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义

  禅悟的要义

  净明山人开示

  沈佳芳居士记

  一、 修行要抓住三要点

  1、 契入心的本体去修行,这是根本的宗旨。不要试图明白我的话,要理解你的心,明白你自己的心,彻见自己本来的面目。古人的机锋是点化当人的机用,老师说的话只是起方便引导作用 。所以听话要回光返照,这是使自己在听、学的过程中,时刻关注那个地方,契入那个地方,不是不求悟,而不是老是想我要求开悟,这契入是我们心的本体,宇宙万法本体,本来面目,没离开它去修行。如果这个根本宗旨找不到,却想另外找一个东西:光明、境界、神通,求某一个师父的力量。除本性外另有所求,那就是邪见。很多人就是因为没从根本上明白,都在外面求,求特别神密的法门。既使真有殊胜的法门其目的也是要回到这里,回到本来当中。本来面目无一物,同时又具一切功德,不是佛菩萨给我们什么东西。

  2、 明白以后,要用真正的见地去做我们的功夫,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。这时以自心的智慧对佛菩萨、对众生、对烦恼、对自身都有明白透彻的观照与理解,虽说心无分别,但又能了知一切,若无了知的智慧就等于木头、石头,在了知中不去计较、取舍、分别等,因为不起分别、计较,其心必透明而通达,这就叫本有智慧,用功及生活处处和本体是相应的。譬如说,我们六根对六尘时,某某事出现了,心中不起任何烦恼执着,而是无分别地去显现它们,去了知它们种种差别与作用,而六识当下不动,不受境界染污,当下就转为智慧,和本性相应,这就叫因地用功。

  在相应里面,我们无始以来有很多种子,很多的染污性。很多的心态,如孤独、寂寞、沉重、忧虑、牵挂等,对生死、对家人、对自己感觉、有病没病、睡觉的一种状态、醒来状态、吃饭的状态,一天到晚都是有一个状态的,而这个状态,不用功的人不知道,每一个状态的过程中都有生灭都有变化,都有反映,如果住在状态里,对觉照来讲是一种障碍。

  修行人为什么有道通?他因为破了这些障碍,使自性虚明朗照。而外道、魔呢?他在某一状态中起了很深的执着,产生了能量,他发现了神通,那么就成了邪偏的功能。

  3、 用无分别的智慧去观照,善巧安立我们的作用。我们修行人既然知道了,要从无分别的智慧去观照,然后在我们任何一种状态的缘起时,化掉对它的执着与感受,回归清净的本面。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都是空灵、清净、虚明,都具足智慧、慈悲、愿力,就是说你内心的成分非常好,你内心世界是一个透明庄严的世界,不再是凡夫的黑暗、沉重、染污以及乱七八糟的东西,都没有了,那么这样修行就会有成就。修行任何法门的成就都是回归本净的圆满。

  悟前的修行只有六识做功夫,只是因地的培养,如果一刹那见到本性,还是因地的,则正修才刚刚开始,但在因地上做真正的功夫,才致力把那些种种状态与无始以来不好的习气化干净,开显自性功德,这叫成就,不然不算成就。

  所以见到本性,归到法身,一切作用不离法身而显现,那么这是体上见性,是根本智,在见性里面产生了智慧,产生了观照,产生了功用,这就是我们本性启用,本性本具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。这个报身是具足功德,而你里面成分都要化成像佛菩萨一样的功德,一样的智慧、庄严的话,那么就是成佛。

  所以说修行抓住这个三点,那么第六意识和前五识就可化作变化的作用,变化的智慧、变化的神通、变化的身体,但关键三个是一体的,中间是最难的。

  二、 觉照的要点:

  在方向上来讲,处处不离本位,处处不离根本来用功;在觉照来讲,处处不落分别,处处不落计较,不落取舍。把第六意识关把好,洗刷干净,那么中间自然会进化、开显,那么修行修到最后还是进化开显的问题。

  三、 修行方法不同点:

  1、 有的人也懂得很多道理,也打坐,本身没进化,那么这一生无法成就,所以说诵经、礼拜、念咒本身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,这是以他法来进化。

  2、 禅宗明心见性自生智慧,以本有的智慧去进化,那么他更殊胜一层,不再依赖一法,不再依赖于境,是以自性而起观照。所以佛经里面讲,能够悟自性契入自性的定是上定,最好的定,最好的功夫,和佛菩萨是最相应的一种修行方法,最殊胜的方法,而这里没固定的住处,没固定的法的系统。

  这是每个人本有的宝藏,那么在凡夫的世界、在宗教里是得不到的,只有明白的知道,这是禅人的态度,心地法门旨要。因为它不立文字,不立境界,不立阶级地位,不执着某功能,他不在这个地方。也不在于这个人有病没病,日子过得好不好,寿命长短等等,他不在这个地方。全部在他心地里面,所以在这上面不能多一点,也不需要少一点,有的人认为禅宗是不究竟的,见性后一定要修什么什么法,这个见地不彻底,禅宗是究竟的,一旦契入自性以后,自性本具一切法,叫作翻作本体作功夫。

  3、 翻转本体作功夫,使得十二时辰,十二时归我们所用,一切诸法在十二时中显现,归我们所用,行住坐卧,一切诸法都在这里面当下圆成。同时又在一切作用处,心无取舍,清清净净,自然契入大定,打成一片,这里面再没什么顾虑、担心、追求都没有了。一个人到这个层次,非常自在,他没什么,人生无事,天下太平,该生的生,该死的死,就这样,再不闹了,所以叫归家稳坐。

  四、 如何悟?禅宗口诀(观照当下无上口诀)

  所谓的悟不是在打坐中,如果你在任何时候,比如说:你看东西,你不是向外,不是你去看他,他是显现,听声音是外面声音在你这里显现,你这里是什么?没有东西,如果你明白了,你时时刻刻这样做,你离开悟不远了,不要正面看东西,也不要比量看东西;这个大,这个小,不要用思维来思维东西,只是当下显现,你任何时候去当下显现,就明白了。

  口诀:时时刻刻当下显现,不要向外看向外听,但不是守着一个东西,我不要看,不要听,而是当下显现,该看的也看到了,该听的也听到了,不是我的心到那里,我没落到那里,但这个知道,知道的心无分别,是空灵的,时时刻刻这样观照,因缘时节一到就明白了。

  五、 悟的不同:路怎样走过来

  一种是重在理悟,一种是根尘脱落。是证悟的力量大,但要通过理悟到证悟,有的人平时修养很好,没欲望,习气不重,安得住当下。看祖师开示的时候,以不看的心去看,看看突然一句话当下就明白了,前后念断了,因为他不在外,不在内,他当下就明白。那么祖师有智慧,他刚好讲到那点上使你明白,这叫机缘相契。如果平时不这样做功夫,就错过机会了,一次次错过,所以说生活中都要这样的。

  你听到这声音,不是你去听它。它出现,任何时候都是它出现了,在你的心里面。而你的心里面没有计较、执着,空的,空的心出现了,开始还作意,时间长了,就习惯了,以后突然一种声音或一句话,一个因缘就明白,本性开朗。很多人这么走过来。

  六、 为什么有人不开悟:执着在一个地方他有东西在,他有追求在,他的心执着在一个地方,如果执着得好,能把万法消融在一个点上,万法归一,住在一上,这个一是安祥,清净无为的、自然的。如果这个是沉重的、是焦虑的、烦恼的、不安的,这个一是执着的不能用,这是修法人的不同。如果平时不做这样的“一”的功夫,平时打坐间断,心观不明,就难以把“一”破掉而入真实。

  禅宗功夫连一也不住,当下觉照、显现,心是空的,不取于境、不取分别执着,然后时时刻刻二十四小时能尽量这样做,时间一长,自然开了,这是禅宗更直接方法,如果打坐又与平时觉照结合就更快了。

  七、 明白了,用的过程,下手的地方其实佛法不在多,在消融、明白、去用,用的过程当中,不落在五境中。比如这车开过去了,你知道,你不会想这是什么车?为什么这么吵?等等,就落进去了。你当下知道什么声音、什么颜色、变化等都知道。

  禅宗是觉照力,不断地深入的过程,这是历代祖师以来用功下手地方,依无所依,任何祖师、任何法门不依,就在当下,灵知了了,当下空灵。因为心无所住,不落在境界上,他与人表演都自在,进入本性空灵的状态。

  八、 问:我对自性与法界是一体的,搞不明白?

  答:哪里有自性?哪里有法界?自性也不可得,这都是假名,法界也了不可得,何必要把它搞懂呢?在真如法界里,没有佛、没名没相,、也没存在,虽了不可得,当下明朗,就是如是,不要在这上面加上点东西,也不要在这上面拿一点东西;也不去、也不来、也不生、也不灭、也不增、也不减,就是如是如是。

  所有相对的理解都是错误的都是暂时的,都是虚妄的假相,一种因缘组合的东西。我们的心因为产生了感觉,去感觉它,产生颠倒,而我们修行人要把这些执着、分别、感觉等等都去掉,回到原来的地方。原来是一片清净,一片透明,具足万法的就像水晶球一样,我们人只能看到粗的世界不能看微细的地方。其实世界是微细构成的,能量很大,种种变化,种种组合,种种显现,但本性是万法的根源,修行就是契入那个地方。把这些执着破掉,不要落在比量上。

  认识是需要的,但不是老是去认识,对佛法、对人间产生一定正确理解,要产生智慧。用智慧观照人生,观照当下,然后抓紧相应,契入安住在本位上。这样随着本位的安住,他会超越事物、环境对我们的影响,然后修行才上路。但一般人一辈子都在理解、追寻,在肯定什么、认定什么、抓住什么、他不明白,他越向外抓什么,那么就会失去你的目前、智慧和你的道,那么这一生就完了,就不成功了。

  大智慧的人他明白当下,什么事都没有,不需要外面的东西,肯定自己,只是安住,时间一长,保任之功就成道了。成道融化万物之中,又超越万物之外,潇洒自在。这一片无相之光遍宇宙、遍法界,随…

《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