽然观念上没有了,但是还是愿意在清净里面关着,不愿意在染污里呆着。有这个东西,那么呆在染污里面,虽然不起概念,总是不舒服的,不习惯的。
人有这个东西在,要透过你的不习惯,这就是做功夫。不仅仅是打坐做功夫,打坐呢,就是说得定,和本性相应,产生力量。
但是真正做功夫,是座下,在境界上真正透脱无碍。所以说在这个用功过程中,不仅仅是消融,要逐渐无碍。
那么他内在的,也就是说,心愿也好,习性也好,越来越化空了,内心找不到了,越来越自在。到后来就能大放光明,就能够显现万物。就能够在一切缘起中得到运用自在。就这样的讲法和禅宗的三关是一样的。
真用功:如果在一念当中,绵密觉照。不起概念,不起执着而又能运用,那么 这里面肯定会有所开发,内在功德的开发。比如说我们心里面有个东西,比如说对某个人慈悲,有慈悲心在,就是障碍,不是开发。如果你对别人能够关照、帮助,但是没有慈悲在,那么这是你的开发。你的心里很空灵的,没有东西导致你在做。如果你有慈悲在,肯定有祸害,有拖累,肯定你会累,会受影响。因为你已经落概念了,落观念了。这个人苦,我要帮助他,有苦在,有帮助在,我要帮助他,我要慈悲他,你有东西了,就不是真用功了。已经不真用功了,这面都要知道的,心里面不能有一点东西,但是你不能回避一点东西。虽然在做,但是没有你做的人,没有你做的事情。
所以我们看一个人,高高在上的觉得很了不起,他没修好。如果找不到他东西,没有办法看他,他没有的,没有一点向外的东西,很平和,那么这个人就修好了。
外面很慈悲的不等于真的慈悲,他会流露出东西。心念通过能量,通过细胞,它会变成一种东西,表现出来一种东西了。真正了道人没痕迹,修得好没痕迹,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,看不到他智慧了。
修行功夫很高的人,看不到他东西了。很慈悲的人找不到他的慈悲了,找不到他痕迹了,这是真的修好了。所以说一个个觉得自己修得好,修得不错,有傲气在,就没修好。比如说打坐,坐得很好还没坐好,还有这个在。
历史上有很多的修行人就是落在这个地方。他修得很不错,帮助大家。觉得自己很有智慧,可以著书立说,可以怎么样怎么样了,他把几十年的功夫都执着在这个地方了,再也不超越了,就不得道。很多人为什么不得道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。如果在这个地方不执着,也不落痕迹,那么他走过去了,就得道了。就是说过早的出头,过早的为人师,显示自己。或者用这些功夫去做什么样,过早地去了,没把痕迹化掉,没有真正的透脱自在,真正做了没有做,而且这里面多少带点有为的东西在。如果真正的无为,也是无碍的,真正做了没有做,随缘也是得道的。但这里面恐怕多出一点来:我有所作为了,你们都不行,只有我出来才行,我要帮你们,我要带你们。好,有这点在,就是坐脱立亡也不了道。全身都是舍利,也不了道,因为 有这个东西在。即使大光明,给人看见,也不了道,不是大成就。
在心中有一念佛可以成,还不成就。有意觉得自己得道了,也不成就。所以不能光看外在东西。
如果因为外在东西引起信心的,那么他还没悟道,真悟道人,他不是因为外在东西引起信心的,他自己内心有信心,自己明白,不因为师父放光了,才有信心。不因为师父怎么怎么样,他有信心,是他自己有信心,自己明白。即使师父现在做牛、做狗、做流氓,关在监狱里,邪道外道,他还是有信心,他自己明白,这样的才叫悟道,是真明白。
真正的明白,是自己的内心,真正的信心,是对自己本性肯定。这个本性本来无相,本来和师父的名相没有关系。这些都是虚妄的假相。
当然,我们要受恩于师父的指导,师父的智慧,对我们心灵的敲打,使我们明白。而明白…
《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