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你這樣用功修行的時候,它是不是也是自性空呢?這是佛提出這個問題這樣問。「須陀洹果乃至諸佛一切種智是無性不?」它是不是無性?它是不是因緣生法?它也是無自性、自性無呢?也是空無所有呢?這樣回答這個問題。這樣回答就是,都是無所有,爲什麼有須陀洹的差別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乃至到佛的差別呢?佛現在說:這個修行是不是無性?須陀洹果是不是自性空、無所有?乃至佛的一切種智是不是也是自性空、無所有?
「須菩提言:世尊!」道是無性的,「須陀洹果亦無性,乃至諸佛一切種智亦無性」,也是無性。這樣子呢,你不能說都是無差別,爲什麼有差別呢?現在佛說:這個差別即非差別,須陀洹乃至到佛,也都是無差別的,都是無自性的,都是自性空的,是無差別嘛,是這樣意思。「須菩提言:世尊!」道是無性的,須陀洹果亦無性,乃至諸佛一切種智亦是無性。
「須菩提!無性法能得無性法不?」說是「無性」,爲什麼得須陀洹果、得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乃至得佛呢?「無性」的時候,「無性法」,一切法自性空的時候,這個時候它還能得一個無性嗎?是不能的,沒有法可得。譬如說我們現在,你給我一個蘋果,我拿到一個蘋果,你得到一個蘋果嘛;但是你若觀察這個蘋果是自性空的,有蘋果可得否?就是沒有蘋果可得。說我觀察自身,自己本身這個色受想行識也是自性空的,所以也沒有能得者、也沒有所得者。所以「無性法能得無性法不?」也是無所得。
「不也!世尊」,須菩提回答說:不是的,無所得,「不也!世尊」。「佛告須菩提: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?」說我們凡夫,我們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無、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空;認爲是有,什麼都是有,這樣子「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?」「不也!世尊」,也不是,你執著有,實在那個也是無,還是無所得的。
「須菩提!無性法及道,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、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所謂無相」,這時候佛招呼須菩提說:「無性法」就是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,不管你修學聖道,不修學聖道,一切法都是這樣子。「無性法及道」,那這個「道」呢,唯獨是佛教徒肯用功修學禅的人,修學般若法門的人,他從凡夫地逐漸地到聖位、到佛的境界,就是從這裏能通到另一個地方去,那叫做「道」。這個「道」和「無性」本來是一回事,但是還是有點差別。
「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」,一切因緣生法都是無性的,都是無性的,那你感覺到這一切法是合在一起了?是分散了?都沒有這回事。「無色、無形、無對、一相」,這有色的、有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的一切法,眼所見的就是「色」;「形」、其他的形相,譬如說是我們耳聞聲、鼻嗅香、乃至心所思惟的一切形相,都叫做「形」。「無對、一相」,我們有形相的呢,彼此可以相對,無形相的,就不能相對。譬如說我們的心、我們的思想,思想去思惟一切法的時候,這個心沒有形相,不能與其他法相對,但是它有了別性,能夠去了別一切法;或者思想與思想,「無對」,沒有障礙,這個「對」,當個障礙講,無障礙的。「無色、無形」,色、形是有障礙的,但是一切法裏面,有的有障礙、有的無障礙。「無色、無形」,「色」也是自性空,所以是「無色」;「形」也是自性空,所以也是「無形」。有相對的,都是因緣生法,就是自性空,那就是無對的,都是一個相貌;什麼叫做一個相貌呢?「所謂無相」,一切法都沒有體性、也沒有相貌的;「無對、一相」。
那麼這是說用「實慧」,用真實的智慧;就是觀一切法空叫做「實慧」,觀察一切法都是無相,是這樣子。
下面是第二科,「明方便慧拔出衆生」,用這個立場回答這個問題。「明方便慧」就是觀察一切法是因緣所有的,它是由「無所有」而有;這個由無而有,那麼這樣的通達叫做「方便」,這是一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呢,我們不明白諸法是自性空的,我們執著是有。執著是有,我們現在在生死裏面流轉不能夠解脫,你沒有辦法從生死裏面解脫出來,不能的。現在若通達「無所有」的時候,我們常能這樣思惟、觀察,以此爲方便,我們就能得解脫,從生死裏面解脫出來。我們自己這樣做可以得解脫,我們勸導別人,別人能這樣學習也能得解脫,這叫做「方便慧」。「明方便慧拔出衆生」,從這個立場來解釋,回答這個問題。
須菩提!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方便力,見衆生以顛倒故著五陰,無常中常相,苦中樂相,不淨中淨相,無我中我相,著無所有處。是菩薩以方便力故,于無所有中拔出衆生。
「須菩提!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」,這個菩薩摩诃薩,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就是我剛才說的,他的大悲心特別強,他不入無余涅槃,他還願意在生死衆生這裏廣度衆生,這個就是大菩薩。「行般若波羅蜜時」,就是學習;這個「行」可以當學習講,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。當然,學習,凡夫的菩薩這樣學習,得了聖道的菩薩也還是這樣學習,所以這個地方是通于凡聖的。但是下文的意思,應該還是說學習般若法門有成就的菩薩。
「行般若波羅蜜」的時候,「以方便力,見衆生以顛倒故著五陰,無常中常相,苦中樂相,不淨中淨相,無我中我相,著無所有處。是菩薩以方便力故,于無所有中拔出衆生。」那好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