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」你这样用功修行的时候,它是不是也是自性空呢?这是佛提出这个问题这样问。「须陀洹果乃至诸佛一切种智是无性不?」它是不是无性?它是不是因缘生法?它也是无自性、自性无呢?也是空无所有呢?这样回答这个问题。这样回答就是,都是无所有,为什么有须陀洹的差别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,乃至到佛的差别呢?佛现在说:这个修行是不是无性?须陀洹果是不是自性空、无所有?乃至佛的一切种智是不是也是自性空、无所有?
「须菩提言:世尊!」道是无性的,「须陀洹果亦无性,乃至诸佛一切种智亦无性」,也是无性。这样子呢,你不能说都是无差别,为什么有差别呢?现在佛说:这个差别即非差别,须陀洹乃至到佛,也都是无差别的,都是无自性的,都是自性空的,是无差别嘛,是这样意思。「须菩提言:世尊!」道是无性的,须陀洹果亦无性,乃至诸佛一切种智亦是无性。
「须菩提!无性法能得无性法不?」说是「无性」,为什么得须陀洹果、得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乃至得佛呢?「无性」的时候,「无性法」,一切法自性空的时候,这个时候它还能得一个无性吗?是不能的,没有法可得。譬如说我们现在,你给我一个苹果,我拿到一个苹果,你得到一个苹果嘛;但是你若观察这个苹果是自性空的,有苹果可得否?就是没有苹果可得。说我观察自身,自己本身这个色受想行识也是自性空的,所以也没有能得者、也没有所得者。所以「无性法能得无性法不?」也是无所得。
「不也!世尊」,须菩提回答说:不是的,无所得,「不也!世尊」。「佛告须菩提: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?」说我们凡夫,我们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无、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空;认为是有,什么都是有,这样子「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?」「不也!世尊」,也不是,你执着有,实在那个也是无,还是无所得的。
「须菩提!无性法及道,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、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、一相所谓无相」,这时候佛招呼须菩提说:「无性法」就是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,不管你修学圣道,不修学圣道,一切法都是这样子。「无性法及道」,那这个「道」呢,唯独是佛教徒肯用功修学禅的人,修学般若法门的人,他从凡夫地逐渐地到圣位、到佛的境界,就是从这里能通到另一个地方去,那叫做「道」。这个「道」和「无性」本来是一回事,但是还是有点差别。
「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」,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无性的,都是无性的,那你感觉到这一切法是合在一起了?是分散了?都没有这回事。「无色、无形、无对、一相」,这有色的、有青黄赤白、长短方圆的一切法,眼所见的就是「色」;「形」、其他的形相,譬如说是我们耳闻声、鼻嗅香、乃至心所思惟的一切形相,都叫做「形」。「无对、一相」,我们有形相的呢,彼此可以相对,无形相的,就不能相对。譬如说我们的心、我们的思想,思想去思惟一切法的时候,这个心没有形相,不能与其他法相对,但是它有了别性,能够去了别一切法;或者思想与思想,「无对」,没有障碍,这个「对」,当个障碍讲,无障碍的。「无色、无形」,色、形是有障碍的,但是一切法里面,有的有障碍、有的无障碍。「无色、无形」,「色」也是自性空,所以是「无色」;「形」也是自性空,所以也是「无形」。有相对的,都是因缘生法,就是自性空,那就是无对的,都是一个相貌;什么叫做一个相貌呢?「所谓无相」,一切法都没有体性、也没有相貌的;「无对、一相」。
那么这是说用「实慧」,用真实的智慧;就是观一切法空叫做「实慧」,观察一切法都是无相,是这样子。
下面是第二科,「明方便慧拔出众生」,用这个立场回答这个问题。「明方便慧」就是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所有的,它是由「无所有」而有;这个由无而有,那么这样的通达叫做「方便」,这是一个解释。第二个解释呢,我们不明白诸法是自性空的,我们执着是有。执着是有,我们现在在生死里面流转不能够解脱,你没有办法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,不能的。现在若通达「无所有」的时候,我们常能这样思惟、观察,以此为方便,我们就能得解脱,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。我们自己这样做可以得解脱,我们劝导别人,别人能这样学习也能得解脱,这叫做「方便慧」。「明方便慧拔出众生」,从这个立场来解释,回答这个问题。
须菩提!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以方便力,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阴,无常中常相,苦中乐相,不净中净相,无我中我相,着无所有处。是菩萨以方便力故,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。
「须菩提!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」,这个菩萨摩诃萨,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就是我刚才说的,他的大悲心特别强,他不入无余涅槃,他还愿意在生死众生这里广度众生,这个就是大菩萨。「行般若波罗蜜时」,就是学习;这个「行」可以当学习讲,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。当然,学习,凡夫的菩萨这样学习,得了圣道的菩萨也还是这样学习,所以这个地方是通于凡圣的。但是下文的意思,应该还是说学习般若法门有成就的菩萨。
「行般若波罗蜜」的时候,「以方便力,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阴,无常中常相,苦中乐相,不净中净相,无我中我相,着无所有处。是菩萨以方便力故,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。」那好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