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(4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这个责任的。他的菩提心使令他不能不管一切事情的,比丘可以不要管,什么事都不管,但是菩萨不是的,菩萨是要管事的。当然菩萨要管事也要有这个能力,若没有这个能力,这件事还是不能管的。

  

  

  

  张四、于欲邪行 (分二科)

  

  寒一、明在家 (分二科)

  

  来一、出因缘

  

  又如菩萨处在居家,见有母邑现无系属,习淫欲法,继心菩萨求非梵行。菩萨见已,作意思惟:勿令心恚多生非福;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,亦当令其舍不善业。住慈愍心,行非梵行。

  

  这是第四科于欲邪行,这一科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明在家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出因缘。「又如菩萨处在居家」:又如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‥‥,前面没有「处在居家」这句话,这一条有这句话。那么前面也应该是通于出家菩萨,通于在家菩萨。现在这里说是「处在居家」,他还是属于在家菩萨,他没有出家。那么这个菩萨「见有母邑现无系属」:这个「母邑」这句话我以前曾经讲过,但是我现在又查了字典,这个义看《法相辞典》﹙?﹚上我也查不到这句话。在《文史辞典》上查也没有 这句话。但是查「邑」这个字,有一个邑君,仁人君子的君。邑君是女人的封号,那这样说母邑就是尊称了,也就是女人。「现无系属」:他现在就是没有嫁给人,他没有丈夫。「习淫欲法」:这个女人作这件事。「继心菩萨求非梵行」:他心里面对这个菩萨老是想要求非梵行。「菩萨见已,作意思惟」:这个菩萨也是感觉到有这么回事了,他心里面就在思惟这件事。「勿令心恚多生非福」:菩萨若不随他的意呢,这个女人他的心就忿怒,就会引生很多罪过的事情。「若随其欲便得自在」:菩萨若是能够随顺他的意愿,菩萨就会有自在力引导他来到佛法里面。「方便安处令种善根」:用善巧方便的智慧,引导他安处在善法中,使令他在佛法里边栽培善根。「亦当令其舍不善业」:也可以劝导他,弃舍这个习淫欲法的这个不善业。菩萨作这样的思惟以后。「住慈愍心,行非梵行」:于是就安住在慈愍心,和这个女人行非梵行。这是出因缘,下面第二个结无犯。

  

  

  

  来二、结无犯

  

  虽习如是秽染之法,而无所犯,生多功德。

  

  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」:菩萨虽然是这样子作了,但是没有犯戒,还是生多功德的。

  

  

  

  看《披寻记》:

  

  「处在居家等者:此说在家菩萨」:处在居家这句话,就是在家菩萨,不是出家菩萨。「于如是事应可修学」:这个在家菩萨,那他去作这件事也是可以的,而非是出家菩萨。「若有母邑非已适他」:假设有的女人,并没有嫁给人。「非他所摄」:不是另外有人来保护他的。「是名现无系属」。「习近淫欲爱乐味着,是名习淫欲法」:他爱乐味着这件事。「由此为先,继于菩萨生欣慕欲」:因为这个人没有系属,是习淫欲法的女人,他先来是这样子。现在对于菩萨有这样的意愿。「继于菩萨」:继续对于菩萨生欣慕的欲。「期心求与行鄙秽行」:他希望这样子。「是名继心菩萨求非梵行」。「若诸菩萨不随其欲」:不随顺他的意愿。「定当心生恚恼」。「如诸有情亲近菩萨,生福无量」:诸有情想要亲近菩萨,菩萨会令他栽培很多很多的功德,就会有很大的福了。「若令恚恼」:假设若是令这个众生心里面恚恼的时候呢。「所生非福无量亦尔」:也会造很多的罪业。

  

  是故菩萨作是思惟以后呢,「勿令心恚多生非福」:因为心恚,就会多生罪过。「善法种子,说名善根」:文上说「令种善根」。什么叫作「善根」呢?善法的种子就叫作善根。就是你修行善法的时候,在你的心里面就栽培了种子,那个种子就叫作善根。「无贪瞋等,亦名善根」:如果一位佛教徒修学四念处,来对治自己的贪心,对治自己的瞋心,对治自己的邪知邪见的话,那这也叫作善根。「菩萨令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」:你和菩萨亲近了,菩萨的意愿就是作这件事,他教化众生叫众生从不善处解脱出来,安立在善处,安立在善法中。「由是说言方便安处令种善根。亦令当来永不习近欲邪行业,由是说言舍不善业」。

  

  

  

  寒二、简出家

  

  出家菩萨,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,一切不应行非梵行。

  

  「出家菩萨,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」:这是第二科简出家。前边第一科是明在家,现在说出家。这个出了烦恼家的菩萨,那就是有菩萨比丘,或者菩萨比丘尼,或者是有菩萨的沙弥沙弥尼;那么这是出家的菩萨。「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」:为了守护属于声闻的律仪,是佛所制定的;你要守护清净,不能破这个戒的,「令不坏灭」就是不要破坏了这个戒。「一切不应行非梵行」:出家的菩萨不能作这件事,只有在家菩萨可以。

  

  

  

  张五、于虚妄语 (分二科)

  

  寒一、出因缘 (分二科)

  

  来一、明所为

  

 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、囹圄缚难、刖手足难、劓鼻、刵耳、剜眼等难;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,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,故说妄语。

  

  一共是八科,这是第五科于虚妄语;分二科,第一科出因缘;分二科,第一科明所为。「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」:很多的有情有生命的灾难,这个菩萨为求多有情解脱生命的苦难,不然这命没有了。「囹圄缚难」:或者是多有情,不知道什么因缘犯了法,被人家逮补了,放在牢狱里面。这个「囹」是指牢狱,「圄」是有人看守,系缚住你不得自由,他有这样的苦难。「刖手足难」:这个众生、多有情,就是有可能被人家把他的足把他的手给断掉,有这种可能的灾难。「劓鼻」:把他鼻子割掉了。「刵耳」:把他耳朵割掉了。「剜眼」:或者挖他的眼睛等等的灾难。多有情有这些灾难,而菩萨为了多有情解脱这么多的苦难。「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」:诸菩萨为自己的命难,亦不正知说于谎话,照实的情形说呢,那可能连生命都没有了,菩萨还是说真实话,不说谎话。对自己是这样子,「然为救脱彼有情故」:但是现在为了救脱这么多的有情的苦难故。「知而思择,故说妄语」:知道现在说这个话和事实不符合,但是还是说了谎话。说了谎话来救脱这么多众生的苦难。这是明所为,下边摄要义。

  

  

  

  来二、摄要义

  

  以要言之,菩萨唯观有情义利,非无义利;自无染心,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。

  

  「以要言之,菩萨唯观有情义利,非无义利」:简要的来说,菩萨唯独观察有情的义利,能令众生离苦得乐,能够远离一切恶法,修行善法栽培善根,只是求这件事,有这样的义利。「非无义利」:不是没有义利,若没有义利,菩萨不说这话。「自无染心,唯为饶益诸有情故」:他对于自己并没有所求,若是为自己的名利,那就是染污了,他对于自己没有这些希求。「唯为饶益诸有情故,覆想正知而说异语」:「覆想」怎么讲?是隐藏自己的思想。菩萨他的智慧很高,他知道这件事是怎么回事,但是他要说谎话,就把这真实的情形隐藏起来,叫作「覆想」。「正知」:明明了了的,并不糊涂。「而说异语」:而就和有关的人,说出来不符合事实的话,来救护这么多的苦难。这是要义。

  

  

  

  寒二、结无犯

  

  说是语时,于菩萨戒无所违犯,生多功德。

  

  前面是出因缘,说妄语的因缘。这下面结无犯。「说是语时,于菩萨戒无所违犯」:菩萨说这样妄语的时候,对于菩萨所受的真实语的戒,并没有违犯,而且有很多的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看《披寻记》:

  

  「虽诸菩萨为自命难至而说异语者:如自下文难行戒中」:这个戒里面有自性戒,一切戒,一共有九种戒;下面这个难行戒里边有说。「作如是言:又诸菩萨受净戒已」:他在传戒的菩萨那里受了净戒以后。「若遭急难乃至失命」:若遭遇到急难的时候,这个危险的境界达到失掉了命,这样危险的境界。「于所受戒尚无少缺」:所受的菩萨戒不会有一点缺少,就是不会说谎话的呀。「何况全犯」:何况把戒全犯了,不会有这种事情。「是名菩萨第二难行戒」:菩萨难行戒是这样。「是故菩萨终不为自解脱命难,覆想正知而说妄语」:所以菩萨不会为了自己解脱生命的苦难而会「覆想」,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,明明了了的去说谎话,没有这件事。「然于有情诸所作事,虽能正知无有乖违,然为解脱彼彼难苦,要审思择而作义利,故思加行说于妄语」:菩萨为自己不说谎话;然于有情所作的事情。「虽能正知无有乖违」:菩萨明明了了的知道这件事是怎么情形,没有搞错的地方。然为解脱彼彼有情的苦难,「要审思择」:菩萨自己要静下心来,深入地去观察这件事。「而作义利」:藉这个机会,作对于众生有义利的事情。「故思加行」:所以故意的这样思惟,采取行动「说于妄语」。「唯为饶益诸有情故,又此妄语,亦名异语,谓与自真实想」不一样,与自己的正知也是不一样的,所以叫作异语。

  

  

  

  张六、于离间语 (分二科)

  

  寒一、出因缘

  

 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,亲爱不舍。菩萨见已,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,令离恶友舍相亲爱;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。

  

  一共是八科,现在是第六科于离间语;分二科,第一科是出因缘。「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」:这个补特伽罗为那个坏人所摄受,所控制,或者这么说吧!但是这个坏人也有些手段的,和他们的感情还是很好的,说「亲爱不舍」。这个有情对那个坏朋友,和他们有亲爱的感情,「不舍」,大家不分离。「菩萨见已,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」:菩萨看见这件事也生起了慈悲心,要发生利益安乐的意乐。「随能随力说离间语」:随菩萨的能力所及的,也就说这离间的话,把他们分开,说这些破坏他们感情的语言。「令离恶友舍相亲爱」:使令他远离那个恶知识,弃舍互…

《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(4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