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佛言: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」,这时候佛回答这个问题,先说「菩萨摩诃萨」,就是学习佛法的这个人。「从初发意」,从开始发菩提心,从发菩提心开始的时候,你就应该学习这个方便力。「从初发意」,从开始发菩提心,就是这样意思。「从开始发菩提心」这句话还是有两个意思:第一个意思没得圣道,没得圣道就是还是凡夫、不是圣人,他也是发菩提心了,但是没得圣道,还是凡夫。虽然还是凡夫,但是在他的内心里面有坚定的意愿,愿得无上菩提,这时候就名之为「初发意」。如果说:我信佛,但是还没有说我一定要成佛,没这个意愿,那不算是初发意。你要有坚定的意愿,这时候才算数。「从初发意」。
这个时候「行檀那波罗蜜」;行檀那波罗蜜,我刚才说,就是要有慈悲心。我看见一个贫苦的人,我有慈悲心,愿意帮他的忙,愿意帮助他。但是佛法又不是这样意思;佛法是劝人有慈悲心,但是慈悲心里面要有智慧,要有智慧的。光是有慈悲心,如果没有智慧,那不是佛教的菩萨,应该这么说,应该是这么说。但是这个地方就是难!就是你愿意说世间上苦难的人很多,我要有慈悲心去救护他,我不但救护中国人,我还到阿富汗去救护。这慈悲心是对的,但是佛法还是重视智慧的。因为没有智慧,那个慈悲有的时候会犯错误,会犯错误,犯错误、那不是佛法的意思;但众生就是这样子,他不愿意学习佛法。这个智慧……世间上科学的各式各样的学问,譬如说孔夫子的道理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孔夫子有智慧,他会说出来智慧的语言;但是,不是佛法中的智慧。
我们佛教徒你要有智慧,不是说其它的智慧;是佛法中的智慧。佛法中的智慧,就是要学习经论;学习经论开的智慧和世间智慧不一样,不一样啊!你若学习佛法有了智慧,这是有佛法的味道,是那么回事。当然,我说的话也都是……这话里面……就有一点不好听了。就是我们出家人,出家人要学习佛法,你才有出家人的味道;你不学习佛法,我就念阿弥陀佛!差一点、差一点的。我出了家,我受了三坛大戒了,穿上出家人的衣服,一看,哦!这是出家人。但是你若没有学习佛法,你没有佛法的思想,你说出来的话没有出家人的味道,那件事对不对呢?那件事对不对?所以我们愿意提倡净土法门,我也赞成;但是不提倡学习佛法是有问题的,是有问题的!
你不要说是我们出家人,就有些在家人,有学问的人,他有时候也愿意看,喔!你这个出家人,在家人有些学问的人,他还愿意学习佛经的!愿意学习经律论。一看,一个出家人,他还愿意考验你一下,你懂不懂得佛法。如果你没有学习过佛法,你说出来的话,就没有佛法味道,那他一听就知道。不要说是非佛教徒,就是佛教徒的在家居士也可能,哦!你这位法师来了,我很恭敬,怎么怎么样,也同你谈谈话,也想要知道知道嘛!怎么样?你说的话对不对?你若不学习佛法,你没有办法能说出来佛法的语言的,不可能的,不可能!所以应该要到佛学院去学习,应该这样。到佛学院去学习,我倒不是说一定要到我的佛学院,不是这个意思;就是台湾这各地方都是佛学院,都是学习佛法,努力地学习,应该这样子才对的。但是不肯学,人就是这样,懈怠嘛!我就是拿念珠念佛,也很自在嘛!你叫我学习经论,哎呀!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……」像这里面说的这几句话,我们就是有点问题了。这上面说……现在还没讲到,下面说的:「是时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何以故?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,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」,你头不疼啊?看这文要怎么讲?叫你头疼啊!所以不愿意学习。不愿意学习,你并没能占到便宜啊!没有占到便宜!
所以这上面说:「佛言: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」,就是……我刚才说「初发意」有两种:第一种,应该是也是学习过一段的时期,一段的时间学习过佛法,然后他才能够坚定地发无上菩提心,不然怎么会发无上菩提心呢?不会的。一定是感觉到生死是苦,一定感觉到生死是苦,得了圣道以后能够解脱生死苦得大安乐、得大自在;一切众生都在生死里流转很苦啊!我应该发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,他就是有这个意愿出来,有意愿的。说「生死是苦」这句话很容易说;生死怎么苦?也要学一段时间才会知道。这时候才会发无上菩提心,这样发无上菩提心,也可能会容易;等到第二段,你要学习佛法的胜义谛、要有智慧,慈悲心里面要有智慧,这是第二个难关,也不容易,就不容易了。
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是学习了佛法;学习佛法,怎么知道是学习佛法?你发大悲心了,你发出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了,就知道你是学习佛法了。这个时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叫做「初发意」。虽然是发了无上菩提心,还是凡夫;还是凡夫,这个时候,可是他有大悲心,那个大悲心不是有圣道,不是那么牢固,有的时候可能会失掉,又退了菩提心了,这有可能的。
现在说「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」,就是你能有大悲心救护众生的苦,你能够有这样的行动。「檀那波罗蜜」就是布施,也就是布施;这个「檀那」是印度话,翻到中国话是个「布施」,就是把自己的利益赠送给他人,解决他人的苦难,这叫做「檀那波罗蜜」。这个「檀那」是个因,「波罗蜜」是因的果;你因有「檀那」的功德,你将来会有「波罗蜜」的果报,一个因、一个果。也表示是你的意愿;你为什么要行檀那波罗蜜呢?就是我要得无上菩提的波罗蜜。这和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不同;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我现在行布施,将来我能得富贵的果报,我将来愿意生天,那这是世间上的事情,这不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应该这样子。但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有这个布施的这个行动的时候,他是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;得无上菩提之前,也还是能得人天的富乐的果报的。你的意愿不是得人天福报,但是还会得,还会得的。
所以「行檀那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」,你行了檀那波罗蜜,你不要有所得。不要说是和非佛教徒,或者是佛教徒而不学习佛法的佛教徒,心里有所执着:有一个众生是我度化的,我救护他了,我是能救护的,我愿意得人天富贵的果报,我将来因此檀那,我将来做皇帝,我有大权力……是怎么怎么地;不是这样的事情。「应萨婆若念」,和萨婆若相应的念,就是将来能得无上菩提,你要有这样的愿,有更高的、更崇高的意愿,要这样子。但是这个地方,也包括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,不全是世俗谛的事情,也有智慧的力量在里面。
这下面就说明什么叫做「应萨婆若念」?和萨婆若的念相应,就是与无上菩提的念相应。我们若是希望得人天福报,那就和萨婆若念不相应了,有所得的念是不相应的。
这下面说:「布施佛」,「若辟支佛」,或者是布施给辟支佛;就是供养佛、供养辟支佛。「佛」就是得无上菩提的佛;「辟支佛」翻到中国话翻个「独觉」,「独觉」就是没有老师,没有老师,没有人教授他,他自己就得圣道了,就是这种人叫做「辟支佛」。我们读《瑜伽师地论》上的解释,这个人在栽培善根的时候,他有这样的意愿,就是我将来得圣道的时候没有老师,不需要有人教授,我自己就得圣道了,他有这样的意愿,所以他在得圣道的时候,出于没有佛、没有佛法的世界,他自己看见这无常、苦、空的境界,他就有厌离心,就到山里面去修行去,就得圣道了。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呢,这个人有高慢心,我不愿意有老师,我自己就能得圣道,他有这样的愿,所以出于无佛、没有佛法的地方去得圣道,有这个意思。
「若声闻」,「若声闻」这个呢,就是有老师,老师的法语教导他,他能够依教奉行的修行得圣道,这是「若声闻」。「若人、若非人」,就是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初发意的人,他修这个布施波罗蜜的时候,他是布施佛,布施给辟支佛,或者布施给阿罗汉。「声闻」包括初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罗汉,包括这四种圣人,都是听佛说法而得圣道的人。
「若人、若非人」,你这个布施……在前面这个佛、辟支佛、声闻,都是指圣者说的。下面这个「人」呢,就指凡夫、一般的凡夫,布施给他。「非人」呢,就是鬼神这一类的。当然,我们布施给佛,也就是供养佛、供养辟支佛、供养声闻的圣者,这都是值得我们恭敬的人,就用恭敬心来供养他。下面的一般的这个「若人、若非人」,这都是苦恼人,苦恼人呢,那就是用慈悲心。前面是用恭敬心,这个地方「若人、若非人」,要用慈悲心供养他们,来布施给他们,解决他们的问题。
「是时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」,这个供养的时候,心里面怎么样作观呢?怎么样思想这件事呢?怎么样观察这件事呢?「不生布施想」,本来事实上是布施,但是不生这个布施想,没有这么执着:我是布施者,你们是受我布施的人,没有生起这样的布施想。「不生受者想」,心里面也不认为,也不执着:他们是受我供养的人,也不生起这样的想法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理由呢?事实上,我是布施者,你们是受我布施的,为什么我不要这样想呢?什么理由呢?「何以故?」
「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」,要作如是观。作如是观的时候呢,原来这个布施想、受者想就不生起了。这个布施想和受者想,是我们一般的凡夫这样的执着,我们就这样子去做这件事。下面「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」,这是圣人的境界。但是现在看出来,前面这个初发意的菩萨,还是个凡夫,若是学习圣人的思想,学习圣人的智慧,若做这件事的时候,内心要有这样的思想,是这样意思。
我看这样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,明天讲这个「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」,我们明天讲。今天讲到这里,我答复这个问题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