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

  问:我们刚刚讲了很多无我的观,其中一个说是无我,就是我空观,另外我们又提了一个空观,说只有大乘才有,那这两个它是有什么不同?

  

  答:修了我空观,譬如说我们的生命体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种法组合起来成为生命体,我们观这里面我不可得,但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还在,就是法还有,法还没空;我空,法还没空。若修我空观之后,再修法空观,色也不可得,受也不可得,想、行、识也不可得,这是法空观。「我」和「法」是两个部分,你修我空,法执还在;若修法空,也一定我空。它们两个不一样,不是一样的。

  

  我们凡夫,又有我执、又有法执,又执着有我,也执着有法。若是我们只是观我空了,那么因为我空,所以贪瞋痴也没有了,这时候可以得阿罗汉道,但是法执还在;法执还在,你的智慧不是很高,还需要再观法也是空的,这时候这个智慧能超过阿罗汉。若发无上菩提心,那么这个人就是菩萨,将来可以得无上菩提;修我空观,还不能得无上菩提。这是我空观和法空观的不同。

  

  我空观的所缘境、法空观的所缘境,不一样;但能观察的智慧,可以相同,也可以不同。我们用无常观,观察我是空的,因为执着有我是常住的,我是常住的,修无常观就把我破了,但是还要再观察我不可得,这样可以得阿罗汉,可是不能成佛。修法空观之后,若有大悲心,可以得无上菩提,可以成佛。所以我空观和法空观所缘境不一样,能观察的智慧可以相同,也可以不同。

  

  可以相同的地方,就是观察我的体性是无所有的,法的体性也是无所有的,这样观察我空的智慧、观察法空的智慧可以相同。但也可以不相同,不相同就是,用无常观观察我不可得,就是法空不管它了。那么大乘佛教徒呢,同时观我不可得,同时观法也不可得,是用空来破一切法的执着。小乘佛法观我不可得,是用无常来破我不可得;大乘佛法是用空的智慧破一切法不可得。所以能观察的智慧,大小乘不一样。但是在大乘佛法里也可以相同,同样用空的观我不可得,用空观法也不可得。所以这两方面,所观察的境界不一样,我空的所缘境、法空的所缘境不一样;能观察的智慧也可以相同,也可以不相同。但是最后的结果,修法空观也一定有我空观,而能得无上菩提;修我空观,不修法空观,只能得阿罗汉,而不能得无上菩提,所以有差别。所缘境不同,能观察的智慧可以同,也可以不同,将来的得果不一样,得阿罗汉果、得无上菩提,所以我空观和法空观不相同,有差别。

  

  问:师父,在阿含里面讲的,眼色所生识,无我我所,当他能够达到无我我所的时候,他也是能够空世间的。因为他没有我我所了,其实他观世间也是有法空的意味在里面,因为是能、所的问题。

  

  答:这个事是那样,观我不可得,当然也不执着有我所,就是空到这个程度;他不能直接观一切法自性空,没有这个智慧,所以他还是有法执。但是他那个法执比凡夫轻一点。

  

  问:当他我我所起来的时候,他可以观空世间,他还是可以的。就是说,他能、所,能不着所的话,那世间是空的;就是在这一方面来讲,他也有部分的法空。

  

  答:小小啦!譬如说现在,这个书是我的,这个房子是我的,我现在观我不可得,我所也不可得,因为不执着这是我的,就是空到这个程度,他没能直接观这一切法是自性空。小乘佛法,如果你能够学习般若法门,回头再去学习《阿含经》,由佛陀的法语,有可能悟入法空,也能观一切法自性空。但是若没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他不能悟入,所以阿罗汉只是破我执,法执还没有破。就算是破,没有我就没有我所,只是这么样,而不能用自性空观一切法不可得。所以他还多少有一点执着,他不能够像大乘佛法观一切法自性空,法执不可得,破坏了法执,还没达到这个程度。除非他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可以;学习《阿含经》,得阿罗汉,进一步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能破法执。

  

  问:所以他从这里去学习的话,再广学的话,是很快。

  

  答:是的,比凡夫快。

  

  问:为什么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是由阿罗汉来对菩萨讲的?如果说阿罗汉对于法空不认识,然后给菩萨讲,这是个问题。

  

  答:但是须菩提尊者他自己说了嘛,这是佛的加持力;佛若不加持,他不能讲,他自己说了。

  

  问:即使是阿罗汉他只是修我空观,但是证入圣位的时候,基本上他在证入圣位,圣境是一样的,所以在当时他也没有法执。

  

  答:还是有法执,法执还是有;他没有修法空观,对于法还有点执着。像《维摩诘经》的天女散华,它落到阿罗汉身上,它就不掉下来。

  

  问:可是圣境有差别吗?无分别境有差别吗?

  

  答:无分别境,就是他观我空不可得的时候,他那个无分别智慧安住在空那里,这时候这是圣境。

  

  问:例如说他现在已经得圣道了;一定是他证入圣境,他才得圣道。

  

  答:是!

  

  问:这个圣境,就是说在初地、二地、三地,它只是深浅上的不同,但是圣境基本上应该是没有差别的。

  

  答:这个是那样,在理性上说是无差别,但是照见理性的智慧有差别,所以就是有深浅。譬如初地,也是照见第一义谛,二地、三地、四地乃至佛都是这样,但是他们的智慧有深浅。所以圣境无差别,智慧有差别。

  

  问:我的意思是说,虽然他有差别,但是基本上在他入圣境,没有能、所的时候,他是不是也有法空的智慧在里面?

  

  答:他还是有一点执着在里面。

  

  问:那他如果有这种执着的话……,因为圣境应该是无分别的。

  

  答:圣境无分别,这就是分两部分,就可以表示出来他们的差别,就是第一义谛上无差别;凡夫和佛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,但是在智慧上有差别,就是能够证悟第一义谛的智慧有差别。佛也是证悟第一义谛,第十地菩萨也是第一义谛,但是那个智慧还有点差别,所以那个人他不能称之为佛,这个才称之为佛;他是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就是阿罗汉也是这样子,就是有一点差别。

  

  问:我知道是有差别,他们深浅上面;因为能观的智慧的差别,所以基本上所能达到的程度是有差别。但是我现在的问题是说,在第一义谛上面其实是无差别;当你证入第一义谛,当时是无差别。

  

  答:是无差别。

  

  问:那如果是无差别的话,应该也是没有法执;在当时的时候,应该也没有对法的执着。

  

  答:这个事你想一想,譬如说是第八地菩萨,他观第一义谛无分别;第八地菩萨没有出入定的差别,他这个时候我执、法执断除去很多了,但是还有小小,还要经过第九地、十地,到佛,究竟清净。那么他在第八地的时候,他是无分别,那到佛的境界也是无分别,可是他那个执着和佛不能比。这样明白一点说,第八地菩萨那个无分别智里面,还有那么一点戏论,还有一点执着,在那无分别里面潜藏着。

  

  问:可是他那种差别是说,他从第一义谛里面出来到世俗谛,在观世俗谛的时候,他那个智慧是有差别。但是他在第一义谛的时候,其实只要你进入圣位了,你在第一义谛里面,他们都是无差别的。

  

  答:第一义谛无差别,但是与第一义谛相应的智慧有点差别。就是他那无分别智里面有点问题;是无分别,但是无分别里面潜藏着有一点戏论。

  

  问:现在的问题就是说,如果你在观第一义谛的时候,他们都是无差别的,只是说你从第一义谛里面出来的时候,你再去观世俗谛的时候,你就会有那种差别了。像修小乘的话,他对法的执着心还是比较强,慢慢地进入佛地,他就慢慢清净了。然后在第八地的时候,就可以无功用行;就是说他可以同时在世俗谛里面,就可以观察缘起法里面的空性,这是同时进行。只是这样的差别,但是在第一义谛上面,基本上是没有差别。

  

  答: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。

  

  问:若没有差别的话,应该没有法执啊?

  

  答:第一义谛上是没有法执,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;现在说有执着,是在世俗谛说的。

  

  问:那现在我的问题就是说,基本上其实在证入第一义谛的时候,无论是大乘、小乘,你只要证入圣位的时候,你当时还是有法空观的智慧。

  

  答:没有,阿罗汉没有!你没有修法空观,就没有法空观的智慧。

  

  问:那如果你有执着的话,你怎么可能证入第一义谛?

  

  答:证入第一义谛,你有修我空观嘛!我空观,就把这个「我」超越了,也证入第一义谛,但是和修法空观证入第一义谛有点差别。

  

  问:那如果这样的话,就表示说,你即使在第一义谛上面,你还是执着有这个法的话,那……

  

  答:第一义谛没有法执。现在这样说,譬如说现在有一个在家人来出家,去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,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,「你这个人没有善根,我不收你做徒弟」,他拒绝了他。去拜五百阿罗汉,每一位阿罗汉:「你拜舍利弗尊者,舍利弗尊者不收你,我们也不收」,就这样。后来到了佛那里,佛说我收你做徒弟,就命令目犍连尊者来教他,这个人也得阿罗汉了。得阿罗汉,后来有人问:「他最初拜舍利弗尊者,这些五百阿罗汉,都认为他没有善根,所以不收他做徒弟,那么佛为什么收他做徒弟,还得了阿罗汉?」「因为他有善根,他不是没有善根。但是他那个善根,超过阿罗汉的智慧,你见不到,那是久远久远以前栽培过善根的。」

  

  明白一点说,就是阿罗汉那个神通、智慧里面有点无知,还有无知,他那个无分别智里面有个无知、有个愚痴。到佛,也是无分别智,但是那个无分别智里面没有愚痴,所以能够看见这个人有善根。是无分别,他一入定是无分别,但是无分别智里面有点愚痴,有所不知,这就是差别嘛!

  

  问:慧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