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缘起用。凡夫看不到,他化身体你看到了;他不化,你看不到。所以说缘好的人,根基深的人能走到真实的路上去,既要有大智慧又要老实,才能修成,有的人认为自己聪明,掌握法门多,拜师父多,结果就错过了。
要安心安住,时时觉照,心中无事,平稳直心,一天到晚,一年年都这么过,心里不装任何东西,一直平平稳稳,越来越清净、明朗,不和别人比高低,也不和自己过不去,就这么过,有一天你就明白了。
九、 一切万法都是本体显现,一切都是空的,修行就是这样修……
法华经一句话:“劫火洞然烧,我此土安稳”。还是安然自在,即使现在要死,还是安然自在,我们如如不动的体不会死,时时刻刻在那里,如果你不执着、不分别、不取舍,那么这一点点灵光就开展了。因为他本来遍一切处的,因为我们执着了、迷惑,不见了,混在污泥世界里,融在身体神经里,本性光明被整个覆盖了。
开始觉照当下,它显现一点灵光,一点明白,而到一定时候,到以后所有作用都是它,它又不在,就是初见本性。
或者悟到一切万法都是本性显现,一切都是空的,这里明白一点,然后这一点不在一切处的这点灵光,嗨,听到声音,他马上放光,明明朗朗;说话、做事都是它的作用,而它越来越大,越来越清爽,越来越有智慧,越来越有力量,这就是养道,保任之功,修行是这样修成的,这就是法界的秘密,道上的秘密就在这里。外道、魔根本见不到,他是执着的,只有把所有分别执着都去掉,你认为自己修好了,自己聪明,懂得法门多,打坐时间长,有光明、有神通,这个东西就没了。只有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,它就出现了,它本来就在那里,灵知了了,妙就妙在这地方,难也难在这个地方,所以说不可说,不可说,这不是言说的境界,是契入的境界,这是佛教里最珍贵的地方。
谁得到它,就得到 了传承,得到了道的相应。如果这点没有了,所有的言说都是虚妄的,根本没得到传承。
十、 初学佛的人应该怎样?
初学佛的人要发心、发菩提心,不是为自己修行,是为利乐众生,在修行当中消业,破执着,要得定,得真正定,不是感觉舒服,不是好的感觉,他是一心不乱,一念不生,把整个世界放空了,进入如如不动的境地,定中开一切,通达世界的真性实相,明白万物的源头,这些是真的智慧,用智慧观照,不被境界迷惑,不受任何影响,然后活泼泼运用,很多人修行没得本,因为惧怕生死等等原因。求个好的结果,那么他的根基就不正,所以说真正明心见性是为了得道,开悟成佛,本体上珍贵东西才是得本,不是积累,是破的过程。
十一、 身体于我不相干
不要落在身体感觉上,当下身体非有非无,即有即无,既存在又不存在,不落在身体感觉上。我们人无始以来住在一个地方,心总有所住,我们现在什么地方都不要住,身体是神经、脉的网络,本来是空的显现,因为我们有身体的执着,就落在身体感觉上,因为有感觉、有感情,就落在妄念上,不空了,因为身体存在有运动,有感觉,又把我们心念束缚在里面,产生种种反映,都是虚妄的。众生认为实有,一刻都不离开,如果在一刹那离开,就没了——离身心与外境的刹那就回家了。
迷是一个过程,悟也是一个过程,要超越它,突破它,也要一定用功的力量,不起执着,把造成痛苦的因去掉,才能达到没病痛感觉。不要老想哪天不痛就好了,痛的地方是业气,注意它,就会产生不好的束缚,结果这地方就不好,就产生苦,学佛就要转移,忘掉痛。
我们学佛不是为痛来的,要透过病,不在上面执着,然后起慈悲心,知道一切众生离开烦恼、离开痛苦,得到安乐,得到解脱,借此因缘发愿,不为自己病求解脱,为一切众生病求解脱,你的心就广大了,你如果为一点小事过不去,放不下,那么范围就小了,要为普天下发大心,即使现在痛,但众生比我痛得多,我这点痛算什么,那就过去了。修得很好的人把功德回向众生,自己都没有了。
十二、破见、破情、破语
在整个修行中,本来没什么可说,每人在化解中产生智慧当下了知,怎么处理,不住在功夫上,如感到光明,有成就,就会偏差,会入魔,要有很好的修养性,真正能放下功夫上的执着,要化得平淡无为,一切作用是机缘,我们只是帮了一下,是平常自然的,是机缘相契的关系。
他始终在因缘内受影响,没透出因缘外看事物。譬如我们人有肉体、家庭、工作、朋友、法门,有的人范围很大,因缘法有差别性,如果愚痴性在,就会错乱因果,就会在事物上,起颠倒。观察表达作用就不能起到恰到好处作用,就不得成就。
破见——这个活佛讲的那个上师所发知见,无论是正的,偏的,要在根本上无碍。无量无边知见能不能消融,消一切知见,不动心。对立、斗争,如有这个在,见地上不透脱。
破情——在情上能不能消融一切情、慈悲之情、母爱之情、夫妻之情、朋友之情,很多差别,能不能消融一切情,做到无情,虽然做到无情,又有对众生的同情、爱护、关照的四无量心。知道众生需要什么,你的无情不是灰色的,不是冷酷。里面充满了光明,但找不到什么叫慈悲。什么叫慈悲——是无情的大情,是自性充溢出来的利乐。第三点破语言文字,语言文字是符号,也是我们的化身,能不能消融,随机说法、比喻,种种语言来显示一种真理,因缘、道理、说法。不同层次的人要听不同层次说法,你都要有所说,不能落痕迹,不能死说要善说。
十三、功夫能量上(本性开了以后)
1、有的意生身成就,有的当下显现,有的知道众生当下心想什么,知道他烦恼程度,能够和事物发生直接关系。可这里有东西在,就障道,如果有这个“能”在,就渗漏,把这个“能”也化掉。
2、 正修好的人,透脱自在,但这里面没有作为、没分别、没有我和法的存在。搞不好,不是依法,是依人了,有这个在就不行了。
3、 我们本性开了以后,寂照当下,有的能量大,有的人智慧高,有的人慈悲大,各人显德不一样。
4、 这个过程要安住本位,又要通过方便锻炼开发,有些人念力弱的不开发,有的打坐偏胜却不活,有的人说法不胜,不善开演等等,有的偏重在某方面,那么自性的功德就不圆满,所以要透一切境界,开一切妙用,直到圆极。
这里面有三个层次:①不受概念和观念影响,不说这个是某佛说的,某个人说的,那就是受制于概念。②既要不受制于概念又要突破现实中的比量,对比善与恶,光明与黑暗等等存在。③不是通过观念看一切,那么白不等于白,黑不等于黑,但它是存在的,在这上面你用智慧去透脱,没障碍、没计较、没得失、没分别、没受他影响,白的不白,黑的不黑。
十四、有关修法口诀
凡夫心量很难掌握整个全体,有的师父给你一个口诀,概括整体,有的祖师根据一生的总结,用最简单方法传示下来(教以外传)每一个祖师都有纲要、归纳。这次茗老(茗山法师)临终前留下三个字,符号一样,一是性、本性,一切法从性而起,圆归于性,下面三个点,伊字三个点,天台圆融三观,在边三横,也是他一生的总结,三点代表中道实相,圆融整体,一切都离不开三点。这三点把握了,你对本性就有一个圆悟、圆解,任何一个事物,如茶杯,一句话也是三点,任何时悟了诸法实相,就是本性,本性实相无相,看不见、摸不着,这圆悟的没有对立、没痕迹,不可说,本来如此,这是诸法实相,而这实相要通过宗教来体现,还要通过禅、密、净土等诸宗的方法到彼岸。
十五、关于烦恼
要了知烦恼如梦如幻,不要用心去排除烦恼,也不要留住它、分别它,一心持咒,烦恼就像空中的乌云一样,它来了,你不要留住它,不理它就会被风吹走,知道烦恼的性是空的,了烦恼而无性,那么烦恼就不烦恼了,当烦恼不烦你时,你在烦恼中得到解脱,这是无相密般若观照的方法,不落对立。
十六、怎样化解痛苦、妄想?
对于烦恼、对人生的痛苦、对妄想却不认为是真的有,如果不执着真的话,自然会化解,我们无始以来把什么都当实有,境界、感受、身体,有实有的关系,有对立、矛盾、执着、烦恼、斗争,当你领悟到外面的境界都是梦幻泡影,内心那个知,如不分别的话,就是真心的流露,如果分别的话就是无明、妄想,内有无明妄想,外有实有境界,就起颠倒。
如领悟到一切境界显现如梦幻泡影,绝对没真的境界,无论是佛菩萨的庄严也好,众生那种丑恶诸相也好,都是了不可得的幻相,只有我们内心一念灵知了了,亲亲切切,是真的,这一念里面没内没外、没好没坏、没高没低,本来如此,本来不坏,本来不动,既空空寂,又能照,又能领略万物,这是本来面目,而这本来面目现前时,虽外显如梦如幻,又能如实地了别它的差别性、因果性、缘起性,它的作用,都能分别,这是本性起的妙用,一个是性体如如不动,清净湛然,一念不生,当体实相,这叫本性性体,而显现的一切相无论是庄严、是丑,都是幻相,是本体显现的一种功能,这叫相。
十七、什么叫妙用?
我们在本性所显的相当中,一切不执着、不分别,灵知了了,而能善巧应用,恰到好处,又能如理观察,都能区分它的作用。这叫妙用,能在学佛中把握三点就圆了,有的人认为无相,什么相不接触,这一来就对立了,相即无相,无相而相。
十八、如何是修行的正知正见
1、 开悟之前就是知道 我们人都是因为无明颠倒,造作有为的世界,有轮回、有痛苦,那么我们修法要离开分别、执着去用功,虽正念咒,不做念咒想,正做事不做做事想,在无分别上升起正的知见。
2、 有仅如此还不行,我们虽然没分别、没执着,一心用功当中,正用功要知道我们心本来清净,本来不二,本具佛性,无生无灭,本来如此。要相信要肯定,明白这个如果只有无分别,…
《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