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不是这样的话,你没有体悟到这一层境界的话,你没有体悟到道是平常无为的话,你没有超越有无对立的话,那么你不要守它,你不是开悟见性。你“必不须守”,不应该守在这个地方。守在这个地方,就是死水一潭,就会住在这个上面了。如果你真的是到了这里面,你要绵密保护,你要守护你的真心,你要安住你的本位。时时刻刻这样用功,叫悟后真修。这个时候,念咒也得,不念咒也得,打坐也得,不打坐也得。生也好,死也好,来也好,去也好,都是本性的作用。只要守住本性,守住无为,无事,守住不执着,守住不着相,那么安然得道,自然能够得道。越来越殊胜。
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
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一,你怎么去分别一和一切呢
你的心里面没有一,也没有一切。你的心里面的一,就是广大的圆满,圆具一切法:你心中的一切,就是你的显现的无量的世界,无量的差别,无量的作用。所以说这无量的差别,无量的作用,就是你的一性的显现。这是一真法界的体现,就是本来面目的显现。所以说一就是一切,一切也就是一。
但能如是,何虑不毕。
只要你能够这样,你能够体悟到这样的不二,能够这样时时刻刻地心无所住,安住不动。所以祖师讲:你如是我也如是。弟子开悟了,他说你这样,我也是这样啊。这个叫传灯,印证你的心地。师父修到了这个地位了,你体悟到了,然后通过方便引导弟子也开悟了,证到了这个地位,他就对弟子讲,如是如是,你这样,我也这样。就是这样如是如是地印证。如果你已经这样子体悟到了,“何虑不毕”
何必要考虑你成不成就呢
毕,毕业,成就圆满,你肯定会圆满,会成就,会达到究竟的无上大道。
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
最后他又归回来了,他说你的信心就是不二。你能够体悟到不二,这个信心才是真实的信心。你的信心中.从理解的不二开始去用功,从用功里面,悟到了不二,建立了真实的信心。在悟到了不二来行这个信心,去作用。在事事物物上去体悟作用,所以说信心就是不二,不二而证实了你的信心,
盲语道断,非去来今。
言语道断,这里面说不到。语言无法说,三世诸佛在这里无法向你开口,古人也讲,向上一着,千圣不传,传不下来,你证到了,他才给你讲,如是如是,你这样,我也这样。你没有证到,他无法给你讲。因为这个地方说不出来。所以说“言语道断,非去来今”。不是过去,不是现在,不是未来,没有过去,现在和未来,只有这个当下。这个当下,永远存在,不生不灭,但是他又没有在,因为没有东西,没有相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。他是没有面目的面目,他是没有境界的境界,他是没有智慧的智慧,他是没有作用的作用。他就是这样,没有很多很多的内容,但是他又包括一切一切,所有的都在里面。他是很神妙,但是不觉得神妙。在别人看来很神妙,他自己没有一点神妙。他非常的平常。象赵州讲,有人问:“什么叫赵州桥”
赵州说:“马也过,驴也过”。很平常,就是让他过。让他自然
刚才我们讲的是《信心铭》,大家回去体会。不要落在这个文字和道理上,在实际当中去体悟。下面我再举几个例子说明心地法门的见与行,让你们去参究、去体悟。
世尊,释迦牟尼佛有一天,文殊师利菩萨在门外站着,不进来,佛讲;“文殊,文殊,何不入门来
”你怎么不到里面来呀
不入门啊
文殊菩萨说:“我不见一法在门外,何以叫我入门
”他说我不见一法在门外呀,为什么说我不见一法在门外
何以叫我入门
为什么要叫我入门呢
请大家去体会这个话的意思。在此体悟中,你去体会,如果有一个门内,有一个门外,是不是二
你自己去体会,你自己的家有个门内,有个门外,是不是二
有一个自己的人和别人是不是二
这样去体会。
再讲第二例。世尊,就是释迦牟尼佛,因迦达婆王献乐,就是他供养世尊的一种音乐,其时,山河大地皆作琴声。山河大地整个都是音乐的声音,这个时候,迦叶尊者起舞,他就跳舞了,迦达婆王问曰:“迦叶岂不是阿罗汉,诸漏已尽
”他说迦叶尊者他难道不是阿罗汉吗
他诸漏已尽,不应该有跳舞的习气呀!那么“何更有余习呀”,为什么会有这个习气
佛讲他没有余习,你不要谤法,他不是习气,他也会跳舞。那么迦达婆王他又抚
琴三遍,又弹琴了,这个山河大地也在跳舞,也在发出音乐的声音。那么迦叶尊者亦三度作舞,又跳了三次。那么王曰“迦叶作舞,岂不是习
”就是说迦叶尊者他跳舞,难道不是习气吗
我弹了三次,他跳了三次。佛说:“实不曾作舞。”他没有跳舞。为什么说摩诃迦叶尊者他没有跳舞
那么王曰:“世尊何得妄语
”佛啊,你为什么讲妄语,明明看见他跳舞了,你说他没有。佛说不妄语,你弹琴的时候,山河大地木石尽作琴声,他们都在发出琴声,难道不是吗
王曰:“是”。佛说:“迦叶亦如是。”迦叶尊者也是这样,山河大地都是琴声,那么,山河大地是无情的东西,他都发出声音,那么迦叶是有心吗
他有情吗
他在跳舞吗
他没有跳舞。所以实不曾作舞,王乃信受,他相信了。那么这段话里面,你会有什么体会呢
别人问你,你做事吗
你在烧饭吗
你说我做事了没有
我在烧饭没有
你有这样的想法没有
你去体会,你在打坐吗
你在修行吗
如果你有我在打坐,我在用功,我在做饭,我在洗衣服,我有这个在,那么这是什么情况
是什么样的知见
你在这里面去体会。
世尊因外道问。有一天世尊因为外道来问法。外道怎么问呢
他说;“不问有言,不问无言。”他说不问有,也不问无。世尊良好久。就是说坐着不动,一句话都不说,停在那里。外道叹曰,外道就赞叹了,“世尊大慈大悲,开我迷云,令我得入。”他说世尊大慈大悲,开我迷云,把我的迷惑的云散开了,驱逐开了,使我得入,我悟入了。我明白了。不问有言,不问无言,你叫佛怎么讲,佛要是一开口就会落在有无上。叫佛怎么讲
当你体悟到,不问有言,不问无言的时候,当你体悟到你说话不是有说不是无说的时候,那个时候,你怎么去体会
那么那个外道这样赞叹以后作礼而去,他顶礼以后就走了,他开悟了。
阿难尊者就对佛讲:“外道得何道理
称赞而去。”世尊说:如世良马,见鞭影而行。根利的人见机便悟,所以称赞而去。
世尊因有异学问,有个异学,就是外道学者他问;“诸法是常耶”
诸法是常吗
世尊说:不对。又问:“诸法是无常吗
”世尊说也不对。异学曰,“世尊具一切智,何不对我
”就是说为什么不回答我,为什么不给我一个肯定的指示。那么佛怎么讲呢
汝之所问,皆为戏论。你的问题都是戏论,没有真实的意义。世界的任何语言,任何道理,讲来讲去的,都是戏论,没有真实的意义,不要去执着他。不要肯定他,不要落在语言的圈套里。不要落在上面去。
世尊有一次在一棵尼拘利树下打坐。有两个商人来阿问世尊,还见车过否
”。世尊
啊,你有没有看见有一辆车过去。佛曰:“不见”。我没有见到。别人到你家里来,别人经过你这里,你见到吗
如果你见到了没有见到,什么样人都没有见到,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,那么你的见就真了。如果你今天见这个,明天见那个,心里都是东西,那么你的心就乱了,就不真了,真性就被盖住了,复盖了。“还闻否
”那个商人又问:你还听到吗
听到车的声音吗
“不闻。”我也没听到,闻而不闻。没有听到。“入禅定否
”你是不是入定了
所以听不到,见不到。佛说“我不禅定。”我没有禅定,我没有定在哪里,“入睡眠否
”是不是你睡着了,什么都不知道。佛说;“我不睡眠,我没有睡着”。这个商入就赞叹了:“善哉,世尊乃觉而不见。”觉,有本性当中觉照分明,但是没有分别。没有执着,他不固定在什么地方,不在定里面,不在睡眠里面,也没有跟境界跑。你这样去体会,慢慢你就会体会到了。
我们讲这些祖师的文字,或者佛的故事,这是一种方便的引导,敲门的砖。你拿着砖头就去敲自己的门,自己去回光返照,自己去体悟这个大道。这个大道,老师不可能给你,全靠自己的用功,不可能依靠在任何的地方。不要依靠老师那里,不是完全靠老师帮助你,指点你,加持你。而应在老师的指点下,要真正做到一丝不挂,什么都放下,什么都不落。同时,又要用一种智慧去观照,去悟,去体会。这两者要统一起来,用功的心要专注而不执着,用功的当时,又有智慧去显现。要明白,不是不明白.时时刻刻在明白。不在内,不在外,也不在中间,当你不在任何地方的时候,你回光返照,在不留下任何东西的时候,你去看自己的面目是什么
不留下任何东西的时候去看。你如果去看那些东西就太多了。看里面新的东西,看身体的变化,个外面的世界……那么,这个里面有无量差别,太多太多了,你是看不清楚,越看越糊涂.你要歇下一切来看,歇下了内外、对待,歇下了种种妄念,什么都不去管,这个时候你回头看看。如果做不到,你就在打坐里观照,你就一心念咒或时时觉察。或者说念咒的时候,念咒的心不在内,不在外,也不在中间。全部的咒就是心,全部的心就是咒,心咒无去分。没有心也没有咒,只管念,在你无分别的心里面,停止的心里面无念而念。这样的话,念到一定的时候,自然能够契入真实的地方。在平时的时候,念起即觉,觉之即无。正无的时候连无也没有。或者再修一些彻却的方便。呸!一天当中可以修四十次。念一声呸!或者断!什么也没有。空灵一片,经常这样去锻炼。见到境界,或者说你要做事情的时候,不要起内外的分别.不要觉得你在做事,不要觉得有好有坏。不要有自私,不要有自己的执着。不要怕染污,不要怕障碍。一切的障碍就是究竟解脱。只要你不被障碍,你的自
性清朗、光明、自在。心无所求,不向外面看。不住在里面,时时刻刻就这样觉照。开始的时候,用功不要太急,要自然,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上座用功。到后来入定了以后,就在定里面,不受时间的影响。后来开悟了以后,坐和不坐是一个样。睡觉不睡觉是一个样,只是你要守住你的真心,空灵无住,时时刻刻就这样安住不动,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成就大道。自然而然地能够透过境界,自然地能够消融习气,自然能够开发自性的功德,自然地和佛祖把手共行,佛祖的语言就会印证你,自然会有体悟到真实的地方。所以做功夫是一步步来的。最最重要的,用功要知道方向。明白这个道理,要对道,对我们的本性,生起强烈的信心.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发它。一切众生也都有佛性,但是他被无明迷惑了,我们要慈悲他。我们悟了以后有智慧来点拨众生,使他开悟,引导他们走出轮回。一切一切都在本性上安立,在本性上显现。离开这个,没有佛法。千经万论,佛说了四十九年没有说到一个字,就是因为每一句法都是为了本性,为了开发我们的本性。当明白了以后,法就不在外,法不从外面来,自性里面本具一切法,本有一切法,不从佛那边来,而佛的话,佛讲的境界都是给你方便印证的,指点你。当你真正明白了以后,讲来讲去都知道,都是这回事,都在这里面,但是又有干差万别,无穷无尽。象源头的水都是一样的,但是流出来后可能成为小溪的水,可能成为河水、湖水,可能成为大海的水,可能结成冰,可能放在家里面,我们喝茶用,可能做成药、药水、酒水,什么水都有,都是水,都是从这里来的,你只要找到水,知道水的本质,那么你就好了,你就把握住了。知道一切的水都是这个水,你就用这个水,这个水,形容为道,源头,一切的水都是你镜子里的显现,山谷的回音。你要在这里面去体会,离开大道就不远。所以古人讲道在目前,不要向外找,不要在境界上去执着。所有的境界都是虚幻的,金刚经讲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。或者说如来者,无所从来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,或者说是一合相。宇宙是一个总相,你时时刻刻念经,打坐,都要这样去体会。体会到了,自己明白了,不知道对不对,可以找师父去印证。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,师父,问一下,我这样对不对
不对的话,破掉,不要!继续再来,再用功!这样经常的破,经常的上来,慢慢地功夫就纯熟了,智慧就圆满了。要通过这个过程,不能老是执着自己的功夫,执着自己的感觉。如果多少年都不问法,不请教,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偏差的执着,会落在这个上面,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。觉得自己有功夫了,有智慧了。其实,没有对照过的智慧不一定是真实的,到后来出的偏差就很远,非常的复杂,很难消除,不
再听别人的话,觉得别人讲的话和他自己一有不对,就觉得你是错的,我就是对的,会产生这样的执着。这就很危险,所以,要经常的印证,对照过,把自己的体悟讲出来。求师父印证,指点。这样修行就快。修得好的人,他变化很快,人整个都在变,着相修行的人,几十年了变不了什么,还是老样子,那就没有修好。修得好的人,身心世界都在变化。他的智慧在变化,境界在变化,他一直在变。但是开悟了以后,变和不变对他来讲没有分别。
2003年6月16日于香风谷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铭》浅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