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集散品 2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琳法師講的,我再多幾句,她的意思是:無分別智是平等的,那是後得智……,所以菩薩跟佛的智慧是因爲他又從無分別智裏面再廣學,觀法空,他才有那麼廣的智慧,而並不是說無分別智是不相同的。她認爲是說:無分別是相同,只是他還有所不知,所以他廣學的話,增加的是他的後得智,所以他能夠知道很多很多,是不是這樣子?

  

  答:從後得智裏面顯示出來他的差別,但無分別智的時候,那個差別的地方也在那裏,不過沒有表示就是了;因爲他無分別,不表示。可是他後得智有差別,也並不是說是你入無分別智的時候沒有差別,後得智才有差別,不是。這差別的事情還在那裏隱藏著,就在無分別智的時候就在那裏,後得智才表現出來;在無分別智沒表示,是這樣子。

  

  問:我的意思是說,譬如說聖境像很晴朗的天空,現在全部我們是烏雲這樣子,那現在進入聖境的人,初地的人可能他只看到烏雲剛好破了,就是說散了一塊這樣子,你看到天空了。可是你看到天空,跟完全是沒有烏雲看到的天空,其實是一樣的,你看到的是沒有差別。

  

  答:在第一義谛上無差別,連凡夫和佛都無差別,第一義谛是無差別的。但世俗谛,因爲我們凡夫沒能超越世俗谛,你還沒能見到第一義谛。

  

  問:對,但是我現在的問題是說,如果說是在第一義谛上沒有差別的話,他也應該沒有法執、也沒有我執;你在見道的時候。

  

  答:不!在第一義谛上沒有我執,也沒有法執。有我執、有法執,是在世俗谛上說的,不是在第一義谛,第一義谛上無話可說。

  

  問:那時候其實也是證入到我空,還有法空,對不對?不只是我空。

  

  答:不是!你若不修我空觀,你的我執還在;你若不修法空觀,法執還在。阿羅漢只是修我空,沒有修法空,而法執斷了,那麼我們凡夫也沒有修法空,那麼我們法執也應該斷了啊?還是不行的,法執還在那裏;你不修我空,我執也在那裏,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。說是有的人他發心修行,修四念住、修我空觀,那麼我執斷了;你沒修法空,法執還在那裏。你若不修,它就在那裏。

  

  問:那師父的意思就是說,他在見第一義谛的時候,他還是有法執?

  

  答:還是有。

  

  問:即使在他見道的時候。

  

  答:對!但是有法執歸有法執,法執這個執著,要有因緣才現出來。譬如天人不散華的時候,就沒有天華著身的事情,沒有這個事。那麼天華一散華的時候,著身了,這表示你有法執,你對于天華有點執著,所以它就是著身。你若破除法執,天華就不著身了。就是若是你有法執,但是若有因緣的時候,這個法執這件事才表示出來;沒有因緣的時候,它潛藏在那裏,不現出來,不知道,但是佛菩薩知道,那麼回事。是有我執,但是因緣不現的時候,就好像沒什麼;若有因緣的時候,這我執就來了。

  

  譬如說我請你做庫頭,我請他做方丈,你心裏想:瞧不起我,不請我做方丈!這個「我」就來了,這就是我執,我我所執。若是也沒人請你做庫頭,也沒有請他做方丈,大家很平靜地談談話,這個我執沒現出來,它不現;要有因緣。法執也是這樣,也要因緣才現出來;就是天女散華的時候,阿羅漢的法執現出來了,那麼回事。所以有這個執著,要有因緣才能現出來;沒有因緣,就好像沒有這個事,就好像沒有執著。譬如說是你有瞋心,但是我贊歎你,我不毀辱你,你就生歡喜心,這個瞋心不出來;我若毀辱你,這瞋心就出來。這個執著要有因緣才現出來,就是這樣意思;沒有因緣它不現。就好像這個人很有修養,也不貪、也不瞋,很和平,若有因緣的時候就現出來了,貪心出來了,瞋心出來了。

  

  問:如果是我空的話,那其他的一切現象,還有一切法,如果你還執著有法的話,那還是一個「我」在,還是沒有證入我空觀。如果證入我空觀的話,除了我沒有以外,法的那方面的我也應該沒有,這樣的話也就沒有差別。

  

  答:是的!若是我空了,感覺一切法也空了,那就沒有差別。但是你修我空觀,你沒有修法空觀,法還是有,只是我沒有,法還是有,所以法執還在。阿羅漢成就我空觀之後,他若入定的時候,就是觀我空,心就停在我空那裏,也不分別一切法,這就是無分別。若從我空觀的定,叁摩地,出來了,出來之後,他還是一切法還是有。但這個時候,雖然不在定,他也不執著有我,只是有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變化,山河大地也是無常的變化,我不可得,他心裏面還是有這些分別。不能說是,我修了我空觀,我對于法也自然不分別,也就沒有法執,不是,還是有法執。

  

  譬如說是一般的非佛教徒,或者是我們佛教徒沒有得阿羅漢道,這些人他沒有修我空觀,也沒有修法空觀,那麼他的我執、法執都在。現在阿羅漢修我空觀,沒有修法空觀,而法執也就沒有了?你沒有修法空觀,法執也能沒有,那凡夫也沒有修法空觀、也沒有修我空觀,那我執、法執也沒有了嗎?這不可能的!你不修,那執著就在,它不能破;要修才能破。所以你斷了我執,你沒有修法空觀,你法執還在;但是你入定的時候,你不分別一切法,只是觀察我不可得,在這個地方安住不動。那個法執雖然在,它不妨礙你悟入我空觀的叁昧,它不妨礙,所以你也可以入涅槃,但是法執還是在的。

  

  問:我剛剛在看這個的時候,有一點想法就是說,其實阿羅漢他如果證到我空觀的時候,他就入無余涅槃了,他把色受想行識棄舍了。所以呢,爲什麼佛陀跟菩薩在修法空觀,其實是爲了說……,他能夠在觀法空觀的時候,他可以不棄舍色受想行識。其實,修法空觀的目的是在,他不要棄舍這個色受想行識,是爲了要成就無上菩提。因爲他有這樣子的修法,他才能夠還是在這個世間,叁界裏面或者是世間裏面廣度衆生;因爲他有保留這個色受想行識。但是他保留這個色受想行識,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空的;這色受想行識還有一切法裏面,他能夠達到都是觀空的話,他可以大行菩薩道。那如果說阿羅漢的話,他契入到我、我所空的話,他就把色受想行識滅了,他就結束了。其實他那個時候跟法已經也有部分的棄舍了,沒有執著了,所以當他入到無余涅槃,只是……,他沒有再把色受想行識觀察它,然後還可以有、非有、住、不住,這樣子來行菩薩道。

  

  答:菩薩行菩薩道是大悲心,感覺衆生苦,他不忍得他自己入無余涅槃,他要在這裏度化衆生;主要是大悲心。但是學習小乘佛法的人,也有發大悲心的事情,他不觀一切法空,他也發大悲心,這小乘佛教有這個情形。大乘佛教呢,告訴你發大悲心教化衆生,同時也告訴你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;這就是你剛才說的,他沒有障礙,他不感覺到有什麼問題。衆生很苦,在他感覺苦不可得;度衆生,衆生不可得,對他完全沒有影響。小乘佛法說是修無常觀,修到究竟的時候也就等于法空觀,沒有這回事。

  

  問:我們可不可以在這裏界限一下?

  

  答:這個法空觀是智慧,若大乘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是一個大智慧,能觀一切法空,能破法執,同時它也破我執;破法執同時也破我執,所以發大悲心廣度衆生,就是大菩薩了。沒有說修無我、修無常觀修到極點了,就等于是修法空觀了,不能。

  

  問:只是他還要用棄舍的方式,他不能說還在有的當下裏面,他能夠觀空,他沒有修這樣的智慧,所以他必需要把它棄舍。我空以後,他要棄舍這個色受想行識。

  

  答:他修無常觀,無常就是苦,所以他就棄舍了色受想行識,入無余涅槃;入無余涅槃就沒有苦了,所以他有厭苦求樂,實在這就是法執。他觀察衆生是苦,你有這樣的心情,這就是法執。

  

  問:剛剛師父說,要棄舍色受想行識。

  

  答:若大乘佛法修法空觀,沒有色受想行識可棄舍,他的心情是這樣的。小乘的佛教學者,得阿羅漢以後,他厭惡生死,有生死可棄舍,這就是法執嘛!不是說無常觀修到圓滿的時候,就也沒有法執了,不是,他還是有法執。小乘佛法裏面,就是佛沒有這樣給他宣說大乘的自性空,沒有宣說這件事,所以他這個法執他不能破。但是他的目的只是解脫生死苦、到涅槃,你修我空觀可以滿你所願,所以那個就沒有講。可是我們若讀《阿含經》呢,《阿含經》裏隱藏這個意思,隱藏這個自性空的意思。你學習《大智度論》、學習《中觀論》,若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話,再讀《阿含經》,《阿含經》裏面隱藏有法空的意思。但是你若沒學習大乘佛法,你自己不容易悟入,不容易悟。所以現在南傳佛教學者,他們也有《阿含經》,但是他們就是還是無常、無我,他沒有悟入自性空的道理,他沒能。所以《阿含經》裏面有這個意思,但是他不能悟,他不能悟的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集散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