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集散品 2

  問:我們剛剛講了很多無我的觀,其中一個說是無我,就是我空觀,另外我們又提了一個空觀,說只有大乘才有,那這兩個它是有什麼不同?

  

  答:修了我空觀,譬如說我們的生命體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種法組合起來成爲生命體,我們觀這裏面我不可得,但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還在,就是法還有,法還沒空;我空,法還沒空。若修我空觀之後,再修法空觀,色也不可得,受也不可得,想、行、識也不可得,這是法空觀。「我」和「法」是兩個部分,你修我空,法執還在;若修法空,也一定我空。它們兩個不一樣,不是一樣的。

  

  我們凡夫,又有我執、又有法執,又執著有我,也執著有法。若是我們只是觀我空了,那麼因爲我空,所以貪瞋癡也沒有了,這時候可以得阿羅漢道,但是法執還在;法執還在,你的智慧不是很高,還需要再觀法也是空的,這時候這個智慧能超過阿羅漢。若發無上菩提心,那麼這個人就是菩薩,將來可以得無上菩提;修我空觀,還不能得無上菩提。這是我空觀和法空觀的不同。

  

  我空觀的所緣境、法空觀的所緣境,不一樣;但能觀察的智慧,可以相同,也可以不同。我們用無常觀,觀察我是空的,因爲執著有我是常住的,我是常住的,修無常觀就把我破了,但是還要再觀察我不可得,這樣可以得阿羅漢,可是不能成佛。修法空觀之後,若有大悲心,可以得無上菩提,可以成佛。所以我空觀和法空觀所緣境不一樣,能觀察的智慧可以相同,也可以不同。

  

  可以相同的地方,就是觀察我的體性是無所有的,法的體性也是無所有的,這樣觀察我空的智慧、觀察法空的智慧可以相同。但也可以不相同,不相同就是,用無常觀觀察我不可得,就是法空不管它了。那麼大乘佛教徒呢,同時觀我不可得,同時觀法也不可得,是用空來破一切法的執著。小乘佛法觀我不可得,是用無常來破我不可得;大乘佛法是用空的智慧破一切法不可得。所以能觀察的智慧,大小乘不一樣。但是在大乘佛法裏也可以相同,同樣用空的觀我不可得,用空觀法也不可得。所以這兩方面,所觀察的境界不一樣,我空的所緣境、法空的所緣境不一樣;能觀察的智慧也可以相同,也可以不相同。但是最後的結果,修法空觀也一定有我空觀,而能得無上菩提;修我空觀,不修法空觀,只能得阿羅漢,而不能得無上菩提,所以有差別。所緣境不同,能觀察的智慧可以同,也可以不同,將來的得果不一樣,得阿羅漢果、得無上菩提,所以我空觀和法空觀不相同,有差別。

  

  問:師父,在阿含裏面講的,眼色所生識,無我我所,當他能夠達到無我我所的時候,他也是能夠空世間的。因爲他沒有我我所了,其實他觀世間也是有法空的意味在裏面,因爲是能、所的問題。

  

  答:這個事是那樣,觀我不可得,當然也不執著有我所,就是空到這個程度;他不能直接觀一切法自性空,沒有這個智慧,所以他還是有法執。但是他那個法執比凡夫輕一點。

  

  問:當他我我所起來的時候,他可以觀空世間,他還是可以的。就是說,他能、所,能不著所的話,那世間是空的;就是在這一方面來講,他也有部分的法空。

  

  答:小小啦!譬如說現在,這個書是我的,這個房子是我的,我現在觀我不可得,我所也不可得,因爲不執著這是我的,就是空到這個程度,他沒能直接觀這一切法是自性空。小乘佛法,如果你能夠學習般若法門,回頭再去學習《阿含經》,由佛陀的法語,有可能悟入法空,也能觀一切法自性空。但是若沒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他不能悟入,所以阿羅漢只是破我執,法執還沒有破。就算是破,沒有我就沒有我所,只是這麼樣,而不能用自性空觀一切法不可得。所以他還多少有一點執著,他不能夠像大乘佛法觀一切法自性空,法執不可得,破壞了法執,還沒達到這個程度。除非他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可以;學習《阿含經》,得阿羅漢,進一步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能破法執。

  

  問:所以他從這裏去學習的話,再廣學的話,是很快。

  

  答:是的,比凡夫快。

  

  問:爲什麼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由阿羅漢來對菩薩講的?如果說阿羅漢對于法空不認識,然後給菩薩講,這是個問題。

  

  答:但是須菩提尊者他自己說了嘛,這是佛的加持力;佛若不加持,他不能講,他自己說了。

  

  問:即使是阿羅漢他只是修我空觀,但是證入聖位的時候,基本上他在證入聖位,聖境是一樣的,所以在當時他也沒有法執。

  

  答:還是有法執,法執還是有;他沒有修法空觀,對于法還有點執著。像《維摩诘經》的天女散華,它落到阿羅漢身上,它就不掉下來。

  

  問:可是聖境有差別嗎?無分別境有差別嗎?

  

  答:無分別境,就是他觀我空不可得的時候,他那個無分別智慧安住在空那裏,這時候這是聖境。

  

  問:例如說他現在已經得聖道了;一定是他證入聖境,他才得聖道。

  

  答:是!

  

  問:這個聖境,就是說在初地、二地、叁地,它只是深淺上的不同,但是聖境基本上應該是沒有差別的。

  

  答:這個是那樣,在理性上說是無差別,但是照見理性的智慧有差別,所以就是有深淺。譬如初地,也是照見第一義谛,二地、叁地、四地乃至佛都是這樣,但是他們的智慧有深淺。所以聖境無差別,智慧有差別。

  

  問:我的意思是說,雖然他有差別,但是基本上在他入聖境,沒有能、所的時候,他是不是也有法空的智慧在裏面?

  

  答:他還是有一點執著在裏面。

  

  問:那他如果有這種執著的話……,因爲聖境應該是無分別的。

  

  答:聖境無分別,這就是分兩部分,就可以表示出來他們的差別,就是第一義谛上無差別;凡夫和佛在第一義谛上無差別,但是在智慧上有差別,就是能夠證悟第一義谛的智慧有差別。佛也是證悟第一義谛,第十地菩薩也是第一義谛,但是那個智慧還有點差別,所以那個人他不能稱之爲佛,這個才稱之爲佛;他是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,就是阿羅漢也是這樣子,就是有一點差別。

  

  問:我知道是有差別,他們深淺上面;因爲能觀的智慧的差別,所以基本上所能達到的程度是有差別。但是我現在的問題是說,在第一義谛上面其實是無差別;當你證入第一義谛,當時是無差別。

  

  答:是無差別。

  

  問:那如果是無差別的話,應該也是沒有法執;在當時的時候,應該也沒有對法的執著。

  

  答:這個事你想一想,譬如說是第八地菩薩,他觀第一義谛無分別;第八地菩薩沒有出入定的差別,他這個時候我執、法執斷除去很多了,但是還有小小,還要經過第九地、十地,到佛,究竟清淨。那麼他在第八地的時候,他是無分別,那到佛的境界也是無分別,可是他那個執著和佛不能比。這樣明白一點說,第八地菩薩那個無分別智裏面,還有那麼一點戲論,還有一點執著,在那無分別裏面潛藏著。

  

  問:可是他那種差別是說,他從第一義谛裏面出來到世俗谛,在觀世俗谛的時候,他那個智慧是有差別。但是他在第一義谛的時候,其實只要你進入聖位了,你在第一義谛裏面,他們都是無差別的。

  

  答:第一義谛無差別,但是與第一義谛相應的智慧有點差別。就是他那無分別智裏面有點問題;是無分別,但是無分別裏面潛藏著有一點戲論。

  

  問:現在的問題就是說,如果你在觀第一義谛的時候,他們都是無差別的,只是說你從第一義谛裏面出來的時候,你再去觀世俗谛的時候,你就會有那種差別了。像修小乘的話,他對法的執著心還是比較強,慢慢地進入佛地,他就慢慢清淨了。然後在第八地的時候,就可以無功用行;就是說他可以同時在世俗谛裏面,就可以觀察緣起法裏面的空性,這是同時進行。只是這樣的差別,但是在第一義谛上面,基本上是沒有差別。

  

  答:在第一義谛上無差別。

  

  問:若沒有差別的話,應該沒有法執啊?

  

  答:第一義谛上是沒有法執,在第一義谛上無差別;現在說有執著,是在世俗谛說的。

  

  問:那現在我的問題就是說,基本上其實在證入第一義谛的時候,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你只要證入聖位的時候,你當時還是有法空觀的智慧。

  

  答:沒有,阿羅漢沒有!你沒有修法空觀,就沒有法空觀的智慧。

  

  問:那如果你有執著的話,你怎麼可能證入第一義谛?

  

  答:證入第一義谛,你有修我空觀嘛!我空觀,就把這個「我」超越了,也證入第一義谛,但是和修法空觀證入第一義谛有點差別。

  

  問:那如果這樣的話,就表示說,你即使在第一義谛上面,你還是執著有這個法的話,那……

  

  答:第一義谛沒有法執。現在這樣說,譬如說現在有一個在家人來出家,去拜舍利弗尊者做師父,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,「你這個人沒有善根,我不收你做徒弟」,他拒絕了他。去拜五百阿羅漢,每一位阿羅漢:「你拜舍利弗尊者,舍利弗尊者不收你,我們也不收」,就這樣。後來到了佛那裏,佛說我收你做徒弟,就命令目犍連尊者來教他,這個人也得阿羅漢了。得阿羅漢,後來有人問:「他最初拜舍利弗尊者,這些五百阿羅漢,都認爲他沒有善根,所以不收他做徒弟,那麼佛爲什麼收他做徒弟,還得了阿羅漢?」「因爲他有善根,他不是沒有善根。但是他那個善根,超過阿羅漢的智慧,你見不到,那是久遠久遠以前栽培過善根的。」

  

  明白一點說,就是阿羅漢那個神通、智慧裏面有點無知,還有無知,他那個無分別智裏面有個無知、有個愚癡。到佛,也是無分別智,但是那個無分別智裏面沒有愚癡,所以能夠看見這個人有善根。是無分別,他一入定是無分別,但是無分別智裏面有點愚癡,有所不知,這就是差別嘛!

  

  問:慧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集散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