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

  须菩提尊者白佛言:「世尊!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、不具足善根、不得真知识者,当得萨婆若不?」他能得无上菩提吗?那是不能得的,不能得无上菩提的。

  

  这底下「佛告须菩提: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、种善根、得真知识,一切种智尚难得,何况不供养诸佛、不种善根、不得真知识」呢?那是不能得的嘛!这是很明白的事情。这是佛的回答:「佛告须菩提: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」,说这位菩萨他供养诸佛。「供养诸佛」这个意思呢,当然也可能是在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,但是他也可能会乘着神通到阿弥陀佛国去供养阿弥陀佛,也可以到东方药师佛世界去供养药师佛,也可能到另一个不动佛土供养阿閦佛,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。

  

  我们欲界的众生,我们没有禅定;我们没有禅定,我们就没有神通,我们只能在这个世界。现在算是有人发明飞机,能坐飞机走得远一点,但是还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。今天的科学家还没能发展,说我们乘着飞机到阿弥陀佛国去,还没有这个能力。但是若是能够修禅定;修禅定成功了的话,那我们可以到他方世界去;不是乘飞机,就是他的神通,他就能去。我们读《法华经》也看出这件事,他方五百万亿世界的梵天王乘着宫殿,到他方世界去拜佛,有这个事情。

  

  所以这上面说「供养诸佛」,应该不是我们这平常的人;我们平常的人没这个能力。就是得了禅定的人,得了禅定有了神通的时候,他的生命体是属于这个世界;但是他可以到他方世界去、还可以回来,能供养诸佛;那个时候所见的境界,和我们完全不同。我们有欲就没有定,有定就不会有欲;这个欲和定是不能同时存在的。我们若是能够得了定的时候,我们的能力特别强、能力强;这个眼睛看,那就是有了天眼,能看到他方世界去。我们现在没得定,就不能得天眼,我们的能力还是很小,还是不行。所以这上面说「供养诸佛」,那不是一般的平常人,可也还不是说一定是圣人。

  

  「供养诸佛」,「供养诸佛」一般的说呢,当然就是衣、食、住这些事情。我们说用香华供佛也是可以,也是供养诸佛。

  

  「种善根」,佛叫我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我们也可能这样做,那么就是栽培善根了。

  

  「供养诸佛」,当然我们对佛特别地恭敬,然后我们才可能会对于佛去供养,应该有恭敬心;有恭敬心才会有这件事。这个种善根这件事呢,这里面有点问题;有什么问题呢?我为什么要种善根呢?就是我们感觉到不足,我现在的这种情形,我感觉我不满意,我希望能够成就一个更美好的身体。我们如果不相信佛法的话,我们不知道这回事,反正得到的这个身体这样子就是这样子,你满意不满意,你不可能会有什么变化的。相信佛法了以后,我们的思想不同;我们明白这个身体是我们前生的业力的果报,我前生的业力就是这样做的,现在由那个业力得现在的果报,我不满意!那我重新创造,重新好好地栽培善根,我将来得到一个更美好的身体,我们可以这样。我们现在说,我若活到一百岁,我已经感觉很好了,其实一百岁有什么呢?还算多吗?经上说有八万四千岁,寿命是很长的;那个非非想天有八万大劫的寿命,寿命是很长的。我们现在呀!你无可奈何,你活到一百岁、活到两百岁,到时候非走不可,你无可奈何。但是我现在嫌我的寿命短,那么你也可以重新创造一个长寿。我现在还有病、还有老,我希望我不老、也不病,都能办得到的,都是因,如是因、如是果。所以我们若学习佛法,海阔天空!有更多、更多的微妙的境界等待我们去努力的。现在就是这样子,你无可奈何呀!

  

  所以这上面说「供养诸佛、种善根」,「种善根」这里面表示,我现在对于我的生命我不满意,我重新创造,「种善根」是这个意思,这是这个意思。那么再说丑陋一点说,或者「种善根」就是我对现在这个老病的身体我不满意;我不满意,我现在努力地多多地拜佛,多多地做功德,我重新得一个好的生命。当然,我们这么说应该是好一点,但是下面文又不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供养诸佛、种善根」,或者这么说;「种善根」这个意思,就表示我们身体有病,我现在要吃药,使令我这个病好转,能治疗我的病。「供养诸佛」,诸佛就是医生了;我供养诸佛,「诸佛」这医生告诉我们要吃什么药,那么我们能依教奉行,那就是种善根了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「供养诸佛、种善根、得真知识」,诸佛也好、种善根也好,主要是大智慧,佛是大智慧人。种善根呢,佛的大智慧开示我们的方法,改善我们生命的方法,这也是大智慧境界。「得真知识」,「得真知识」是什么意思?「得真知识」就是我们亲近诸佛,「真知识」还是佛呀!唯有佛菩萨有大智慧,所以叫做「真知识」。我们「得真知识」是什么?就是我们不断地亲近他叫做「得」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一切种智尚难得」,前面是说的印度话,「当得萨婆若」说的印度话;这个地方就翻成中国话了。「一切种智尚难得」,你供养诸佛、你栽培善根、你得到了你亲近善知识,善知识还照顾你呀!「一切种智尚难得」,这无上菩提都不容易成就啊!「何况不供养诸佛、不种善根、不得真知识」呢?那是更不容易有成就了!更不容易有成就啊!

  

  这一段文,我就算是讲完了。这下边。

  

  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、种善根、得真知识,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」呢?这个问题,理应该提出这个问题。说我不供养诸佛、不栽培善根、我没有得真知识、我没有亲近善知识,那我不成佛,这是理应该是这样子。说是「菩萨摩诃萨」供养诸佛了、我也栽培善根了、我也亲近善知识了,「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?」什么理由他不容易得一切种智呢?不容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?什么理由这样子呢?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: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,不从诸佛闻方便力,所种善根不具足,不常随善知识教。」这原因在这里,佛回答这个理由。「佛告须菩提: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」,「远离方便力」就是没有成就这个方便力,你没有方便。这里说这个「方便」,刚才我们也说过,就指般若波罗蜜说,以般若波罗蜜为方法,用般若波罗蜜的方法你肯实际的行动,那就可以满足你的愿望,就可以有更好的成就。但是现在「远离方便力」,就是弃舍了;这个「远离」在这边讲就是弃舍了。你亲近诸佛的时候,佛是会告诉你般若波罗蜜的,但是你听闻了又弃舍了,你不肯那么做,不肯去努力;「远离方便力」,那当然这件事是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  「不从诸佛闻方便力」,诸佛是开示你方便力;但是你不肯去学习。「不从诸佛闻方便力」,就是不肯学习。「所种善根不具足」,这个「不从诸佛闻方便力」,就是佛为我们说:色是自性空、受想行识自性空,眼自性空、耳鼻舌身意自性空,色自性空、声香味触法自性空,乃至佛都是自性空,一切法都是不可得。我不欢喜学习这样的佛法;我欢喜说:眼是有自性的、耳鼻舌身意有自性,我欢喜学习这样的佛法,那样这就有问题了,所以「不从诸佛」学习这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。「所种善根不具足」,你去栽培善根的时候,不是用般若为方便、用般若的智慧去栽培善根;你用有所得的这种智慧,用「我」,用执着心去做种种功德,你这样栽培的善根,那个善根是「不具足」,不具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能力功能,不具足这个功能。

  

  「不常随善知识教」,就是佛菩萨开示的殊胜的般若波罗蜜,就是「摩诃般若波罗蜜」了,你不欢喜,所以你也不常去听佛说法;「不常随善知识教」就是不随顺佛的教导,你不肯这样努力,所以你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当然,这个地方也表示什么意思?佛这样说法是契理了,但是不契机,众生不欢喜。佛说这个法是微妙,是无上菩提的方便,但是众生不欢喜学习,所以这件事是不成功了,也就是这样意思。所以「不从诸佛闻方便力,所种善根不具足,不常随善知识教」,那这样子当然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个方法不对。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: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,不从诸佛闻方便力,所种善根不具足,不常随善知识教」,所以不能得一切种智,不能成就。

  

  世尊!何等是方便力?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,得一切种智?

  

  这也很容易应该提出这个问题。这下面是第二科;这前面是第一科,第一科是「论上具足善根义」,就是怎么叫做具足善根?怎么叫做不具足善根?这个地方加以议论。现在这是第二科,就是说明菩萨方便善成,就是般若的智慧成就了,说这个意思。

  

  「世尊!何等是方便力?」这时候须菩提尊者又继续请教这个问题。什么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方便力呢?「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,得一切种智?」这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能够学习,也能肯修习这个方便力,那么就成就了无上菩提。这是又继续请问这个问题:什么是方便力?

  

  佛言: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声闻、若人、若非人,是时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何以故?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,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。菩萨以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檀那波罗蜜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布施,不受世间果报,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,行檀那波罗蜜。

  

  「佛言: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声闻、若人、若非人,是时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何以故?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,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。菩萨以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檀那波罗蜜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」这下面解释什么叫做「方便力」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