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佛。一般禅宗密宗行者,他还不能八相示现在这个世界上。所以说在这个位置,就象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一样,像佛一样。“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,以普门示现,”就是观音菩萨普门示现,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救度众生了。“如经广说。”经里面都有说的,如法华经、华严经都有说的。是名分真菩提,亦名分止观,或者说说分真智断。那么下面是究竟了。
究竟即菩提者。等觉一转,入于妙觉,智光圆满。智光圆满了。不复可增。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增加了。名菩提果,大涅磐断,更无可断,名果果。果上之果,究竟之果。等觉不通。等觉不知道这是什么样子。最后的境界。唯佛能通。只有佛能通达。过荼无道可说。过了这里就没有道可说。故名究竟菩提。亦名究竟止观。总以譬譬之。总的比喻来讲。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。家里有宝藏不知道。知识示之,即得知也。就是说家里有宝藏不知道,叫理即佛。知识来指示他,他就知道了叫名字即佛。耘除草秽而掘出之。观行即佛。渐渐得近。宝藏接近了。相似即佛。近已藏开。分真即佛。尽取用之。那就究竟即佛,拿出来可以用了。合六喻可解云云。
问释论五菩提意云何?释论讲五菩提意怎么样?答论竖判别位。今竖判圆位。会之。那么释论里面,他是判别教的位次,像发心菩提,伏心菩提等等。那么下面就是依圆位来对照。发心对名字。为什么?彻悟的人开发了见地,这个是叫真正的发心。这个发心不是理解,是真正明白,从自己的觉性里边发出来的真实的发心,就是对名字位。伏心对观行。因为修观行,烦恼就降服了,所以圆伏烦恼 对观行。明心对相似。禅宗讲明心菩提,明心见性就是对相似。当然禅宗的明心是要证到的,不是一般的理悟到。出到对分真。出到菩提,就是出一分无明到一分正觉叫出到,对分真位。无上对究竟。无上菩提对究竟位。这是五菩提对五种位次。又用彼名名圆位。以它的名字来名圆位。天台的圆位是最究竟的。发心是十住,伏心是十行。问:住已断,行云何?住已经断了,为什么还要伏心呢?答此用真道伏。用真道来伏。例如小乘破见名断。是唯名伏。明心是十回向。出到是十地。无上是妙觉。这是讲证位。又从十住具五菩提。乃至妙觉究竟五菩提。故地义云:从初一地。具诸地功德,即其义也,一地具一切功德。问何意约圆说六即?为什么以圆教的观行来讲六即呢?答圆观诸法。为什么?因圆观诸法故。皆云六即。因为圆观诸法,诸法中含有六即啊!故以圆意约一切法。悉用六即判位,余不尔故。不用之。当其教用之。胡为不得而浅近。非教正意也。然上来简非。先约苦谛。升沉世间。简耳。次约四谛。智曲拙浅近简耳。就是前面讲的简非来肯定这个四是。
刚才我们讲的六即,就是说六即当中,每一个过程都是“是” 的,也就是说是正确的。相应的。那么 学人呢,就在这个六即当中,去体会自己在哪个位置,然后再上上升进,再处处相应,那么最后呢,必然能圆满成就。
天台止观在具体的观行当中有十法成乘,也就是在大开圆解的基础上达到了理观一致。那十法成乘,最最重要就是上根的人,他直接契入不可思议的境界,所以上根的人一法就够了。那么中根的人,或者二法,或者七法。下根的人,要具足十乘,才能修成。那么如果天台接入禅宗的话,就是上根的了,直接和禅宗相应了,下面九法都不要,了解一下可以,不要去修它了。如果是接入金刚乘的,可以对照去修。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,因为各方面的因缘关系,修法要趋于简单。像禅宗的话,如果明白灵知本性,就安住当下用功,其它只能作为辅助了解,帮助开发。那么密宗也是一样,如果完全按照整个的显密次第来修证的话,一般人是不可能的,很难修成,所以也要趋于简单化。或者先修加行打基础,再专修一个本尊法。或者根基好的人,在加行位以后,修生起次第,再进入大手印、大圆满,然后超越一切法,成为自性大圆满的修证。那么就直截了当了,修行就很安乐,很自在,没有那么大的包袱,没有那么多的复杂,没有那么多曲折的路,没有那么多次第要去修。修行人越简单,他解脱得越快,成就越高;越复杂呢,他就越慢。那么上根的人修一法得成就是什么法呢?唯观不思议境。就是观不思议境。什么叫不思呢?不用分别,不用思想,不用考虑,直截了当的体现,这个本性的作用,直接体现本性的智慧的圆光,在任何时候,任何地方,任何状态下,都是不可思议的。如果加一个思想,加一个意念,加一个分别,那就是落在第二念上。起第二念就流浪生死。
境为所观,观为能观。这是方便讲,那么在功夫中有境,就是所观的境;观:是能观的心。所观者何?所观的境是什么呢?非常广大:阴界入不出色心。五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不出色心,就是物质和精神。宇宙万法都是物质和精神构成的。色从心造。但是要知道这个色就是物象,都是心所造成的,所以反过来讲,全体是心。那么你不要管境界的善恶是非好坏大小,就是因为境是心造的,只要知道心就可以了。所以经中讲,“三界无别法,唯是一心作。”此之能照,具足诸法。这个能造的心,具足一切法。这个就是说一心来摄境界,不要落于境界,都是心的作用。比如书本、茶杯这都是物象,物质现象。但他是心所造,而不是实有,你看它的时候,不要被它看去了,你的心不要迷在它上面,而是它显现,眼睛没有出去,眼光没有出去,没有落于尘劳,而是茶杯、书都在你的眼前显现。而这个眼前显现的光是智慧光,因为没有分别。你这个心像大地,因为没有动。没有出没有入。这个时候就是不思议,就是观心的功夫。听到声音也一样,你的耳朵,感觉不要往外走,它的声音会传过来,传过来的时候你的心不动,了知不动,那么就是当下。所以当六根对着六尘,六尘不来,其实六根也不去。我们方便的讲,我们知道的叫来,其实他也没有来,我们的感觉也没有去,这个不来不去的就是中道。
就是当下的观照功夫,所以说这个能照的心具足诸法。若漏无漏。无论是有漏法、烦恼的,无导法、清净的。非漏非无漏等等。若因若果无论是因是果。非因非果等,都是心里面具备的。心“空”了一切空。心“假”了一切显现。心“中”了不可思议。故经云:“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”。要悟到这一点:心、佛、众生,是三个没有差别。众生理具,诸佛已成。众生理具啊,理上具有佛的功德。诸佛已经成就圆满了。成之于理,莫不性等。无论已成就,或者是性具,都是本性上,都是平等的,没有差别。所以说这种是大智慧,超越一切对待,超越了差别性。所以说看到众生造恶不要作恶想。看到菩萨诸佛起功德妙用,也不要起执着想、贪求想等一切想。很多修行不成道的人,他对众生造恶,或者说众生的痛苦,他会放在心上。他或者讨厌,或者悲悯。他对于诸佛或者善知识的加持功德,特别贪心,特别想求,欣求多加持我一点,多放光照我。他的心不平等。很多人因为这个,就修不成道。因为心有两边的执着。如果能够知道众生就是佛,理具,佛是圆满成就,这个中间没有差别。而且我们的心,在显现佛和众生的时候,心没有取舍,是平等显现。那么这个心就是我们所谓的上根人的不可思议的观心功夫。以这个境来显现这个妙,这个微妙的心。唯一一心中一切心。一一心中就是一切。一一尘中一切尘,一一心中一切尘,一一尘中一切心,一一尘中一切刹,一切刹尘亦复然。交融一体,都是平等的理性,都是本性显现。然诸尘中诸刹生,其体宛然无自性。其体宛然,他们都有种种的示现,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众生,但是他们没有自性。无性本来随物变。既无自性,所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,没有一个东西是永远固定的。无论是净土,无论是娑婆世界,没有一个东西永远不变,都是变化的。所以相入事恒分。所以相融相入,相互交融,但是事物都是有差别的。茶杯是茶杯,红的是红的,白的是白的,这个事相是一直有区分,但是他的体性,无自性的体是恒入而互相交融,互相一体,没有区别。所以说故我身心刹尘偏。所以我们的身心刹尘都是遍一切处的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诸佛众生亦复然。诸佛也这样,众生也这样。一一生土体恒同。何妨心佛佛众生异。一一众生国土的体性一直是相同的、不二的,但是何妨心佛众生有差异呢?差异有什么关系呢?你悟到了以后,知道有差异,但是你的心不执着不动。知道这个人下地狱了,知道这个人上天堂了,你对这两个人没有看法,都一样。心平等了,知道体性都是空的,和我一个整体,只是显现不同而已,在佛一边也不贪求,也不执着功德,在众生一边也不讨厌。所以古人讲,“六尘不恶,还同正觉。”六尘境界你不恶,不讨厌他,那么 你就是正觉了。这觉悟的智慧是从这里起来的。所以说心中没有染净、善恶、是非的分别,当体是空灵、圆具的。一切都知道,但是心不动,不分别,不取舍,这样的话就成为不可思议了。异故称为染净缘。因为有差异,所以分为染净的缘起。缘体本空空不空。缘体是本空的,这个空是真空之空,不是顽空,它又是不空的。什么叫不空?显现万法。头头是道,处处皆圆,一切都是,都能够显现它的作用。所以说三谛三观三非三。悟了以后,知道三谛空假中,三观也是空假中。这三也不是三:三一一三无所寄。三即是一,一即是三。三谛是一谛,三观是一观,但是“无所寄,”寄在哪里?这句话最重要。寄,寄托在哪里?不寄托在文字里,不寄托在道理上,不寄托在境界里,不寄托在某个人上,不寄托在自己身体上,也不寄托在心念当中,无所寄,但是当下了知,当下有智慧显现,自己明白。谛观名别体还同。这个三谛三观名称有区别,他的体是一样的,没有区别。是故能所恶非恶。所以说能和所,虽然显现有恶,确实没有恶,无二。无二之信才是真信。维摩诘经…
《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