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(5)

  宿三、于邪命法(分二科)

  列一、有违犯

 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,生起诡诈虚谈现相。方便研求假利求利,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;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。

  「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」,这是戒渐次摄的第三科于邪命法,分二科,第一科是有违犯。「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,生起诡诈虚谈现相,方便研求假利求利,味邪命法」,受了菩萨戒的菩萨,「生起诡诈」,他不能调伏烦恼,从他的分别心里面生起了诡诈,就是有意的要欺骗人。这个「诡诈」是他内心里面的事情,表现于外的就是「虚谈」,就是说谎话,说谎话的目的就是要骗人家的财,就是骗人家的钱。「现相」,这是说他的身体;「虚谈」,是他的语言,身体也现出来一个有道德的相貌。「方便研求」,以生起诡诈虚谈现相为方便,用这个为手段来希求得到利养。这个「研」这个字,如果不达到目的是没有完的意思,还继续同你缠,是这个意思。「假利求利」,这个假利求利这句话呢,在《披寻记》里面解释很清楚。「味邪命法」,这个「生起诡诈」就是他内心根本是搞错了,所以他的谈话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都是不如法的,都是属于邪命的。我们说持戒清净这件事,其他的就不说,就是说我们日常的生活当然是要靠钱,靠钱这个钱怎么来的?就这一件事,你不容易清净,不容易清净的。现在这里说这位菩萨呢,他「味邪命法」,这个「味」就是爱着的意思,他欢喜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,用骗人的方法来求财,这就叫做「邪命」。「无有羞耻」,他自己不感觉到不对,没有羞耻。其实在来说,能受了菩萨戒就是一个很高贵的一个身份,但是现在有意的骗人而自己不感觉到惭愧,就是没有羞耻,他也不再思惟佛菩萨是悉见悉知,他也不管这个。「坚持不舍」,因为受了菩萨戒这种人应该是有多少世间的智慧的,那么他占到便宜了,心情很快乐,所以不肯放弃这种骗人的手段,叫「坚持不舍」。「是名有犯」,这就是有罪了。「有所违越」,就是违犯了这个菩萨戒。「是染违犯」,这是染污的违犯。

  

  看这个《披寻记》:

  「生起诡诈虚谈现相至坚持不舍者:谓若方便显己有胜功德」,假借一个手段,显示自己有殊胜的道德。「矫诈构集」,这个社会上的人,而现在的情形包括佛教徒,也包括出家的佛教徒,多数还很欣赏这件事的,那么就是矫诈构集,就是他内心里面是虚伪的,是有意的欺骗人。「构集非常威仪」,就是表现出来,构集可以当作表现出来不平常的威仪。「由是令他谓己有德」,由于他表现出来不是一般的威仪,所以由此令他人认为他是有道德的人。「当有所施」,因为他有道德会怎么样呢?他就会布施他。「当有所作」,就有可能会做一些对他有利益的事情。「所谓承事供养」,当有所施、当有所作究竟是什么呢?「所谓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」,承事就是为他作事,供养他的衣服,供养他饮食,供养他卧具,和这个「病缘医药及诸」多的「资」生之「具」,「是名」叫做「诡诈」。

  「或复凶悖强口矫傲,修饰其名」,前面这个诡诈并没有到此为止,或者他又有些事情,「凶悖」是很凶恶的那种态度,悖也就是凶,有凶悖的相貌。「强口矫傲」,他说话说得很强硬的,就是很高傲的境界。「修饰其名」,总是他说的话,他有很多很多的功德。「执恃种性,乃至宣说己实有德」,执恃种性就是他执着他有所仗势,他是高贵的种性,「乃至宣说」,他也就直接说他是有道德的人。「或复增益,是名虚谈」,也可能有一点功德,有一点道德,但是他说的或者是过头了,增益,增加了,是名叫做虚谈。

  「若于他前方便现相;为求衣服,或求随一沙门资具」,这若也是或者,或者在别人的面前方便现相,他内心有些智慧的,就是现出来一个相貌。就是他嘴没有说同你化缘,没有说,但是现出个相貌来,那个目的就是要为求衣服,或者求随某一种沙门所需要的资具。「或为求多,或求精妙」,或者是求不但是多,而且是精妙的。「虽无匮乏而现被服故弊衣裳」,前面是方便现相,这里就有这个意思。虽然这位菩萨他并不缺少什么,但是他表现出来的他的被服故弊,他的衣服都是破旧的了,而现被服,被服或者说是卧具也可以,都是破旧的,还有衣裳。「为令他知有所匮乏」,为令使令别人知道他,他有所不足,「给施众多上妙衣服乃至广说,是名」叫做「现相」。

  「若于他所如其所欲」,若是在那位居士的家里面是满其所愿了。若于他所如其所愿「不得称遂」,若是在那位居士那个地方,按他所希望的没能够如意。「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求不得时」,或者他的财物有所阙乏而求不得的时候,「即欲强逼研磨粗语而苦求索」,求不得的时候,他就想要强力地逼迫人家,研磨就是和人家一个劲儿地要求,或者说粗恶的语言而苦苦地要求,「是名方便研求」。

  「若彼财物无所匮乏得下劣时」,这样说,若是那个斋主,若是斋主的财物无所匮乏,那么就有所布施给他,但是他感觉到所得的布施是下劣的,「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」,所得的把它丢掉了,不要了,所得「财物」。「如是告言」,就这样说了:「咄哉男子!」这咄是呵斥的意思,「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」,另外的某善男子善女人若和你来比较,他的族姓也不如你,他的财富也不如你,都是很下劣的。「又极贫匮;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,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」,你对那一位居士来对比的话,你的族姓也是高贵的,财宝也是丰饶的,「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」呢?「是名假利求利。如是等相,名邪命法」,这就叫做邪命法。「由非法故,说名邪命」,因为这样子不合道理,所以叫做邪命,「如声闻地说(陵本二十二卷十页)」。

  「若于如是味邪命法现生起时」,若是这位菩萨他这样的爱着这个邪命法,现前的时候,要生起的时候。「无惭无愧不思对治」,他现起了这样丑陋的思想行为,他没有惭愧心,他不思惟应该对治我的这种丑陋,「是名无有羞耻」。

  「不生乐欲速疾除遣」,他不欢喜赶快地由学习的佛法来除遣自己的这些无惭愧心,「是名」叫做「坚执不舍」。

  

  列二、无违犯

  无违犯者: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,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。

  前面是说「有染违犯」,如果是没有违犯的呢?「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」,若是这位菩萨他为了除遣自己的这种邪命法,感觉不对,能够把所学的佛法在内心里面修止观来对治的话,「生起乐欲」现起这种好的意愿,「发勤精进」就采取了行动,精进地来对治。「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」,但是他这种味邪命法的这种贪心,这种烦恼很有力量,这个力量很强大,蒙蔽了他的惭愧心,那么时时地现起这种味邪命法。这样情形呢,就不算犯。这个意思是勉励这样的菩萨发心对治的意思,说是内心里面出现这样的染污心,这就是有罪过的事情,这不是清净法,但这上面就是不算违犯。这个意思,那么这样的菩萨就是给他一点便宜了,就是你能发心对治,就算你没有犯戒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宿四、于亏轨则(分二科)

  列一、有违犯

 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,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,高声嬉戏喧哗纷聒,轻躁腾跃望他欢笑;如此诸缘,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。

  这是第四科「于亏轨则」,菩萨对于这个轨则有所缺少,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有违犯」。

  「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」的时候,「为掉所动,心不寂静,不乐寂静」,这个「为掉所动」就是他这一念明了性的心,为这个掉所动摇,掉就是动,是什么呢?就是以前经过的事情,有些令他满意的这些事情,有一些色声香味触满意的事情。这些满意的事情一回想起来呢,心就在那里掉动,这个心就不能够寂静住。这个烦恼的相貌就是动乱,烦恼一出现的时候,心就不寂静。「不乐寂静」,这个「心不寂静」是一个事实,现在说他的本心也不欢喜寂静,这就是根本上这是有错误了。「高声嬉戏」,就是在集会的时候他高大的声音就在那里欢喜这样子,高大的声音在说话。「喧哗纷聒」,这个「喧哗」也就是很多人在吵闹的说话,很多的声音。「纷」者乱也;这个声音有点混乱,来扰乱他的心叫做「聒」。「轻躁腾跃」,他的这个身口意都是轻浮躁动。「腾跃」,应该是可能是他还会跳跃的。「望他欢笑」,他表现出来这样的境界:「高声嬉戏喧哗纷聒,轻躁腾跃」,希望别的人能够欢笑。「如此诸缘,是名有犯」,这个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的菩萨表现出来这样动乱的境界,这就是有罪了,「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」,当然这个不是成就善法的轨则。

  

  看这个《披寻记》:

  「为掉所动等者:掉,谓掉举,令心散动不证寂静」,什么叫做掉举呢?就是回忆过去如意的事情,心里面在动乱,就不能出现这个寂静的境界,「是名为掉所动心不寂静,即依此相立掉举盖」,就从这个相貌,佛陀就建立为掉举盖。

  「不乐远离乐相杂住」,这位菩萨他不欢喜远离,欢喜和很多人在一起杂住,「是名不乐寂静」,这就是不乐寂静。

  「戏者:谓双陆摴蒲弄珠等戏」,这是中国古代的这些游戏的事情。「于此处所高呼召声大集会声」,就是这位菩萨在这个处所的那个高大的声音在呼召,召呼这个声音,就是很多人在集会的这个声音。「令意躁扰令意不安」,这样子出现了这个境界,也就容易使令心里面躁动扰乱,使令自己的心意不安定,令意不安,「令意不」寂「静」,「是名」叫做「喧哗纷聒」。

  「习近爱乐诸所行事,谓相执持手臂发等」,这样的人他数数地亲近这个他所爱乐的这些事情,什么事情呢?谓互相执持手臂发等,互相执手、执臂、执发等。「或相摩触随一身分,或抱或鸣或相顾盼,或作余事,是名」叫做「轻躁腾跃,由此令心喧动腾跃故」。…

《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(5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