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恐怕要落在偏空上。
3、 在無分別的基礎上還有永遠不變的本性,永遠安住本位的本性,我們修行是透過無分別智慧來證到這本性,而這本性本來無相,沒得沒失,沒好沒壞,沒增沒減,沒生沒滅,卻不是二邊,但是要在因地上相信真實存在,修行要證到它,而證到它,就是和佛同一個性質,同一個法身。
4、 還有一個正知見,在這個基礎上,要明白我們修行雖本來是佛,但不是爲了自己修行,而是爲了成就佛的圓滿功德來救度一切衆生,因爲一切衆生也同樣具有這個佛性,同樣具佛功德,因爲和我一樣,不知不覺,因無明顛倒流浪生死,現在我發菩提心,誓成佛道,具佛功德,然後有大力量來救度衆生。
如具備以上幾點,算正知見用功。
十九、修行如何發願?
思維佛的功德,高僧大德、修行人的成就,和思維衆生苦難,思維自己在無明煩惱中束縛,對理性、佛性,因果的思維。通過這些思維觀察,會因爲思維某一種,突然升起一股向上誓成佛道的決心,就是升起願力的力量。
二十、學佛怎樣才算學好了?
學佛學得好的人,內心要空的,沒分別之見,充滿慈悲,但不覺。沒有慈悲的執著,他看外面人,都是影子一樣顯現,不會認爲實有,這個人是對是錯,不會執著定有,不會把別人的缺點,別人的煩惱放在心裏,他是沒有的,看到衆生像夢幻泡影,但他根源像佛一樣沒區別。
二十一、怎樣斷妄想?
斷妄想不一定離開事情,離開事情的斷不徹底,在事情中斷是徹底的。
二十二、學佛學什麼?
學佛要學佛智慧、清淨。學佛的慈悲願力,學佛以後就是做人。不是老在學佛,要在作用 處體會。佛法才能學圓滿,要在實際當中透過來體會,既知如夢如幻,又要認認真真去幹,又不執著,不煩惱,對衆生有利益,要這樣才行。
二十叁、如何回向?
沒見性以前,通過願望來回向。如見性以後,按照本性、本位遍照法界是大回向,一切都是本性妙用。
二十四、爲什麼會入魔?
修行人和別人比出來的修都是入魔以自己的功夫,神通來攝衆,想出人頭地,都是入魔。要向佛學習,要體會自己的本性,本來具足圓滿,要歸到平等無念當中,不要有自己的一個東西在。有自己的聰明、能力,結果都不好,都會失敗。佛教裏的鬥爭性和這個都有關,修行人不和善知識結緣,業障重,容易受魔影響。
二十五、學佛與世界
成佛和世界是沒矛盾的,事物成功是佛的成功,做人的圓滿是佛的圓滿,並沒區別。
二十六、打坐中妄想來怎麼辦?
不是你的念頭和你無關,你不要動心,只管念咒,不要管它,再修下去就沒有了,就化空了。化空了氣脈就起變化,人就放光了,從虛妄的妄想境界轉移到念咒上,不要注意咒,自然念咒後,不知不覺當中,咒也沒有了,身體世界就沒了。
二十七、修行不要急
修行有一個過程,不要急,只要方向對,一心用功,自然會到,急不來,越急妄想越多,越急你有個不好的狀態,沒達到理想狀態,心不清淨,就不滿意,用功都執著,越用越不好,反而比不用功人妄想多,不用功的人還沒感覺妄想,你越用功妄想越多,不要急,不要想我有念咒,我要念得多一點,我要念得快一點,不管舒服舒服,不知道舒服就空了。
二十八、關于消業障,關于除妄想
業障是過去造的業,你把過去心帶過來就會成業障,你把分別、感覺、執著去掉,就會消業障,對妄想你想這不是我想的,不是我的。這樣的情況一個是過去世動過這些壞念頭,一種是魔,讓你動壞念頭,你不要管它,如果下坐了,還在動念頭,那是你的了,馬上忏悔,重的罪先忏悔。
我們上面學習了第一步中所要注意的問題。
第二步就叫透關,黑和白事物的對立可對你來講,都沒障礙,都沒分別,都不會受他影響。
第叁步才是安立法界,對因果緣起,衆生的因緣差別都知道安立。這個人從哪裏來?到哪裏去?該怎麼樣,都知道,怎麼做,怎麼指導他,但自己是空的。
第一步做到開悟,不會說這個意思,那個意思,他心裏面對這些對立 的概念在認識的程度上,他已經超越了,他是用直覺的觀照來看事物的。直覺的觀照來領悟真理的。真理在他心裏面,不在文字裏面,看經書就是看自己。不會說某某佛說的,是我們自己明白。自性顯露的智慧,這是我們所謂的悟。這悟,悟了一切諸法的實相,悟了他本來的真實性,悟了諸法的理性,悟了緣起差別裏面的根本性。
所謂的悟,是超概念、超觀念,這是真正的悟。如果沒有這個悟性的話,我們心裏始終有一個高,一個低,一個好,一個壞,一個內,一個外。這些概念的建立,就是業,就是煩惱,本身就是執著,就是障礙。始終在外流浪、在動蕩、在攀緣、在受製于某一種影響力。我們的頭腦裏終有東西在,某某佛說的,師父說的,哪裏來的,有這個在,那麼就不是真的悟。
這個悟徹的人就沒有東西了,佛法的文字破掉了,宗派破掉了,對法的執著破掉了,他說話做人,不是通過概念、觀念做的。
悟了本性的空是小悟,悟了緣起差別空,不落概念,不落文字,當體即空呢,叫大悟現前。在智慧上是真正悟的話,就不會落在個人概念上,以爲自己多麼了不起,狂執功夫等等。他這些都沒有,破掉了。這在佛法裏,真正明白了,根本透徹了,從此以後,他雖然有一些習氣,有些障礙,但是他的方向不會偏差,不會再入魔,走向外道,也不會給別人障礙,因爲他在根本理性上透脫了,他每時每刻所做的事情,不是通過概念、觀念去做,那麼就不會再造業。
一個人所謂造業,都是分別計較所形成 的。有了執著觀念,這是我的人,這是別人,我對他怎麼說,怎麼做等等。起心動念,起了分別,所以有了業,如果連這個分別都沒有了,連概念都沒有了,所以說從此之後,就不會再造業。禅的妙,妙就妙在這裏。然後還要逶過境界,還要具體當中去磨練,真正安住不動,真正自在,真正無礙。那麼這還有個過程,因爲人還有習氣啊。
喜歡清靜的人,雖然觀念上沒有了,但是還是願意在清淨裏面關著,不願意在染汙裏呆著。有這個東西,那麼呆在染汙裏面,雖然不起概念,總是不舒服的,不習慣的。
人有這個東西在,要透過你的不習慣,這就是做功夫。不僅僅是打坐做功夫,打坐呢,就是說得定,和本性相應,産生力量。
但是真正做功夫,是座下,在境界上真正透脫無礙。所以說在這個用功過程中,不僅僅是消融,要逐漸無礙。
那麼他內在的,也就是說,心願也好,習性也好,越來越化空了,內心找不到了,越來越自在。到後來就能大放光明,就能夠顯現萬物。就能夠在一切緣起中得到運用自在。就這樣的講法和禅宗的叁關是一樣的。
真用功:如果在一念當中,綿密覺照。不起概念,不起執著而又能運用,那麼 這裏面肯定會有所開發,內在功德的開發。比如說我們心裏面有個東西,比如說對某個人慈悲,有慈悲心在,就是障礙,不是開發。如果你對別人能夠關照、幫助,但是沒有慈悲在,那麼這是你的開發。你的心裏很空靈的,沒有東西導致你在做。如果你有慈悲在,肯定有禍害,有拖累,肯定你會累,會受影響。因爲你已經落概念了,落觀念了。這個人苦,我要幫助他,有苦在,有幫助在,我要幫助他,我要慈悲他,你有東西了,就不是真用功了。已經不真用功了,這面都要知道的,心裏面不能有一點東西,但是你不能回避一點東西。雖然在做,但是沒有你做的人,沒有你做的事情。
所以我們看一個人,高高在上的覺得很了不起,他沒修好。如果找不到他東西,沒有辦法看他,他沒有的,沒有一點向外的東西,很平和,那麼這個人就修好了。
外面很慈悲的不等于真的慈悲,他會流露出東西。心念通過能量,通過細胞,它會變成一種東西,表現出來一種東西了。真正了道人沒痕迹,修得好沒痕迹,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,看不到他智慧了。
修行功夫很高的人,看不到他東西了。很慈悲的人找不到他的慈悲了,找不到他痕迹了,這是真的修好了。所以說一個個覺得自己修得好,修得不錯,有傲氣在,就沒修好。比如說打坐,坐得很好還沒坐好,還有這個在。
曆史上有很多的修行人就是落在這個地方。他修得很不錯,幫助大家。覺得自己很有智慧,可以著書立說,可以怎麼樣怎麼樣了,他把幾十年的功夫都執著在這個地方了,再也不超越了,就不得道。很多人爲什麼不得道,就是因爲這個原因。如果在這個地方不執著,也不落痕迹,那麼他走過去了,就得道了。就是說過早的出頭,過早的爲人師,顯示自己。或者用這些功夫去做什麼樣,過早地去了,沒把痕迹化掉,沒有真正的透脫自在,真正做了沒有做,而且這裏面多少帶點有爲的東西在。如果真正的無爲,也是無礙的,真正做了沒有做,隨緣也是得道的。但這裏面恐怕多出一點來:我有所作爲了,你們都不行,只有我出來才行,我要幫你們,我要帶你們。好,有這點在,就是坐脫立亡也不了道。全身都是舍利,也不了道,因爲 有這個東西在。即使大光明,給人看見,也不了道,不是大成就。
在心中有一念佛可以成,還不成就。有意覺得自己得道了,也不成就。所以不能光看外在東西。
如果因爲外在東西引起信心的,那麼他還沒悟道,真悟道人,他不是因爲外在東西引起信心的,他自己內心有信心,自己明白,不因爲師父放光了,才有信心。不因爲師父怎麼怎麼樣,他有信心,是他自己有信心,自己明白。即使師父現在做牛、做狗、做流氓,關在監獄裏,邪道外道,他還是有信心,他自己明白,這樣的才叫悟道,是真明白。
真正的明白,是自己的內心,真正的信心,是對自己本性肯定。這個本性本來無相,本來和師父的名相沒有關系。這些都是虛妄的假相。
當然,我們要受恩于師父的指導,師父的智慧,對我們心靈的敲打,使我們明白。而明白…
《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