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不是這樣的話,你沒有體悟到這一層境界的話,你沒有體悟到道是平常無爲的話,你沒有超越有無對立的話,那麼你不要守它,你不是開悟見性。你“必不須守”,不應該守在這個地方。守在這個地方,就是死水一潭,就會住在這個上面了。如果你真的是到了這裏面,你要綿密保護,你要守護你的真心,你要安住你的本位。時時刻刻這樣用功,叫悟後真修。這個時候,念咒也得,不念咒也得,打坐也得,不打坐也得。生也好,死也好,來也好,去也好,都是本性的作用。只要守住本性,守住無爲,無事,守住不執著,守住不著相,那麼安然得道,自然能夠得道。越來越殊勝。

  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

  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一,你怎麼去分別一和一切呢

  你的心裏面沒有一,也沒有一切。你的心裏面的一,就是廣大的圓滿,圓具一切法:你心中的一切,就是你的顯現的無量的世界,無量的差別,無量的作用。所以說這無量的差別,無量的作用,就是你的一性的顯現。這是一真法界的體現,就是本來面目的顯現。所以說一就是一切,一切也就是一。

  但能如是,何慮不畢。

  只要你能夠這樣,你能夠體悟到這樣的不二,能夠這樣時時刻刻地心無所住,安住不動。所以祖師講:你如是我也如是。弟子開悟了,他說你這樣,我也是這樣啊。這個叫傳燈,印證你的心地。師父修到了這個地位了,你體悟到了,然後通過方便引導弟子也開悟了,證到了這個地位,他就對弟子講,如是如是,你這樣,我也這樣。就是這樣如是如是地印證。如果你已經這樣子體悟到了,“何慮不畢”

  何必要考慮你成不成就呢

  畢,畢業,成就圓滿,你肯定會圓滿,會成就,會達到究竟的無上大道。

  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

  最後他又歸回來了,他說你的信心就是不二。你能夠體悟到不二,這個信心才是真實的信心。你的信心中.從理解的不二開始去用功,從用功裏面,悟到了不二,建立了真實的信心。在悟到了不二來行這個信心,去作用。在事事物物上去體悟作用,所以說信心就是不二,不二而證實了你的信心,

  盲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

  言語道斷,這裏面說不到。語言無法說,叁世諸佛在這裏無法向你開口,古人也講,向上一著,千聖不傳,傳不下來,你證到了,他才給你講,如是如是,你這樣,我也這樣。你沒有證到,他無法給你講。因爲這個地方說不出來。所以說“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”。不是過去,不是現在,不是未來,沒有過去,現在和未來,只有這個當下。這個當下,永遠存在,不生不滅,但是他又沒有在,因爲沒有東西,沒有相。沒有一個固定的模樣。他是沒有面目的面目,他是沒有境界的境界,他是沒有智慧的智慧,他是沒有作用的作用。他就是這樣,沒有很多很多的內容,但是他又包括一切一切,所有的都在裏面。他是很神妙,但是不覺得神妙。在別人看來很神妙,他自己沒有一點神妙。他非常的平常。象趙州講,有人問:“什麼叫趙州橋”

  趙州說:“馬也過,驢也過”。很平常,就是讓他過。讓他自然

  剛才我們講的是《信心銘》,大家回去體會。不要落在這個文字和道理上,在實際當中去體悟。下面我再舉幾個例子說明心地法門的見與行,讓你們去參究、去體悟。

  世尊,釋迦牟尼佛有一天,文殊師利菩薩在門外站著,不進來,佛講;“文殊,文殊,何不入門來

  ”你怎麼不到裏面來呀

  不入門啊

  文殊菩薩說:“我不見一法在門外,何以叫我入門

  ”他說我不見一法在門外呀,爲什麼說我不見一法在門外

  何以叫我入門

  爲什麼要叫我入門呢

  請大家去體會這個話的意思。在此體悟中,你去體會,如果有一個門內,有一個門外,是不是二

  你自己去體會,你自己的家有個門內,有個門外,是不是二

  有一個自己的人和別人是不是二

  這樣去體會。

  再講第二例。世尊,就是釋迦牟尼佛,因迦達婆王獻樂,就是他供養世尊的一種音樂,其時,山河大地皆作琴聲。山河大地整個都是音樂的聲音,這個時候,迦葉尊者起舞,他就跳舞了,迦達婆王問曰:“迦葉豈不是阿羅漢,諸漏已盡

  ”他說迦葉尊者他難道不是阿羅漢嗎

  他諸漏已盡,不應該有跳舞的習氣呀!那麼“何更有余習呀”,爲什麼會有這個習氣

  佛講他沒有余習,你不要謗法,他不是習氣,他也會跳舞。那麼迦達婆王他又撫

  琴叁遍,又彈琴了,這個山河大地也在跳舞,也在發出音樂的聲音。那麼迦葉尊者亦叁度作舞,又跳了叁次。那麼王曰“迦葉作舞,豈不是習

  ”就是說迦葉尊者他跳舞,難道不是習氣嗎

  我彈了叁次,他跳了叁次。佛說:“實不曾作舞。”他沒有跳舞。爲什麼說摩诃迦葉尊者他沒有跳舞

  那麼王曰:“世尊何得妄語

  ”佛啊,你爲什麼講妄語,明明看見他跳舞了,你說他沒有。佛說不妄語,你彈琴的時候,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,他們都在發出琴聲,難道不是嗎

  王曰:“是”。佛說:“迦葉亦如是。”迦葉尊者也是這樣,山河大地都是琴聲,那麼,山河大地是無情的東西,他都發出聲音,那麼迦葉是有心嗎

  他有情嗎

  他在跳舞嗎

  他沒有跳舞。所以實不曾作舞,王乃信受,他相信了。那麼這段話裏面,你會有什麼體會呢

  別人問你,你做事嗎

  你在燒飯嗎

  你說我做事了沒有

  我在燒飯沒有

  你有這樣的想法沒有

  你去體會,你在打坐嗎

  你在修行嗎

  如果你有我在打坐,我在用功,我在做飯,我在洗衣服,我有這個在,那麼這是什麼情況

  是什麼樣的知見

  你在這裏面去體會。

  世尊因外道問。有一天世尊因爲外道來問法。外道怎麼問呢

  他說;“不問有言,不問無言。”他說不問有,也不問無。世尊良好久。就是說坐著不動,一句話都不說,停在那裏。外道歎曰,外道就贊歎了,“世尊大慈大悲,開我迷雲,令我得入。”他說世尊大慈大悲,開我迷雲,把我的迷惑的雲散開了,驅逐開了,使我得入,我悟入了。我明白了。不問有言,不問無言,你叫佛怎麼講,佛要是一開口就會落在有無上。叫佛怎麼講

  當你體悟到,不問有言,不問無言的時候,當你體悟到你說話不是有說不是無說的時候,那個時候,你怎麼去體會

  那麼那個外道這樣贊歎以後作禮而去,他頂禮以後就走了,他開悟了。

  阿難尊者就對佛講:“外道得何道理

  稱贊而去。”世尊說:如世良馬,見鞭影而行。根利的人見機便悟,所以稱贊而去。

  世尊因有異學問,有個異學,就是外道學者他問;“諸法是常耶”

  諸法是常嗎

  世尊說:不對。又問:“諸法是無常嗎

  ”世尊說也不對。異學曰,“世尊具一切智,何不對我

  ”就是說爲什麼不回答我,爲什麼不給我一個肯定的指示。那麼佛怎麼講呢

  汝之所問,皆爲戲論。你的問題都是戲論,沒有真實的意義。世界的任何語言,任何道理,講來講去的,都是戲論,沒有真實的意義,不要去執著他。不要肯定他,不要落在語言的圈套裏。不要落在上面去。

  世尊有一次在一棵尼拘利樹下打坐。有兩個商人來阿問世尊,還見車過否

  ”。世尊

  啊,你有沒有看見有一輛車過去。佛曰:“不見”。我沒有見到。別人到你家裏來,別人經過你這裏,你見到嗎

  如果你見到了沒有見到,什麼樣人都沒有見到,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,那麼你的見就真了。如果你今天見這個,明天見那個,心裏都是東西,那麼你的心就亂了,就不真了,真性就被蓋住了,複蓋了。“還聞否

  ”那個商人又問:你還聽到嗎

  聽到車的聲音嗎

  “不聞。”我也沒聽到,聞而不聞。沒有聽到。“入禅定否

  ”你是不是入定了

  所以聽不到,見不到。佛說“我不禅定。”我沒有禅定,我沒有定在哪裏,“入睡眠否

  ”是不是你睡著了,什麼都不知道。佛說;“我不睡眠,我沒有睡著”。這個商入就贊歎了:“善哉,世尊乃覺而不見。”覺,有本性當中覺照分明,但是沒有分別。沒有執著,他不固定在什麼地方,不在定裏面,不在睡眠裏面,也沒有跟境界跑。你這樣去體會,慢慢你就會體會到了。

  我們講這些祖師的文字,或者佛的故事,這是一種方便的引導,敲門的磚。你拿著磚頭就去敲自己的門,自己去回光返照,自己去體悟這個大道。這個大道,老師不可能給你,全靠自己的用功,不可能依靠在任何的地方。不要依靠老師那裏,不是完全靠老師幫助你,指點你,加持你。而應在老師的指點下,要真正做到一絲不挂,什麼都放下,什麼都不落。同時,又要用一種智慧去觀照,去悟,去體會。這兩者要統一起來,用功的心要專注而不執著,用功的當時,又有智慧去顯現。要明白,不是不明白.時時刻刻在明白。不在內,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,當你不在任何地方的時候,你回光返照,在不留下任何東西的時候,你去看自己的面目是什麼

  不留下任何東西的時候去看。你如果去看那些東西就太多了。看裏面新的東西,看身體的變化,個外面的世界……那麼,這個裏面有無量差別,太多太多了,你是看不清楚,越看越糊塗.你要歇下一切來看,歇下了內外、對待,歇下了種種妄念,什麼都不去管,這個時候你回頭看看。如果做不到,你就在打坐裏觀照,你就一心念咒或時時覺察。或者說念咒的時候,念咒的心不在內,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。全部的咒就是心,全部的心就是咒,心咒無去分。沒有心也沒有咒,只管念,在你無分別的心裏面,停止的心裏面無念而念。這樣的話,念到一定的時候,自然能夠契入真實的地方。在平時的時候,念起即覺,覺之即無。正無的時候連無也沒有。或者再修一些徹卻的方便。呸!一天當中可以修四十次。念一聲呸!或者斷!什麼也沒有。空靈一片,經常這樣去鍛煉。見到境界,或者說你要做事情的時候,不要起內外的分別.不要覺得你在做事,不要覺得有好有壞。不要有自私,不要有自己的執著。不要怕染汙,不要怕障礙。一切的障礙就是究竟解脫。只要你不被障礙,你的自

  性清朗、光明、自在。心無所求,不向外面看。不住在裏面,時時刻刻就這樣覺照。開始的時候,用功不要太急,要自然,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上座用功。到後來入定了以後,就在定裏面,不受時間的影響。後來開悟了以後,坐和不坐是一個樣。睡覺不睡覺是一個樣,只是你要守住你的真心,空靈無住,時時刻刻就這樣安住不動,自然而然地就能夠成就大道。自然而然地能夠透過境界,自然地能夠消融習氣,自然能夠開發自性的功德,自然地和佛祖把手共行,佛祖的語言就會印證你,自然會有體悟到真實的地方。所以做功夫是一步步來的。最最重要的,用功要知道方向。明白這個道理,要對道,對我們的本性,生起強烈的信心.修行的目的都是爲了開發它。一切衆生也都有佛性,但是他被無明迷惑了,我們要慈悲他。我們悟了以後有智慧來點撥衆生,使他開悟,引導他們走出輪回。一切一切都在本性上安立,在本性上顯現。離開這個,沒有佛法。千經萬論,佛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說到一個字,就是因爲每一句法都是爲了本性,爲了開發我們的本性。當明白了以後,法就不在外,法不從外面來,自性裏面本具一切法,本有一切法,不從佛那邊來,而佛的話,佛講的境界都是給你方便印證的,指點你。當你真正明白了以後,講來講去都知道,都是這回事,都在這裏面,但是又有幹差萬別,無窮無盡。象源頭的水都是一樣的,但是流出來後可能成爲小溪的水,可能成爲河水、湖水,可能成爲大海的水,可能結成冰,可能放在家裏面,我們喝茶用,可能做成藥、藥水、酒水,什麼水都有,都是水,都是從這裏來的,你只要找到水,知道水的本質,那麼你就好了,你就把握住了。知道一切的水都是這個水,你就用這個水,這個水,形容爲道,源頭,一切的水都是你鏡子裏的顯現,山谷的回音。你要在這裏面去體會,離開大道就不遠。所以古人講道在目前,不要向外找,不要在境界上去執著。所有的境界都是虛幻的,金剛經講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。或者說如來者,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,或者說是一合相。宇宙是一個總相,你時時刻刻念經,打坐,都要這樣去體會。體會到了,自己明白了,不知道對不對,可以找師父去印證。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,師父,問一下,我這樣對不對

  不對的話,破掉,不要!繼續再來,再用功!這樣經常的破,經常的上來,慢慢地功夫就純熟了,智慧就圓滿了。要通過這個過程,不能老是執著自己的功夫,執著自己的感覺。如果多少年都不問法,不請教,那麼就會産生一種偏差的執著,會落在這個上面,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。覺得自己有功夫了,有智慧了。其實,沒有對照過的智慧不一定是真實的,到後來出的偏差就很遠,非常的複雜,很難消除,不

  再聽別人的話,覺得別人講的話和他自己一有不對,就覺得你是錯的,我就是對的,會産生這樣的執著。這就很危險,所以,要經常的印證,對照過,把自己的體悟講出來。求師父印證,指點。這樣修行就快。修得好的人,他變化很快,人整個都在變,著相修行的人,幾十年了變不了什麼,還是老樣子,那就沒有修好。修得好的人,身心世界都在變化。他的智慧在變化,境界在變化,他一直在變。但是開悟了以後,變和不變對他來講沒有分別。

  2003年6月16日于香風谷

  
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