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菩提尊者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诃薩若不供養諸佛、不具足善根、不得真知識者,當得薩婆若不?」他能得無上菩提嗎?那是不能得的,不能得無上菩提的。
這底下「佛告須菩提:菩薩摩诃薩供養諸佛、種善根、得真知識,一切種智尚難得,何況不供養諸佛、不種善根、不得真知識」呢?那是不能得的嘛!這是很明白的事情。這是佛的回答:「佛告須菩提:菩薩摩诃薩供養諸佛」,說這位菩薩他供養諸佛。「供養諸佛」這個意思呢,當然也可能是在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,但是他也可能會乘著神通到阿彌陀佛國去供養阿彌陀佛,也可以到東方藥師佛世界去供養藥師佛,也可能到另一個不動佛土供養阿閦佛,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。
我們欲界的衆生,我們沒有禅定;我們沒有禅定,我們就沒有神通,我們只能在這個世界。現在算是有人發明飛機,能坐飛機走得遠一點,但是還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。今天的科學家還沒能發展,說我們乘著飛機到阿彌陀佛國去,還沒有這個能力。但是若是能夠修禅定;修禅定成功了的話,那我們可以到他方世界去;不是乘飛機,就是他的神通,他就能去。我們讀《法華經》也看出這件事,他方五百萬億世界的梵天王乘著宮殿,到他方世界去拜佛,有這個事情。
所以這上面說「供養諸佛」,應該不是我們這平常的人;我們平常的人沒這個能力。就是得了禅定的人,得了禅定有了神通的時候,他的生命體是屬于這個世界;但是他可以到他方世界去、還可以回來,能供養諸佛;那個時候所見的境界,和我們完全不同。我們有欲就沒有定,有定就不會有欲;這個欲和定是不能同時存在的。我們若是能夠得了定的時候,我們的能力特別強、能力強;這個眼睛看,那就是有了天眼,能看到他方世界去。我們現在沒得定,就不能得天眼,我們的能力還是很小,還是不行。所以這上面說「供養諸佛」,那不是一般的平常人,可也還不是說一定是聖人。
「供養諸佛」,「供養諸佛」一般的說呢,當然就是衣、食、住這些事情。我們說用香華供佛也是可以,也是供養諸佛。
「種善根」,佛叫我們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我們也可能這樣做,那麼就是栽培善根了。
「供養諸佛」,當然我們對佛特別地恭敬,然後我們才可能會對于佛去供養,應該有恭敬心;有恭敬心才會有這件事。這個種善根這件事呢,這裏面有點問題;有什麼問題呢?我爲什麼要種善根呢?就是我們感覺到不足,我現在的這種情形,我感覺我不滿意,我希望能夠成就一個更美好的身體。我們如果不相信佛法的話,我們不知道這回事,反正得到的這個身體這樣子就是這樣子,你滿意不滿意,你不可能會有什麼變化的。相信佛法了以後,我們的思想不同;我們明白這個身體是我們前生的業力的果報,我前生的業力就是這樣做的,現在由那個業力得現在的果報,我不滿意!那我重新創造,重新好好地栽培善根,我將來得到一個更美好的身體,我們可以這樣。我們現在說,我若活到一百歲,我已經感覺很好了,其實一百歲有什麼呢?還算多嗎?經上說有八萬四千歲,壽命是很長的;那個非非想天有八萬大劫的壽命,壽命是很長的。我們現在呀!你無可奈何,你活到一百歲、活到兩百歲,到時候非走不可,你無可奈何。但是我現在嫌我的壽命短,那麼你也可以重新創造一個長壽。我現在還有病、還有老,我希望我不老、也不病,都能辦得到的,都是因,如是因、如是果。所以我們若學習佛法,海闊天空!有更多、更多的微妙的境界等待我們去努力的。現在就是這樣子,你無可奈何呀!
所以這上面說「供養諸佛、種善根」,「種善根」這裏面表示,我現在對于我的生命我不滿意,我重新創造,「種善根」是這個意思,這是這個意思。那麼再說醜陋一點說,或者「種善根」就是我對現在這個老病的身體我不滿意;我不滿意,我現在努力地多多地拜佛,多多地做功德,我重新得一個好的生命。當然,我們這麼說應該是好一點,但是下面文又不是這樣意思。
「供養諸佛、種善根」,或者這麼說;「種善根」這個意思,就表示我們身體有病,我現在要吃藥,使令我這個病好轉,能治療我的病。「供養諸佛」,諸佛就是醫生了;我供養諸佛,「諸佛」這醫生告訴我們要吃什麼藥,那麼我們能依教奉行,那就是種善根了,就是這個意思。
「供養諸佛、種善根、得真知識」,諸佛也好、種善根也好,主要是大智慧,佛是大智慧人。種善根呢,佛的大智慧開示我們的方法,改善我們生命的方法,這也是大智慧境界。「得真知識」,「得真知識」是什麼意思?「得真知識」就是我們親近諸佛,「真知識」還是佛呀!唯有佛菩薩有大智慧,所以叫做「真知識」。我們「得真知識」是什麼?就是我們不斷地親近他叫做「得」,是這樣意思。
「一切種智尚難得」,前面是說的印度話,「當得薩婆若」說的印度話;這個地方就翻成中國話了。「一切種智尚難得」,你供養諸佛、你栽培善根、你得到了你親近善知識,善知識還照顧你呀!「一切種智尚難得」,這無上菩提都不容易成就啊!「何況不供養諸佛、不種善根、不得真知識」呢?那是更不容易有成就了!更不容易有成就啊!
這一段文,我就算是講完了。這下邊。
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菩薩摩诃薩供養諸佛、種善根、得真知識,何以故難得一切種智」呢?這個問題,理應該提出這個問題。說我不供養諸佛、不栽培善根、我沒有得真知識、我沒有親近善知識,那我不成佛,這是理應該是這樣子。說是「菩薩摩诃薩」供養諸佛了、我也栽培善根了、我也親近善知識了,「何以故難得一切種智?」什麼理由他不容易得一切種智呢?不容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?什麼理由這樣子呢?
「佛告須菩提:是菩薩摩诃薩遠離方便力,不從諸佛聞方便力,所種善根不具足,不常隨善知識教。」這原因在這裏,佛回答這個理由。「佛告須菩提:是菩薩摩诃薩遠離方便力」,「遠離方便力」就是沒有成就這個方便力,你沒有方便。這裏說這個「方便」,剛才我們也說過,就指般若波羅蜜說,以般若波羅蜜爲方法,用般若波羅蜜的方法你肯實際的行動,那就可以滿足你的願望,就可以有更好的成就。但是現在「遠離方便力」,就是棄舍了;這個「遠離」在這邊講就是棄舍了。你親近諸佛的時候,佛是會告訴你般若波羅蜜的,但是你聽聞了又棄舍了,你不肯那麼做,不肯去努力;「遠離方便力」,那當然這件事是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「不從諸佛聞方便力」,諸佛是開示你方便力;但是你不肯去學習。「不從諸佛聞方便力」,就是不肯學習。「所種善根不具足」,這個「不從諸佛聞方便力」,就是佛爲我們說:色是自性空、受想行識自性空,眼自性空、耳鼻舌身意自性空,色自性空、聲香味觸法自性空,乃至佛都是自性空,一切法都是不可得。我不歡喜學習這樣的佛法;我歡喜說:眼是有自性的、耳鼻舌身意有自性,我歡喜學習這樣的佛法,那樣這就有問題了,所以「不從諸佛」學習這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。「所種善根不具足」,你去栽培善根的時候,不是用般若爲方便、用般若的智慧去栽培善根;你用有所得的這種智慧,用「我」,用執著心去做種種功德,你這樣栽培的善根,那個善根是「不具足」,不具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能力功能,不具足這個功能。
「不常隨善知識教」,就是佛菩薩開示的殊勝的般若波羅蜜,就是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了,你不歡喜,所以你也不常去聽佛說法;「不常隨善知識教」就是不隨順佛的教導,你不肯這樣努力,所以你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就是這樣意思。
當然,這個地方也表示什麼意思?佛這樣說法是契理了,但是不契機,衆生不歡喜。佛說這個法是微妙,是無上菩提的方便,但是衆生不歡喜學習,所以這件事是不成功了,也就是這樣意思。所以「不從諸佛聞方便力,所種善根不具足,不常隨善知識教」,那這樣子當然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個方法不對。
「佛告須菩提:是菩薩摩诃薩遠離方便力,不從諸佛聞方便力,所種善根不具足,不常隨善知識教」,所以不能得一切種智,不能成就。
世尊!何等是方便力?菩薩摩诃薩行是方便力,得一切種智?
這也很容易應該提出這個問題。這下面是第二科;這前面是第一科,第一科是「論上具足善根義」,就是怎麼叫做具足善根?怎麼叫做不具足善根?這個地方加以議論。現在這是第二科,就是說明菩薩方便善成,就是般若的智慧成就了,說這個意思。
「世尊!何等是方便力?」這時候須菩提尊者又繼續請教這個問題。什麼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方便力呢?「菩薩摩诃薩行是方便力,得一切種智?」這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他能夠學習,也能肯修習這個方便力,那麼就成就了無上菩提。這是又繼續請問這個問題:什麼是方便力?
佛言: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檀那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聲聞、若人、若非人,是時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何以故?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,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。菩薩以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檀那波羅蜜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布施,不受世間果報,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,行檀那波羅蜜。
「佛言: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檀那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聲聞、若人、若非人,是時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何以故?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,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。菩薩以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檀那波羅蜜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」這下面解釋什麼叫做「方便力」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