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琳法师讲的,我再多几句,她的意思是:无分别智是平等的,那是后得智……,所以菩萨跟佛的智慧是因为他又从无分别智里面再广学,观法空,他才有那么广的智慧,而并不是说无分别智是不相同的。她认为是说:无分别是相同,只是他还有所不知,所以他广学的话,增加的是他的后得智,所以他能够知道很多很多,是不是这样子?

  

  答:从后得智里面显示出来他的差别,但无分别智的时候,那个差别的地方也在那里,不过没有表示就是了;因为他无分别,不表示。可是他后得智有差别,也并不是说是你入无分别智的时候没有差别,后得智才有差别,不是。这差别的事情还在那里隐藏着,就在无分别智的时候就在那里,后得智才表现出来;在无分别智没表示,是这样子。

  

  问:我的意思是说,譬如说圣境像很晴朗的天空,现在全部我们是乌云这样子,那现在进入圣境的人,初地的人可能他只看到乌云刚好破了,就是说散了一块这样子,你看到天空了。可是你看到天空,跟完全是没有乌云看到的天空,其实是一样的,你看到的是没有差别。

  

  答: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,连凡夫和佛都无差别,第一义谛是无差别的。但世俗谛,因为我们凡夫没能超越世俗谛,你还没能见到第一义谛。

  

  问:对,但是我现在的问题是说,如果说是在第一义谛上没有差别的话,他也应该没有法执、也没有我执;你在见道的时候。

  

  答:不!在第一义谛上没有我执,也没有法执。有我执、有法执,是在世俗谛上说的,不是在第一义谛,第一义谛上无话可说。

  

  问:那时候其实也是证入到我空,还有法空,对不对?不只是我空。

  

  答:不是!你若不修我空观,你的我执还在;你若不修法空观,法执还在。阿罗汉只是修我空,没有修法空,而法执断了,那么我们凡夫也没有修法空,那么我们法执也应该断了啊?还是不行的,法执还在那里;你不修我空,我执也在那里,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。说是有的人他发心修行,修四念住、修我空观,那么我执断了;你没修法空,法执还在那里。你若不修,它就在那里。

  

  问:那师父的意思就是说,他在见第一义谛的时候,他还是有法执?

  

  答:还是有。

  

  问:即使在他见道的时候。

  

  答:对!但是有法执归有法执,法执这个执着,要有因缘才现出来。譬如天人不散华的时候,就没有天华着身的事情,没有这个事。那么天华一散华的时候,着身了,这表示你有法执,你对于天华有点执着,所以它就是着身。你若破除法执,天华就不着身了。就是若是你有法执,但是若有因缘的时候,这个法执这件事才表示出来;没有因缘的时候,它潜藏在那里,不现出来,不知道,但是佛菩萨知道,那么回事。是有我执,但是因缘不现的时候,就好像没什么;若有因缘的时候,这我执就来了。

  

  譬如说我请你做库头,我请他做方丈,你心里想:瞧不起我,不请我做方丈!这个「我」就来了,这就是我执,我我所执。若是也没人请你做库头,也没有请他做方丈,大家很平静地谈谈话,这个我执没现出来,它不现;要有因缘。法执也是这样,也要因缘才现出来;就是天女散华的时候,阿罗汉的法执现出来了,那么回事。所以有这个执着,要有因缘才能现出来;没有因缘,就好像没有这个事,就好像没有执着。譬如说是你有瞋心,但是我赞叹你,我不毁辱你,你就生欢喜心,这个瞋心不出来;我若毁辱你,这瞋心就出来。这个执着要有因缘才现出来,就是这样意思;没有因缘它不现。就好像这个人很有修养,也不贪、也不瞋,很和平,若有因缘的时候就现出来了,贪心出来了,瞋心出来了。

  

  问:如果是我空的话,那其他的一切现象,还有一切法,如果你还执着有法的话,那还是一个「我」在,还是没有证入我空观。如果证入我空观的话,除了我没有以外,法的那方面的我也应该没有,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差别。

  

  答:是的!若是我空了,感觉一切法也空了,那就没有差别。但是你修我空观,你没有修法空观,法还是有,只是我没有,法还是有,所以法执还在。阿罗汉成就我空观之后,他若入定的时候,就是观我空,心就停在我空那里,也不分别一切法,这就是无分别。若从我空观的定,三摩地,出来了,出来之后,他还是一切法还是有。但这个时候,虽然不在定,他也不执着有我,只是有色受想行识的无常变化,山河大地也是无常的变化,我不可得,他心里面还是有这些分别。不能说是,我修了我空观,我对于法也自然不分别,也就没有法执,不是,还是有法执。

  

  譬如说是一般的非佛教徒,或者是我们佛教徒没有得阿罗汉道,这些人他没有修我空观,也没有修法空观,那么他的我执、法执都在。现在阿罗汉修我空观,没有修法空观,而法执也就没有了?你没有修法空观,法执也能没有,那凡夫也没有修法空观、也没有修我空观,那我执、法执也没有了吗?这不可能的!你不修,那执着就在,它不能破;要修才能破。所以你断了我执,你没有修法空观,你法执还在;但是你入定的时候,你不分别一切法,只是观察我不可得,在这个地方安住不动。那个法执虽然在,它不妨碍你悟入我空观的三昧,它不妨碍,所以你也可以入涅槃,但是法执还是在的。

  

  问:我刚刚在看这个的时候,有一点想法就是说,其实阿罗汉他如果证到我空观的时候,他就入无余涅槃了,他把色受想行识弃舍了。所以呢,为什么佛陀跟菩萨在修法空观,其实是为了说……,他能够在观法空观的时候,他可以不弃舍色受想行识。其实,修法空观的目的是在,他不要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,是为了要成就无上菩提。因为他有这样子的修法,他才能够还是在这个世间,三界里面或者是世间里面广度众生;因为他有保留这个色受想行识。但是他保留这个色受想行识,这个色受想行识是空的;这色受想行识还有一切法里面,他能够达到都是观空的话,他可以大行菩萨道。那如果说阿罗汉的话,他契入到我、我所空的话,他就把色受想行识灭了,他就结束了。其实他那个时候跟法已经也有部分的弃舍了,没有执着了,所以当他入到无余涅槃,只是……,他没有再把色受想行识观察它,然后还可以有、非有、住、不住,这样子来行菩萨道。

  

  答:菩萨行菩萨道是大悲心,感觉众生苦,他不忍得他自己入无余涅槃,他要在这里度化众生;主要是大悲心。但是学习小乘佛法的人,也有发大悲心的事情,他不观一切法空,他也发大悲心,这小乘佛教有这个情形。大乘佛教呢,告诉你发大悲心教化众生,同时也告诉你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;这就是你刚才说的,他没有障碍,他不感觉到有什么问题。众生很苦,在他感觉苦不可得;度众生,众生不可得,对他完全没有影响。小乘佛法说是修无常观,修到究竟的时候也就等于法空观,没有这回事。

  

  问:我们可不可以在这里界限一下?

  

  答:这个法空观是智慧,若大乘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是一个大智慧,能观一切法空,能破法执,同时它也破我执;破法执同时也破我执,所以发大悲心广度众生,就是大菩萨了。没有说修无我、修无常观修到极点了,就等于是修法空观了,不能。

  

  问:只是他还要用弃舍的方式,他不能说还在有的当下里面,他能够观空,他没有修这样的智慧,所以他必需要把它弃舍。我空以后,他要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。

  

  答:他修无常观,无常就是苦,所以他就弃舍了色受想行识,入无余涅槃;入无余涅槃就没有苦了,所以他有厌苦求乐,实在这就是法执。他观察众生是苦,你有这样的心情,这就是法执。

  

  问:刚刚师父说,要弃舍色受想行识。

  

  答:若大乘佛法修法空观,没有色受想行识可弃舍,他的心情是这样的。小乘的佛教学者,得阿罗汉以后,他厌恶生死,有生死可弃舍,这就是法执嘛!不是说无常观修到圆满的时候,就也没有法执了,不是,他还是有法执。小乘佛法里面,就是佛没有这样给他宣说大乘的自性空,没有宣说这件事,所以他这个法执他不能破。但是他的目的只是解脱生死苦、到涅槃,你修我空观可以满你所愿,所以那个就没有讲。可是我们若读《阿含经》呢,《阿含经》里隐藏这个意思,隐藏这个自性空的意思。你学习《大智度论》、学习《中观论》,若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话,再读《阿含经》,《阿含经》里面隐藏有法空的意思。但是你若没学习大乘佛法,你自己不容易悟入,不容易悟。所以现在南传佛教学者,他们也有《阿含经》,但是他们就是还是无常、无我,他没有悟入自性空的道理,他没能。所以《阿含经》里面有这个意思,但是他不能悟,他不能悟的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