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

  世尊!何等是方便力?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,得一切种智?

  

  这句话是特别重要,就是紧跟着问这句话。怎么叫做「方便力」?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「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」,能够实践,实践这个方便力,按照这个方法去做。「得一切种智」,就能成就,「得」是成就的意思,成就佛的一切种智。

  

  「得佛一切种智」这句话呢,这句话就这么几个字倒是很容易说,但是我们从这个《十地经论》,《十地经》,《华严经》的〈十地品〉,或者是从这个《入中论》,法尊法师根据藏文的藏经里面把它翻成了汉文,这个《入中论》里边也说到十地,初欢喜地乃至最后法云地,或者《解深密经》也提到十地。从这些经论上所解释的十地来看,就从初地到第七地,主要是学习一切法寂灭相;从第八地以后,那么天台智者大师说「从空出假」,他亲近无量诸佛,这位菩萨亲近无量诸佛,也同时在一切众生的世界教化众生,就是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是同时的。他在这里学习无量无边的出世间的佛法,也学习世间的世间法,世间上一切法没有菩萨所不学习的。拿我们现实上的事情,譬如说这个语言的问题,我原来是生在这个国土,就是学习这种语言,到了另一个民族,另一地方又有不同的语言,就是这件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。这一个世界上有多少种民族、有多少种语言,菩萨都要通达无碍的,都是通达。若是无量无边的世界,那个众生的语言又该怎么样呢?这个菩萨也要完全都知道的!所以这件事,在菩萨的十地上看,这要到第九地善慧地的时候,才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,这个问题才解决了。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,圣人也同样有这个问题。所以不只是语言的问题,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,菩萨是没有不学习的。

  

  《般若经》有个〈遍学品〉,菩萨是普遍地学一切法的,不但是学出世间的佛法,世间法菩萨也是学习的。菩萨就是对于这个医,医疗众生的病这个医,菩萨也是明白的。譬如说是造房子这个事情,菩萨也是明白的,无量无边的知识,菩萨都是明白的,都是要学习的。

  

  所以是到第八地菩萨以后,他是遍学一切法的。第一个阶段:由初地菩萨到第七地,是「舍相趣寂」,弃舍一切相,「性相近也、习相远也」这个「相」;趣寂,趣向于诸法寂灭相。到第八地以后,就是「从寂起用」,这位菩萨在寂灭相上能发起无量无边的作用,就是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这种事情。这件事圆满了,得无上菩提的时候,就成就一切种智。我们这样说呢,我感觉容易明白一点,若天台智者大师说的,我感觉可能不大容易懂。

  

  现在这上说,世尊!何等是方便力?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,得一切种智呢?」这件事若在我们来说,在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来说,这件事还到是很重要。

  

  佛言: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声闻、若人、若非人,是时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何以故?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,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。菩萨以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檀那波罗蜜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布施,不受世间果报,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,行檀那波罗蜜。

  

  「佛言: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声闻、若人、若非人,是时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」这底下佛解释这个方便力。「佛言: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」,从开始发无上菩提心,叫做「发意」。这件事呢,从初发意有两个意思:一个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程度,我们现在的程度是什么程度呢?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遇见一切境界都是取着的、都是执着,遇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就是执着,不能向道上会,不能这样做。

  

  一般的染污法,社会上这些尘劳的境界,我们接触到心里面取着;说我们在寺庙里面见佛闻法,见到佛像、或者拜佛、或者是念佛、或者是听经、或者是我们自己读经,所有的事情都是取着的,也是一样是取着的,你不能够向第一义上理会的,就是我们这个程度,这是我们的程度就是这样子。随时这个贪心也会动起来,随时瞋心也会动起来,疑惑心、高慢心、各式各样的烦恼都会动的。在我们这样的程度,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,我们也可能够发无上菩提心,按照这个仪轨,在佛前顶礼、或者在善知识边顶礼,然后我们发无上菩提心;但是发完了无上菩提心的时候,自己反省自己,和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有什么不同?我看还是一样。照样贪心随时会动,贪瞋痴一切的烦恼随时会动,就是这样子,这是一个阶段。

  

  第二个阶段,就是到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到内凡的时候,也是发菩提心,这个时候有点不同。因为他内心里面常常修止观,因为他在资粮位,就是刚才我们这个凡夫的境界,这个时候叫资粮位的时候,我们在这……,这是净土法门,我们在这学习净土法门,忽然间那个地方是念陀罗尼咒的,我也到那里去学一学;那个地方南传的禅来了,哎呀!好!我也去学一学,就是各地方去学习,这就叫「资粮位」。这样学习,我认为……,当然有人不同意,我是同意,你就是自由地、就是普遍地学一学都好,不然心不安嘛!或者是那个地方特别的微妙,我没有成就,别人占了便宜,我吃亏了,这不行!我都去学学,心安一点。终究有一天逐渐逐渐地,你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心安下来,心就稳定下来了,就是思想稳定了。

  

  我在这里也忽然又想起来一句话,「摩诃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是普遍一切法的、普遍一切学派,不管是显教的天台宗、华严宗、法相宗,是三论宗、是禅宗,乃至到了密宗念陀罗尼咒的,通通都有般若波罗蜜,这个般若波罗蜜是无差别的,是普遍一切佛法里面都有般若波罗蜜。如果你没有般若波罗蜜的话,你不是佛法,可以这么说。南传佛教有一部份……,这个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罗蜜,那是非常圆满的,南传佛教有一部份的般若,就是不圆满,没有北传佛教这么圆满。当然你可以说,那你是北传佛教的学者,所以你说北传佛教的般若圆满,说南传佛教的不圆满。当然你可以提出这个问题。

  

  你不相信我的话也可以,但是你为了证实这件事,你不妨努力地学一学北传佛教,然后你再努力地去学一学南传佛教,然后你就知道了。我说这话你可以不必相信,然后你自己学一学,看看怎么样?就是南传佛教也要有般若,如果它没有般若,就不是佛教了;不过没有北传佛教圆满就是了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所以我们在初发心的时候,就是在资粮位,佛教现成的话,就是资粮位,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程度了,这个时候也可以发无上菩提心,但是发无上菩提心和未发无上菩提心差不多少,就是还是这样子。但是若是到了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时候发无上菩提心,不同了。他有什么不同呢?因为他对于在资粮位,不断地学习佛法,他进了一步,他前进了一步,前进了一步的时候,他这个心不是随别人的舌头转的。譬如说我们今天某某大法师到这来演讲,哎呀!这位大法师很好,我去听听;明天又是一个大法师,后天又是一个大居士,或者是一个有名的学者,他是怎么怎么地,哎呀!我也去听听,就是这样。但是若是你到了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时候,没有这回事情,他也可能去,但是心情和我们不同,不一样,不是随别人的舌头转的呀!这句话我说得太老实了,应该含蓄一点说好一点。

  

  就是到了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时候,就是他能向道上会,你骂他一句也好,你赞叹他一句也好,是冷了、热了、高、低的,一切的境界,他向道上会,他的烦恼不动,他不是没有烦恼,但是他因为有止观的力量,向道上会的时候,这个烦恼不动,就是所谓如理作意,他心就不动。我们没能够如理作意呢,我们就不如理作意,所以烦恼就动起来,这个时候发无上菩提心不同,不一样。

  

  有的在家居士,就是有多少程度、有多少智慧了,来到佛教来,当然一看,佛教这么好,就是发勇猛心,就是发慈悲心做这些种种的功德,结果呢,退了!在佛法里面很好的印象都失掉了,跑到外道那里面去,为什么呢?感觉佛教徒只是有个虚名而已,不是真实能发菩提心,还有这样退失了道心的人到外道去的,也有这种人。这就是我们这个在资粮位的佛教徒程度太低了,就会也有这种事,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。

  

  现在若是到了这个加行位的时候,他虽然没有断烦恼,但是他常常地静坐修止观,就是所谓修禅了,就是修八正道、修这个六波罗蜜这个禅波罗蜜,他调伏自己的烦恼,叫它不动,动出来的清净心、清净的行为,这个时候发菩提心不同!就是多少表现出来的境界,有佛法的气氛,在家一般的非佛教徒,啊!佛法伟大!这是菩萨!人家对我们会赞叹、会欢喜。不是这个资粮位的佛教徒,不及格。你不和他相处,暂时见面也不感觉什么,时间久了就知道,这个人有问题!使令非佛教徒对我们佛教的印象很坏很坏的,我们应该知道这件事。

  

  所以「从初发意」这个地方,所以应该说资粮位的发菩提心不算数,不算数,不能代表佛教的,就是要加行位以上,他发菩提心了。他发菩提心的时候,行檀波罗蜜,他是常常静坐,调伏自己的心,发慈悲心,有慈悲、有智慧行檀波罗蜜,实际上做檀波罗蜜,那么这个人是菩萨了,他真实发无上菩提心,真实可以名之为菩萨了。行檀那波罗蜜,檀那波罗蜜翻到中国话,就是布施。就是自己合法来的、不违犯国家的法律,他若是佛教徒呢,也不违犯佛教的戒律,在这样的清净的范围内得到的财,叫做「净财」。用这个净财去布施、去救济,在社会上做种种利益人的事业。

  

  有我们佛教的菩萨提出来两个意见,就是在家的佛教徒,你相信了佛法以后,你当然要继续在社会上有事业,做事情,但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做到,就是你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