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相亲爱的关系。「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」:不要令这个众生,由于他亲近恶知识,当受长夜的无义无利。这是出因缘,说谎语的因缘;下面结无犯。
寒二、结无犯
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,乖离他爱,无所违犯,生多功德。
「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」:「如是」就是前面这一段,以利益众生,利益安乐的心,说离间的语言。「乖离他爱」:来破坏他们中间的感情。这样子呢,「无所违犯」,并没有犯戒,「生多功德」。
看《披寻记》:
「为恶朋友之所摄受者:谓有外道于弟子众自立为师」:《披寻记》的作者这么解释。就是「外道」,佛法以外的这些事情。那个大老师对弟子众「自在为师」,他的控制力很自在。「专求利养」: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?就是收了很多徒弟,专求名闻利养。专求人家对他们的恭敬,「专求自利」,这样子。「若弟子众为所摄受」:若是这一类的弟子被他控制住了,「当受长夜无义无利」,也是这样。「是故于此名为恶友。由重现法,不重当来故」:由于这些外道只看见现在得到一些财富,得到一些名闻利养,只重视这点,而不知道将来有三恶道因果的问题,他不去想这件事。
张七、于粗恶语 (分二科)
寒一、出因缘
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,出粗恶语猛利诃摈,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。
这是第七科于粗恶语,分二科,第一科出因缘。「又如菩萨见诸有情」:看见很多的补特伽罗。「为行越路」:就是他们走的道路都是不安全的道路。什么叫作不安全呢?「非理而行」:都是不合道理的事情,应该说就是十恶业,而不是修学十善业,这是非理而行。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」:这个菩萨看见众生有这样事情,如果有这种须要,菩萨应该是得了四禅八定,他入定去观察众生的根性,他认为出粗恶语来教训这些人,应该有力量,所以「猛利诃摈」,就是很严厉的来诃斥众生,你不可以作恶事。「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」:以出粗恶语的方便,来教训这些众生,叫他们从不善处走出来,安立在善处,修学善法。
寒二、结无犯
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,无所违犯,生多功德。
「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」:这是第二科结无犯。菩萨这样子以利益安乐众生的心,于诸有情出粗恶语呢,无所违犯,还会生多功德。
看《披寻记》:
「为行越路非理而行者:若诸有情行不应行」:作一些不应该作的,有罪过的事情。「违越世间威仪轨则」:这是说你走路的时候,你违越了世间上大众公共的仪则,那些威仪轨则你违犯了,你特别有个怪样儿。「是名为行越路,违越世间诸有所作,是名非理而行」。这个宗喀巴大师的《菩萨戒论》,这地方他说的多一点。就是你原来是学习大乘佛法,你放弃了大乘去学习小乘,那就叫作「非理而行」。说是不学习佛法而学习世间法,那也叫作「为行越路,非理而行」,就是一层一层这样的对比了。这是第七科;下边是第八科于诸绮语,分二科,第一科出因缘。
张八、于诸绮语 (分二科)
寒一、出因缘
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妓吟咏歌讽,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,
「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妓吟咏歌讽」:看见这个有情,他就是欢喜倡妓的这些事情,他们吟咏歌讽,唱歌跳舞这些事情。「吟咏」,实在都是说一些绮语。「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」:或者有的众生,他就是欢喜王论、贼论、饮食论,淫荡街衢这些戏论。王论也好,贼论、饮食论,淫荡、街衢都是无义之论,就是不能令人栽培善根,使令人放逸,作种种恶事。这众生就欢喜这些事。
看《披寻记》:
「信乐倡妓吟咏歌讽至无义之论者:此中绮语,二事所摄」,属于两件事。谓戏笑游乐的语言,及处众的杂语,这杂乱没有道理这些语言,「如决择分说。(陵本五十九卷十八页)」。「初即倡妓吟咏歌讽,谓或依舞而发歌词」:根据跳舞而发出来的歌词,或依「作乐」,音乐而发出来的歌词。「或复俱依」:也依跳舞或依作音乐,而发出来的歌词。「或不俱依而发歌词,皆是此类」:都属于绮语。「后即王贼」:前边是「信乐倡妓吟咏歌讽」,下边信乐王贼,分这么两段。「后即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,谓若种种王论」,那这就是政府的事情,或者是贼论,或者是食论,或者是饮论,或者妙衣服论,或者淫女巷论,这个巷里面都是淫女的地方,淫女巷论。这样讲,「淫荡街衢」是一句话,现在把它改变成淫女巷论。诸国土论,大人传论,还有世间的传论,还有大海的传论。「如是等类皆名能引无义之论,如声闻地说。(陵本二十五卷十二页)」。
菩萨于中皆悉善巧,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,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妓、吟咏、歌讽、王贼、饮食、淫衢等论,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;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。
「菩萨于中皆悉善巧」: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对佛法是善巧,他对于这些戏论也是善巧通达的。「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」:菩萨对于欢喜戏论的,欢喜绮语的有情,就发出来慈愍心,发出来利益安乐的意乐。「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妓、吟咏、歌讽」:菩萨要度化这些人怎么办呢?就和这些人在一起,菩萨也就现出来绮语相应的种种的倡妓、吟咏、歌讽,菩萨也会作这个事。菩萨也能够王论、贼论、饮食论、淫衢等论。「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」:菩萨这样表现了呢,就使令那一类的有情发欢喜心,因此菩萨就把他引摄了,就把他接引过来了。「自在随属」:菩萨和他建立了关系以后,菩萨就会很自在的,无障碍的来引导他了。「方便将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」:菩萨把他接引过来以后,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他,出不善处安立善处。这是出因缘;下边结无犯。
寒二、结无犯
菩萨如是现行绮语,无所违犯,生多功德。
这是说他没有犯戒。
《披寻记》:
「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者:谓为菩萨之所引导及与摄受,心生欢喜,任运自在随顺系故。」
《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(4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