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信心銘》淺講
淨明山人講
智理居士整理
今天,我給大家講的內容是《信心銘》,是禅宗的第叁代祖師僧璨大師所著作的。那麼爲什麼要講這個內容呢
因爲這一篇《信心銘》是指導我們修行用功,怎麼樣才能開悟
怎麼樣才能成道的整個口訣的內容都在這裏面,所以我們要去體會《信心銘》的內容。
那麼爲什麼名爲“信心銘”呢
就是說修道的人信很重要。要相信叁寶,要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,相信正法能夠幫助我們開悟,幫助我們成就,還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見性成佛,或者說一定能夠往生淨土,得到花開見佛的成就。那麼這個信心從何而來呢
就是通過聽聞佛法.通過觀察,通過用功,通過自己的悟性來體會的。信心是要不斷地深入,不斷地提高的。信心很重要,能使自己在用功當中覺得很親切,很相應,覺得自己的體悟很真實,不是虛假的.或者說不是別人那邊聽來的,是有自己的體悟,是自己裏邊證出來的。由于正確而真實的信心是證出來的,沒有證出來的信心是不足夠的。那麼這篇《信心銘》,就是告訴我們怎麼去證這個信心,怎麼去證我們的佛性,怎麼去而我們的大道。這樣的一個由信至悟一直到證的方法。
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。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
我們都要要尋求道.但是道是什麼呢
誰都見不到,見到的不是道。道沒有名稱,道沒有相貌,道沒有方所,“道”在哪裏
“道”不是一個東西,說是一個東西就不是道,道是說不出來的東西。那麼道呢,真實存在,我們就在道裏邊。我們說話,走路,我們修行用功,都要在道裏面。所以說到道,我們只能勉強地形容,“十方圓明”,十方世界都要是道,處處是道,什麼地方不是道呢
有的祖師講,道在大小便的地方,道在一切地方。道沒有選擇的,一切都是道的顯現。那麼這樣的道,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最圓滿的佛道,一切聖人走過的道,成就的道,我們去修證這個道有沒有難處呢
如果你去分別、選擇,到外面去找,那麼的確是找不到,很難。如果你能夠明白,你的自性,你自己,你的當下就是道!那麼講這個道的時候,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,你要悟到,自己體會到。當你體悟到的時候,這個道就不難了,不困難,因爲道就在你的目前,你的當下,就在你的六根當中放光,因爲你就是道,你不是身體,身體不是你的;那麼你的感覺呢,也不是你的。那麼在身體、感覺、思想的背後,那個“東西”呢,它永遠存在。因爲人往往被外界所影響,找不到它,迷惑了,覆蓋了,就象牧牛圖所講的,牛走丟了。找不到
了。那麼修道呢,要找到牛,牛是你自己家的。很多人騎著牛找牛,他找不到,原來每個衆生本來就是,本來就是佛,所以說當你悟到這個道的時候,這個道就不難。你沒有悟的時候,很難,要學很多東西,要拜很多師父,要修很多的法。修到後來,也許你修得正確,修得相應,你就悟道了。如果你修得不對,執著感覺,執著境界,那麼你的道就悟不到,你就成不了道,所以說當悟道的時候,道是不難,因爲道是當下,沒有悟道的時候,道非常的難,幹山萬水,十萬億佛土隔得非常遙遠。那麼爲什麼說“至道無難”,而大家卻不能成道呢
因爲大家有揀擇心,“唯嫌揀擇”。一天到晚都在取舍分別,都在向外追求。都在産生種種的感覺,種種的心態,這樣妄想那樣分別,這個東西好吃好吃,天氣好不好,人舒服不舒服,一天到晚在這個上面,別人對你好不好,別人講的話,對你有利沒有利,年齡大了,年齡輕了。等等一切都在分別揀擇當中,一天到晚,一刹那一刹那之間,心呢,一直被你的妄想和境界所漂流,心在動蕩當中。所以說你如果沒有揀擇動蕩,沒有取舍,沒有分別,那麼你的心是什麼呢
心找不到。過去心沒有了,現在心沒有了,未來心沒有了,你的心找不到。你的身體也找不到,境界也找不到。古人雲:“無境界是真境界”。沒有身心,沒有世界,我們叫“根塵脫落”。叫“虛空粉碎,大地平沈”。一切都要了不可得。在這了不可得當中靈知了了,圓明湛寂,那麼這個不是道之體嗎
道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出現的,所以說“唯嫌揀擇”,你不要去揀擇。今天是什麼境界,昨天又是什麼狀態,今天打坐舒服不舒服,坐了多長時間。我悟了沒有
我見了佛見了光沒有
如果這樣去分別去揀擇,就永遠悟不了道。所以說但“莫憎愛,洞然明白”。不要憎,不要愛。什麼叫憎愛,世俗人有男女,有怨家,有親人,他有欲,有愛,有憎愛的關系,人就會煩惱,就會造業。那麼我們修道的人,如果心理上存在著順和違。就是說舒服不舒服,你的感覺上,産生了這種分別,喜歡和不喜歡。我喜歡這樣的境界,我喜歡這個時候的感覺,打坐很舒服,如果說你執著打坐舒服,那麼你就是愛,如果今天坐不好,妄想特別多,我對妄想很討厭,不喜歡它,那麼就是憎,對妄想、境界、人事、違逆的感覺不喜歡,都是憎。做心地功夫的人,他都在念念中作用,返照心源,轉變妄執,開朗心智,叫心地法門,在心上用。首先要做到境界與你不相幹,所有的境界與你不相幹,然後做到與你不相幹,身體是你的用,是工具。外境與身化空後,再進一步就是在心上用。由心的照察,再進一步你悟到了,心上的念頭,種種的妄想,和你不相幹,不要管他,不要理他,不要覺得這個念頭好,這個念頭不好,有的人做了夢
夢到了好的夢,好的念頭,他開心,夢到了不好的夢,他覺得不舒服,今天怎麼做這樣的
夢,那麼這都是妄念,在妄念當中,你不要生起憎愛,不要去取舍,要平等對待。他們都是空花幻影,他沒有實體,沒有真實性的,你不要去管他,不要理他,不要憎愛。“洞然明白”,如果你能夠做到第一境界上沒有憎愛,第二對撼覺上沒有憎愛,第叁對心念上沒有憎愛,然後你就洞然明白了。什麼叫洞然明白
這個門打開了,你在房子裏走出來了,原來的地方太小,小我、自私、執著、現在這些都沒有了,你到了虛空裏邊,你的世界很大,在無念,空靈、無住的自性光明裏顯現。空靈、無住、你自己就悟到了。啊——洞然明白,洞然——你當時的心打開很廣大,明白——明白自性,明白空的體,明白自性的圓明的用。空、明、覺。空是我們法身的體,他什麼也沒有,明呢,可以明顯一切,我們能夠看到東西,聽到聲音,很明顯,這個明,我們說不但是見到光明——明的世界,也能夠見到暗的世界,暗也是明,我們爲什麼能夠知道暗呢
知道暗,也是自性的光明。自性的光明不屬明暗,自性的光明能夠分明,能夠了知,能夠顯現,這叫自性光明。大家注意,不是說你見到了光,叫見性,這個和光、暗沒有關系,是自性的一種分明。那麼還有覺,就是靈知的覺性,能夠覺了,能夠覺醒,能夠覺照,能夠産生覺的力量,轉化境界的覺力。能夠以這個覺而能夠顯現功德,能夠成道,這是覺。所以說,這個都是我們自性的明白,這個明白和別人沒有關系,是自己明白。古人所謂的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”,所以說自己知道。自己知道以後要印證,就是把自己的一種明白,通過一種方法,告訴師父,告訴有成就的人,我是這樣明白的,這樣的明白對不對
如果師父不在旁邊,就和佛祖留下的經論印證,和佛祖開示對照一下,我這樣對不對
是不是這樣子的真實的境界,所以說明白很重要的,而且明白不止一次,要經常的明白,通過打坐覺照,在境界上練心,看佛祖的開示,都是一次次地明白,噢——原來是這樣!非常相應。
毫厘有差,天地懸隔,欲得現前,莫存順逆。
“毫厘有差”,差一點點,一毫一厘就天地懸隔了。用功的人,有的人會住在快樂裏面,就是法喜充滿,很快樂,很舒服,坐下不想起來,有的人住在無念裏面,我一個念頭也沒有,很清掙,我就住在清淨裏面,這個地方都是無明妄想,都是住。你一住的話,恐怕就是很多年,不能悟道,不能證道,你要無所住,不住在歡喜,法喜當中,不住在光明當中,這個打坐的時候,一片光明,不住在這裏面,也不要住在無念當中,也不要住在神通境界當中,一切境界都不能住,一住,就是毫匣有差。不住在別人的語言上面,不住在自己的思想或者理論上面,一種道理上,一種理上去對照,理也不可得。道理不
可得,境界不可得,感覺不可得,一切要超越,一切都不住,這樣的話,才能和我們的真實本性相應。所以說“毫厘有差,天地懸隔。”有很多人修行到了一定的時候,他産生了一個執著,結果他就走錯路了,走錯路了之後,就形成了一些理論,或者一些宗派,結果呢帶下來的人呢,也只能到了這裏,但不是真正的開悟,也不是真正的成就,不能成道,就是因爲他住在這個地方。我們的法身,我們的本性是一無所住,任何境界都不停留,無來無去,不生不滅,不能有任何作意和觀念。所以說“欲得現前,莫存順逆。”什麼現前
你現在看到茶杯是什麼現前
欲得現前,你要時時刻刻體會到“現前”。不是茶杯現前,是你的自性現前。道在現前,茶杯就是道,一切萬法就是道。你見到的東西不是東西,你見到的世界也不是世界,但是他能夠顯現世界。古人雲:“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,”後來昵,“山又是山,水又是水”。金剛經講: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諸相:茶杯、水瓶這些叫諸相。若見諸相非相,你見到相,不作相見,不作內外見,不作一切見而見,一切見不生,一切見不滅,能夠了知,能夠知道他是杯子,但是不作杯子見,不作杯子想,不落在他的上面,即使杯子被人拿走了,也不會有一點感覺,不會去分別.自己的肉體走了扔掉,沒有什麼依戀的感覺,因爲不作相見,佛來了,不開心,佛走了,不煩惱,魔來了,不恐懼,魔走了,不會說勝利,慶幸自己勝利了。魔和佛是一如的。一如平等一體的,生和死也是一如的,衆生和你是一個整體,就是叫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沒有分別,沒有區別,所以說…
《禅悟的直指 《信心銘》淺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