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離了。如果你打坐念咒的時候,無心而念,念等于沒有念,不覺得自己在念咒,不覺得在打坐,不覺得坐在這個地方,不覺得有什麼境界好與不好,沒有這些想法,那麼你就不執著,不執著就和道相應。執著的話你會念咒的時候執著咒,有境界的時候又執著境界,有什麼感覺的話又執著感覺。然後,執著了一些光明或者一些境界,就說:“噢!我開悟了。我達到了。”就是把執著這個拿出來用。那麼他就偏愛了。所以說“執之失度,必入邪路。”必然地入于邪路,邪道裏去了。

  放之自然,體無去住。任性合道,逍遙絕惱

  放之自然,放,放開。比如說拿一個東西,不要拿得太緊。讓他自然地拿,輕輕地拿著。念咒,做人都是這樣,要順應自然。心裏面不要執著,不要著急,不要控製他,讓他真正的無心無爲,讓他自然。所以放之自然,體無去住,我們的本體,是法界之性,這個體沒有去,也沒有住,無來無去,沒有停留,所以說體無去住。“任性合道,”任性,任運之性。任運就是隨種種緣起,隨種種變化,你的心不動不

  變。契入本性顯現的那種智慧光明,那種清淨無爲而合于大道,自然合于大道,所以說逍遙絕惱,很逍遙,修行不作修行想,吃飯不作吃飯想,說話不作說話想,非常地逍遙,沒有什麼另一個目標。沒有什麼一個東西來影響你,來控製你,而使你的心産生了一種執著,他是很逍遙的。所以說逍遙絕惱,沒有煩惱。煩惱來自什麼

  來自商量,一商量就有煩惱了,如果你都沒有商量,時時刻刻都在當下,那麼你就沒有煩惱了。

  系念乖真,昏沈不好,不好勞神,何用疏親。

  執著念頭,控製他叫系念,盯著他,死死地抓住他,那麼你就違背了我們的真性,這個真性是自然無爲的,你就違背了。“昏沈不好,”如果你讓他昏沈,那也不好。你的內心就不覺醒,不清朗,內心覺醒,清朗、明明白白才相應。內心糊裏糊塗,那就修不好道,修一百年也沒有用,不能落入昏沈,所以說“昏沈不好。”

  “不好勞神,”不要勞神,不要勞累精神,做什麼事,都是出無心,看書也是一樣,不要掉在文字裏。做什麼事也是一樣,打坐也是一樣,要養精神,養一股清淨的精神,養一股安樂的精神,養一股空靈的精神,這個精神要養的不能勞神。一勞神,修行又偏了。如果修得好,精神很飽滿,精神越來越廣大,越來越清朗,那是修得對了。非常清朗,非常有智慧,所以說“不好勞神,何用疏親.”不用分別硫和親,這個人和我疏遠點,這是我的親人,就拉在身邊。這些人與我無緣就不理他,這就起執著心了。疏親的對象可以用在人上,感情上,也可以用在事物上。比如,我喜歡這個東西就把它珍藏起來,舍不得給別人,自己不要的東西,好,你拿去吧,我不用了,這就有疏親了。我們對于任何人,任何事物,甚至對于自己的身體,對于自己的境界,都沒有疏和親,沒有疏遠和親近的那種反映,那種執著。如果有疏親就不自然了,就有做作,就有執著,就會在這個事情上有取舍。所以說何用疏親。

  欲趣一乘,勿惡六塵,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

  這句話很重要。你要想證到一乘的大道。一乘,就是沒有叁乘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叫叁乘。一乘就是無上的佛道,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。這是明心見性的大道,你要想悟入大道,見到自己的本性,那麼你對六塵不要厭惡,六塵境界不要討厭,無論是什麼人,什麼事情都不要討厭,但是不要落在圈套裏面,不要受他迷惑,不要受他染汙。不迎也不拒,不要迎接他,也不拒絕他。他在等于不在,你自己在也等于不在.在等于不在,行等于無行,說等于不說,對于任何六塵和境界不要産生厭惡,不要討厭,一討厭,你就造業了,就煩惱了。無論是什麼人什麼東西,什麼境界,你都不要討厭,任何人來

  人去,任何天氣、任何事物,任何的境界,你都不討厭的話,不厭惡的話,那麼你的心和佛的心就一樣了,和佛的正覺的心就一樣了。你就覺悟了,你就解脫了,你就無礙了。境界對于你來講是六塵無礙,你就獲得自在,甚至對于魔也不討厭了,但是你可以示現入魔境界,也可示現折服他,罵他都可以,但是你的心裏邊並沒有討厭他。因爲這個魔也是我們本性顯現的,也是空花幻影。何況是人,各種各樣的人也同樣是,都是我們的本性顯現。空花幻影,在自性當中,了不可得。

  智者無爲,愚人自縛,法無異法,妄自愛著.

  智者,有智慧的人,他知道無爲,沒有作爲,一切都是因緣的顯現。他不造作什麼,不造業。無爲呢,就變成自然了,就是平常自然,清淨解脫,安住在覺性的本來面目上如如不動,所以說智者無爲。而愚癡的人呢,處處束縛。很多的思想、考慮、煩惱、執著,造業,他一直在那裏鬧,一輩子都在那裏鬧,鬧來鬧去也沒個什麼結果,這是愚癡的人,他自己被自己束縛了。

  “法無異法,”法是沒有高低等的差別的,一切法都是佛法.都是大道,是沒有異法的。但是衆生“妄自愛著。”自己喜歡的法就會愛著,不喜歡的法就會討厭,但是法的本身,它是空的,只是人的想象,想象的思維作用.例如水,我們看到的水可以喝,那麼可以被我們所用,但是魚看到水,就是他的家,魚在水裏面就是家一樣。水沒有變化,但是感覺不一樣。牛呢,把人看得很大,那麼鵝呢,把人看得很小,人還是一樣,沒有變化,他們感覺就不一樣。佛看世界是這樣的,衆生看世界又是那樣的。這個世界是沒有定性的,都是虛幻的顯現,不同的體會.天上的人,他吃同樣的飯,福報大的人,他看到飯,顔色也好,味道也好;福報差的人呢,他吃起來顔色也不好,味道也差,也有區別.修行修好的人,他看到的人都是佛菩薩。如同樣吃一碗飯,他得到的味就不一樣,他裏面的營養也高內容也不一樣。造業的人呢,他看到衆生都是壞人。那麼他吃最好的東西也會變成業氣.也得不到好處,也就沒有什麼智慧氣可言了。所以在這個世界上裏面所顯現的東西都是業力所現,悟道的人,就本性所現,所以法無異法,妄自愛著,衆生貪愛執著.

  將心用心,豈非大錯。

  拿著心去用心,非常累,非常辛苦,他不知道這顆本來的心,就是佛,就是我們的本性。所以說用心用錯了.拿這個心去找心,騎著牛找牛,故心用錯了。念咒的心,那個原來的地方,那個源頭不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嗎

  本來就是,不要拿這個心去用心。變成兩個心了。你看到茶杯,看到這些東西,都是你的心的顯現。沒有兩個東西。所以說不要拿著心去用心,要無心而用。無分別而用,才能和本性相應。

  迷生寂亂,悟無好惡,一切二邊,良由斟酌

  就是說你迷惑了,産生靜和亂,寂就是靜寂,寂的境界,或者空或者是很平靜,那麼在他的對面就是亂意、散心、顛倒。都是因爲迷,産生了寂和亂的二邊的感覺。那麼悟了以後,就沒有好惡,沒有好不好了。都是一樣的,一切處都是佛法,都是道,所以說,一切的二邊都是比量來的,都是斟酌來的,考慮、商量、計較,分別來的。沒有比較世界上不存在好壞。比如茶葉的好壞,我們通過比較,這個茶差了,喝了以後再喝好的茶,覺得這個茶好,比那個好,都是比較起來的。高和低,善和惡都是比較起來的,沒有比較就分不出來,沒有比較玉、寶石和石頭都是一樣的價值,因爲人類喜歡寶石,認爲寶石好,這個石頭大家都不要,覺得沒有什麼價值,那麼才産生不同的一種作用,不同的顯現。所以說都是人的斟酌.執著來的。

  夢幻空花,何勞把捉.得失是非,一時放卻

  “夢幻空花”都是夢幻空花,“何勞把捉”不要執著他不要把捉他,不要留在你的心裏邊,成爲你的影子。

  無論是得到什麼,失去什麼,是和非都放下,都不可得.修道的人修得好的,得到好處,他沒有覺得好;遇到了不好的境界,他沒有覺得不好,他心沒有動,也沒有是非,別人講是非,他不講是非。別人說他好,他不開心,說他不好,他不煩惱。他不動心,一時放卻,都放下了。

  眼若不眠,諸夢自除,心若不異,萬法一如。

  眼睛如果不睡,眼睛就是智慧的眼,智慧的眼如果不迷惑,不顛倒的話,那麼一切夢就沒有。如果我們睡覺了,如果你眼睛沒有睡著,很清楚,那麼就不會做夢了。如果我們修行開悟了,智慧開了,那麼一切境界來了,你不會迷惑,不會做夢,不會被他影響。所以說“諸夢自除”

  一如體玄,兀爾忘緣。

  如果你能夠體悟到萬法是一如的話,你就體悟到了這個萬法裏面最玄妙的地方,最真實的地方,就是諸法的實相,中道的理體,諸佛菩薩安身立命的地方你就體會到了“你就找到了。這個時候,你站在很高的意境上具有很高的智慧,很高的證悟當中,忘緣了,沒有什麼緣,你沒有執著于任何的人,執著于任何的法,你的心裏邊就沒有緣,沒有條件。站在很高的地方,就是說在空靈的世界裏邊,你再也沒有什麼東西會拉動你,你的心裏邊再也不會放著什麼東西,留著什麼東西,留著痕迹,都沒有了。這個就是我

  們悟道的人,證到真實地方的時候,真實的醒悟,真實的安住的地方,就是說真正安心了,真正明白了,真正超越了。那個地方在哪裏呢

  不在天的上面,就在你的當下。他不在裏面,不在外面,不在任何一個地方,但是你自己知道,沒有對立的,沒有緣執的,沒有痕迹的。這個時候沒有名稱,不知道叫什麼,不知道說什麼,但是自己心裏明白,自己有智慧,但是不叫做智慧,自己有光明,但是不執著光明,有道通而無所用。一切都是平常而自然,沒有生,也沒有死。

  萬法齊觀,歸複自然。

  這個時候,萬法就象大圓鏡一樣,圓照一切,都要顯現出來。宇宙這麼大,都在這裏面。就象摩尼寶珠一樣。所以“萬法齊觀,歸複自然,”這裏面都是很自然,又回到自然裏面來。任他生,任他滅;任他來,任他去,但是你那個體性,一如的體性,如如不動,就是這樣,空靈一片,十方圓明…
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