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緣起用。凡夫看不到,他化身體你看到了;他不化,你看不到。所以說緣好的人,根基深的人能走到真實的路上去,既要有大智慧又要老實,才能修成,有的人認爲自己聰明,掌握法門多,拜師父多,結果就錯過了。

  要安心安住,時時覺照,心中無事,平穩直心,一天到晚,一年年都這麼過,心裏不裝任何東西,一直平平穩穩,越來越清淨、明朗,不和別人比高低,也不和自己過不去,就這麼過,有一天你就明白了。

  九、 一切萬法都是本體顯現,一切都是空的,修行就是這樣修……

  法華經一句話:“劫火洞然燒,我此土安穩”。還是安然自在,即使現在要死,還是安然自在,我們如如不動的體不會死,時時刻刻在那裏,如果你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取舍,那麼這一點點靈光就開展了。因爲他本來遍一切處的,因爲我們執著了、迷惑,不見了,混在汙泥世界裏,融在身體神經裏,本性光明被整個覆蓋了。

  開始覺照當下,它顯現一點靈光,一點明白,而到一定時候,到以後所有作用都是它,它又不在,就是初見本性。

  或者悟到一切萬法都是本性顯現,一切都是空的,這裏明白一點,然後這一點不在一切處的這點靈光,嗨,聽到聲音,他馬上放光,明明朗朗;說話、做事都是它的作用,而它越來越大,越來越清爽,越來越有智慧,越來越有力量,這就是養道,保任之功,修行是這樣修成的,這就是法界的秘密,道上的秘密就在這裏。外道、魔根本見不到,他是執著的,只有把所有分別執著都去掉,你認爲自己修好了,自己聰明,懂得法門多,打坐時間長,有光明、有神通,這個東西就沒了。只有一絲不挂,一塵不染,它就出現了,它本來就在那裏,靈知了了,妙就妙在這地方,難也難在這個地方,所以說不可說,不可說,這不是言說的境界,是契入的境界,這是佛教裏最珍貴的地方。

  誰得到它,就得到 了傳承,得到了道的相應。如果這點沒有了,所有的言說都是虛妄的,根本沒得到傳承。

  十、 初學佛的人應該怎樣?

  初學佛的人要發心、發菩提心,不是爲自己修行,是爲利樂衆生,在修行當中消業,破執著,要得定,得真正定,不是感覺舒服,不是好的感覺,他是一心不亂,一念不生,把整個世界放空了,進入如如不動的境地,定中開一切,通達世界的真性實相,明白萬物的源頭,這些是真的智慧,用智慧觀照,不被境界迷惑,不受任何影響,然後活潑潑運用,很多人修行沒得本,因爲懼怕生死等等原因。求個好的結果,那麼他的根基就不正,所以說真正明心見性是爲了得道,開悟成佛,本體上珍貴東西才是得本,不是積累,是破的過程。

  十一、 身體于我不相幹

  不要落在身體感覺上,當下身體非有非無,即有即無,既存在又不存在,不落在身體感覺上。我們人無始以來住在一個地方,心總有所住,我們現在什麼地方都不要住,身體是神經、脈的網絡,本來是空的顯現,因爲我們有身體的執著,就落在身體感覺上,因爲有感覺、有感情,就落在妄念上,不空了,因爲身體存在有運動,有感覺,又把我們心念束縛在裏面,産生種種反映,都是虛妄的。衆生認爲實有,一刻都不離開,如果在一刹那離開,就沒了——離身心與外境的刹那就回家了。

  迷是一個過程,悟也是一個過程,要超越它,突破它,也要一定用功的力量,不起執著,把造成痛苦的因去掉,才能達到沒病痛感覺。不要老想哪天不痛就好了,痛的地方是業氣,注意它,就會産生不好的束縛,結果這地方就不好,就産生苦,學佛就要轉移,忘掉痛。

  我們學佛不是爲痛來的,要透過病,不在上面執著,然後起慈悲心,知道一切衆生離開煩惱、離開痛苦,得到安樂,得到解脫,借此因緣發願,不爲自己病求解脫,爲一切衆生病求解脫,你的心就廣大了,你如果爲一點小事過不去,放不下,那麼範圍就小了,要爲普天下發大心,即使現在痛,但衆生比我痛得多,我這點痛算什麼,那就過去了。修得很好的人把功德回向衆生,自己都沒有了。

  十二、破見、破情、破語

  在整個修行中,本來沒什麼可說,每人在化解中産生智慧當下了知,怎麼處理,不住在功夫上,如感到光明,有成就,就會偏差,會入魔,要有很好的修養性,真正能放下功夫上的執著,要化得平淡無爲,一切作用是機緣,我們只是幫了一下,是平常自然的,是機緣相契的關系。

  他始終在因緣內受影響,沒透出因緣外看事物。譬如我們人有肉體、家庭、工作、朋友、法門,有的人範圍很大,因緣法有差別性,如果愚癡性在,就會錯亂因果,就會在事物上,起顛倒。觀察表達作用就不能起到恰到好處作用,就不得成就。

  破見——這個活佛講的那個上師所發知見,無論是正的,偏的,要在根本上無礙。無量無邊知見能不能消融,消一切知見,不動心。對立、鬥爭,如有這個在,見地上不透脫。

  破情——在情上能不能消融一切情、慈悲之情、母愛之情、夫妻之情、朋友之情,很多差別,能不能消融一切情,做到無情,雖然做到無情,又有對衆生的同情、愛護、關照的四無量心。知道衆生需要什麼,你的無情不是灰色的,不是冷酷。裏面充滿了光明,但找不到什麼叫慈悲。什麼叫慈悲——是無情的大情,是自性充溢出來的利樂。第叁點破語言文字,語言文字是符號,也是我們的化身,能不能消融,隨機說法、比喻,種種語言來顯示一種真理,因緣、道理、說法。不同層次的人要聽不同層次說法,你都要有所說,不能落痕迹,不能死說要善說。

  十叁、功夫能量上(本性開了以後)

  1、有的意生身成就,有的當下顯現,有的知道衆生當下心想什麼,知道他煩惱程度,能夠和事物發生直接關系。可這裏有東西在,就障道,如果有這個“能”在,就滲漏,把這個“能”也化掉。

  2、 正修好的人,透脫自在,但這裏面沒有作爲、沒分別、沒有我和法的存在。搞不好,不是依法,是依人了,有這個在就不行了。

  3、 我們本性開了以後,寂照當下,有的能量大,有的人智慧高,有的人慈悲大,各人顯德不一樣。

  4、 這個過程要安住本位,又要通過方便鍛煉開發,有些人念力弱的不開發,有的打坐偏勝卻不活,有的人說法不勝,不善開演等等,有的偏重在某方面,那麼自性的功德就不圓滿,所以要透一切境界,開一切妙用,直到圓極。

  這裏面有叁個層次:①不受概念和觀念影響,不說這個是某佛說的,某個人說的,那就是受製于概念。②既要不受製于概念又要突破現實中的比量,對比善與惡,光明與黑暗等等存在。③不是通過觀念看一切,那麼白不等于白,黑不等于黑,但它是存在的,在這上面你用智慧去透脫,沒障礙、沒計較、沒得失、沒分別、沒受他影響,白的不白,黑的不黑。

  十四、有關修法口訣

  凡夫心量很難掌握整個全體,有的師父給你一個口訣,概括整體,有的祖師根據一生的總結,用最簡單方法傳示下來(教以外傳)每一個祖師都有綱要、歸納。這次茗老(茗山法師)臨終前留下叁個字,符號一樣,一是性、本性,一切法從性而起,圓歸于性,下面叁個點,伊字叁個點,天臺圓融叁觀,在邊叁橫,也是他一生的總結,叁點代表中道實相,圓融整體,一切都離不開叁點。這叁點把握了,你對本性就有一個圓悟、圓解,任何一個事物,如茶杯,一句話也是叁點,任何時悟了諸法實相,就是本性,本性實相無相,看不見、摸不著,這圓悟的沒有對立、沒痕迹,不可說,本來如此,這是諸法實相,而這實相要通過宗教來體現,還要通過禅、密、淨土等諸宗的方法到彼岸。

  十五、關于煩惱

  要了知煩惱如夢如幻,不要用心去排除煩惱,也不要留住它、分別它,一心持咒,煩惱就像空中的烏雲一樣,它來了,你不要留住它,不理它就會被風吹走,知道煩惱的性是空的,了煩惱而無性,那麼煩惱就不煩惱了,當煩惱不煩你時,你在煩惱中得到解脫,這是無相密般若觀照的方法,不落對立。

  十六、怎樣化解痛苦、妄想?

  對于煩惱、對人生的痛苦、對妄想卻不認爲是真的有,如果不執著真的話,自然會化解,我們無始以來把什麼都當實有,境界、感受、身體,有實有的關系,有對立、矛盾、執著、煩惱、鬥爭,當你領悟到外面的境界都是夢幻泡影,內心那個知,如不分別的話,就是真心的流露,如果分別的話就是無明、妄想,內有無明妄想,外有實有境界,就起顛倒。

  如領悟到一切境界顯現如夢幻泡影,絕對沒真的境界,無論是佛菩薩的莊嚴也好,衆生那種醜惡諸相也好,都是了不可得的幻相,只有我們內心一念靈知了了,親親切切,是真的,這一念裏面沒內沒外、沒好沒壞、沒高沒低,本來如此,本來不壞,本來不動,既空空寂,又能照,又能領略萬物,這是本來面目,而這本來面目現前時,雖外顯如夢如幻,又能如實地了別它的差別性、因果性、緣起性,它的作用,都能分別,這是本性起的妙用,一個是性體如如不動,清淨湛然,一念不生,當體實相,這叫本性性體,而顯現的一切相無論是莊嚴、是醜,都是幻相,是本體顯現的一種功能,這叫相。

  十七、什麼叫妙用?

  我們在本性所顯的相當中,一切不執著、不分別,靈知了了,而能善巧應用,恰到好處,又能如理觀察,都能區分它的作用。這叫妙用,能在學佛中把握叁點就圓了,有的人認爲無相,什麼相不接觸,這一來就對立了,相即無相,無相而相。

  十八、如何是修行的正知正見

  1、 開悟之前就是知道 我們人都是因爲無明顛倒,造作有爲的世界,有輪回、有痛苦,那麼我們修法要離開分別、執著去用功,雖正念咒,不做念咒想,正做事不做做事想,在無分別上升起正的知見。

  2、 有僅如此還不行,我們雖然沒分別、沒執著,一心用功當中,正用功要知道我們心本來清淨,本來不二,本具佛性,無生無滅,本來如此。要相信要肯定,明白這個如果只有無分別,…

《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