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所以說“歸複自然”。這裏面,神通也沒有神通的想法,智慧也沒有智慧的知見,一切都是自然顯現的,衆生有求就應,沒有求就這樣,求也是不動,不求也是不動;生也是不動,滅也是不動,化成百幹億也沒有變化一點點,沒有變化。彌勒佛,地藏菩薩,觀音菩薩化身都很多,但是他沒有動,沒有生滅沒有來去,只是因爲衆生的感,他才應。感召佛菩薩的威德,他才顯現,但就佛菩薩來講,他如如不動,他沒有分別,一切衆生都在他的光明當中,他沒有分別這個那個,衆生好壞是非,他都沒有分別,隨你的量,得你的利益,你要做多少功德,得到多少的利益,你自己會得到感應。如果你都不做功德,你就得不到利益。佛菩薩就象鍾一樣,你敲他,他就響,悟道的人也是這樣,你敲他,他就響,因爲他沒有自己,他是自然而然的。

  泯其所以,不可方比。

  泯其所以,沒有什麼“所以”。“所以”也沒有了,爲什麼會這樣

  沒有了。不可方比,世間任何一個語言,任何形容,任何境界,沒有辦法比方這樣一個境界。道人的心是無心之心,無境之境,世間的任何思想概念,任何科學哲學沒有沒法比擬.沒有沒法比,說不出來。

  止動無動,動止無止,兩既不成,一何有爾。

  “止動無動”,動沒有了,那麼就沒有動了,動止了,止也沒有了,就是說也沒有止需要止下來,也沒有動而起動相,動和止都不可得。“兩既不成,”兩個,動和止都不成立,都沒有出現,都沒有形成,一還在那裏呢

  一也沒有了。一何有爾,一也就沒有了。

  究竟窮極,不存軌則。

  究竟空極萬法的源頭,深入法身的源底,就是透徹宇宙的本源的時候,“不存規則,”規則都沒有了。我們知道自然界,人類社會都有種種規則,有種種製度,許多的定律,象物理學、化學,人類社會都有許多定律,在這裏都沒有了,都超越了,同時也都消融了,所以說沒有規則。

  契心本等,所作俱息。

  契心于平等互利的境界,這個心則廣大無量。一切平等。在這個廣大無量平等的當中所作的都歇下來,沒有所作。沒有能,也就沒有所,爲什麼

  什麼事情都沒有。所以說聖人無爲而無所不爲。聖人當然是以無爲法而有所差別,這是金剛經所講,就無爲言,他沒有做什麼,什麼都不作,但是什麼都不做,他的作用最大,潛移默化,自然感應,對衆生的利益最大,無形當中給衆生加持,給衆生的利益,真是不可思議。但是你一旦有作爲,你就執著在這個作爲上,你不廣大,你就被他限製住了。象觀世音菩薩,他什麼都沒有做,但是你求他,他就應。聞聲救苦,他就來了。阿彌陀佛在西方,但是他的光是無量的,無量光,我們就在佛的光裏面,他沒有說我要度你,但是你念他,他就放光了,他就到你的頭頂上來。他來了嗎

  他在平等性當中沒有來,但是你能見到他來了。如果你的心很清掙,就覺得他放光了,佛就來了,自然感應,自然了知衆生想什麼,需要什麼,如果你守著自己不了知的話,那麼你的悟還不夠,悟還不徹底。如果你悟得徹底的話.衆生就是你的顯現。那麼衆生到了你這裏來,你會了知他是個什麼樣的人,有緣沒有緣,需要什麼,自然知道,自然能夠對他指點幫助。盡管你的心裏面沒有緣份的執著,但在作用當中,你又恰到好處地去幫他,去做一些隨緣的事情。

  狐疑盡淨,正信調直,一切不留,無可記憶。

  狐疑淨盡,任何的狐疑,懷疑心,好象狐狸一樣的懷疑心都沒有,徹底沒有了。正信調直,信心非常的具足,非常的神聖化,非常地自然平直,非常地充滿智慧,在光明、清淨一片當中,這個心非常的平直無曲。正信調直,具足這個信心,智慧、功德,平等。都在裏面。“一切不留,無可記憶。”這時候一切都沒有留下,一切都不留,身心世界都不留,過去未來都不留,無可記憶,去記什麼

  不用記,去想什麼

  不須想。“無可記憶”記不住什麼東西,不用去記,用的時候自然用。這正是真空之境的實證。

  虛明自然,不勞心力。非思量處,識情難測。

  “虛明白然,不勞心力。”它是虛明白然的,虛是什麼

  象虛空一樣,明是光明。象虛空一樣的光明,自性當中,象虛空一樣的光明透徹而朗照!自己會照啊!這就是照用,

  自體上的照用,朗照法界。朗照萬法。“不勞心力,”不要勞累心力,不用他自然會用,自然會說,自然會做,裏面都有,所以說是“虛明自然,不勞心力”

  不是思量的地方,不是想象的地方,不是考慮的地方,不需要,他自然會流露出來。古人講:問渠哪得清如許,唯有活水源頭來。問君,問你,爲什麼會這樣,問君哪得清如許,能這麼清淨,這麼自然,這麼無爲自在。爲什麼呢

  唯有活水源頭來,因爲有活水從源頭裏面流出來的,活潑潑的智慧水,清淨的水,從這裏面流出來。所以說,“非思量處,識情難測”。分別的識,意識,識情測不到,無法測量他。真如法界,無他無自。要急相應,唯念不二。你要想早日相應的話,早日成就的話,只講了兩個字“不二”。你去領悟不二,悟什麼

  就是悟一切萬法都是不二的。自己和別人,善惡,是非一切都是不二,如果你哪一天悟了不二,你就開悟了,明白了,悟了不二,你就沒有分別心了。你就不打妄想,你就非常清淨。你裏面就有智慧。金剛經講不二,維摩诘經也講不二,心經裏面不還是講不二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.不是不二嗎

  都是不二的境界,你要去體悟不二。哪一天體悟到了,你就開悟了。

  不二皆同,無不包容,十方智者,皆入此宗。

  不二都是一樣的,每一個聖人,每一個修道的人,開悟了,他悟到的地方都是一樣的。這個不二的地方沒有差別,這個不二的地方就是超越了相對的能與所、主觀與客觀,對立面沒有了。

  無論是佛教徒,還是其他修道的人,其他世界的聖人,都要到這個不二的地方來,也就是說,不二是宇宙的道,人生的道,當你悟了道的時候,都能夠體悟到不二,講出來的道都是一致的,沒有區別的。皆入此宗。那麼這個宗是什麼樣呢

  

  宗非延促,一念萬年。

  這個宗,不是延,不是促。延就是延長,很長時間,促就是很短。他沒有長,沒有短,一念就萬年,萬年就是一念。也就是說,他超越時間的。一旦開悟了之後,一直到盡未來際都不離這個當下,都不離這個覺性,這個覺性沒有能照所照,他沒有父母,他也不會死亡,他永遠是這樣,永遠是清淨朗照的,永遠是空靈無住的,這個地方只有自己明白,他不生不滅,他沒有輪回。那麼佛菩薩的種種顯現,都是在本性上的一些作用,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個本性中永遠化現作用,所以說“一念萬年。”

  無在不在,十方目前。

  無在,他不在任何地方。不在東方、南方、西方,北方,不在家裏、不在外頭,不在身體裏面,不在身體外面,不在天上、不在地獄,他沒有地方。打坐的時候,當你無在的時候,你就會體會到了.當你打坐的時候,身體沒有了,不知道自己在哪裏,什麼都沒有,但是也不是空,靈知了了。那麼你就明白了,明白本性了,所以說我們的本性沒有地方,但是無所不在,他吃飯的時候,他就在吃飯的地方,說話時候,他就在說話的地方,聽聲音的時候,他就在聽聲音的地方,耳朵的地方,他在一切地方。他可以上天,可以下地;可以到極樂世界,可以到娑婆世界,無所不在,可以隨意變化顯現。你沒有成道之前,你開悟了之後,這個本性就在你的作用的地方,叫六根門頭放光。在六根門頭,時時刻刻都是它。但是你不要染汙,不要執著。不要討厭六塵的境界,不要起心動念,不要分別取舍,如如不動,就是這樣清掙覺照。心中什麼樣都沒有,清淨一片,這個時候,你就在這裏,但是這個地方沒有東西,叫無在,但是又無所不在.可以說話做事,什麼都在這裏面,都是他的作用。所以說“無在不在,十方目前。”十方就在目前。目前就是十方。十方不在遙遠的地方,就在你的目前。也就是說,你的目前就是道,當下就是道,這個本位就是道。不在其他地方。而這個地方一直到永遠都是這個地方。他沒有來去,沒有變化。你要體悟到,他沒有什麼東西,就是靈知了了,覺性清淨。然後,你會體會到,他是一切的主宰,他是一切的源頭。你說話,做事都是他,你睡覺也是他,但是只要你不覆蓋,不昏沈,他就是一直在那裏,靈知了了,明明白白。所以十方就是目前。

  極小同大,忘絕境界。

  極小的地方,如微塵就是最大的宇宙。因爲什麼

  極小也是本性,最大也是本性,本性沒有大小,所以說,小即是大,大即是小。都是本性的顯現。“忘絕境界”,然後,忘大小忘天下,心中什麼都不用去記,都忘記了,都沒有,什麼都沒有,絕,超越了一切境界,心中什麼境界都沒有、分別也沒有,過去未來也沒有,你心中真正是一絲不挂。真正的了無痕迹,真正的沒有住著,沒有東西。所以說“忘絕境界。”

  極大同小,不見邊表。

  極大的宇宙,就同于極小的微塵裏面。佛經裏面講:微塵裏面轉大*輪,芥子裏面納須彌山。一個佛的毛孔裏面有無量的世界。 我們就在這樣當中,這個本性是不可思議的。他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。這個大和小,近和遠,它都是一個掩體,極大極小就是同體不二。“不見邊表。”不見邊和表。邊;邊緣的地方,表是表層,都見不到,就是小,

  小到極點,連邊表都沒有

  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

  身體存在是有,一切存在是有,其體本空,也就是無,就沒有麼。你的家,你的存在于一切存在裏面,你什麼都沒有,你不覺得有這個東西在,你不覺得有存在。你不去執著這個存在,你的心裏面什麼都沒有。有就是無,無就是有,你雖然什麼都沒有,但是都能顯現作用,喝茶的時候就喝茶,趙州講,吃茶去,吃粥去,你不是有麼

  無就是有。說話、做事.一切都是有的。所以說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,不落兩邊。

  若不如是,必不須守。

  如果…
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