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财是合法来的,合法来的财,要做好这件事。我们出家的佛教徒,因为你不做生意,当然出家人若做生意,那是另一回事;若不做生意,就不讲财的事情,那么讲什么事情?要讲「正见」。你要学习佛法得到的正知正见,这件事你要做好。不过在今天的佛教徒来说,我看没有这个差别,在家的佛教徒和出家的佛教徒都应该,你这个财要来得合法,你的思想要正知正见。
说我们一个在家佛教徒,因为接触佛教的时候,当然是接触佛法的这个经论,不是我给你一个面包,你就相信了佛教,不是这个意思。那么我们接触到佛法的经论,也就是善知识开示佛法的真义的时候,你有的时候可能因缘的契合:哎呀!佛法好!当然这是一少部份,少部份。这个时候你应该对于自己有个要求,我要圆满地认识什么是佛教!就是在家佛教徒,你应该有这样的意愿,出家的佛教徒也应该有这个意愿。不是说我出家的时候,我把头剃了穿上出家人的衣服、拜了个师父,然后受了戒,我就大事已毕了,不是!不应该是这样子!如果我们出家的佛教徒是这样的话,那有什么问题呢?佛法很快地灭亡了。佛教的灭亡不是国家的政治,不是他拿枪杆子把佛教灭亡的,不是!是由我们出家人自己灭亡的。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不灭亡呢?我们所有的佛教徒都能够有正知正见,都能够用功修行,佛教会兴盛,佛教不会灭亡的,佛教不会灭亡这件事。
当然这件事,如果我们在家的佛教徒、出家的佛教徒,想要得正知正见这件事,在今天的佛教来说不容易,很不是容易。今天的佛教有什么问题呢?思想混乱,我们今天佛教有这个问题,思想混乱。我再多说一句,多说一句。譬如说我们看我们古代的大德,天台智者大师,我感觉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也都在内,我们看法相唯识宗的窥基大师也都在内,譬如说华严宗的贤首国师、清凉国师这些人,这些人,他们的佛法是怎么一个情形呢?我姑妄言之,他们开始也是从文字的佛法去学习,而后有深厚的止观的功夫的,有深厚的止观的功夫,他有这个功夫的。有这个功夫,然后他演说出来的佛法,能契合佛意。
我们今天的佛教徒,或者我们不用今天,这句话不要。就说佛教徒,我们只是文字上学一学,然后我就做大法师了,我就做住持,我就弘扬佛法,这样子呢,就有问题,容易有问题。我不能说是决定,但是容易有问题,有什么问题?你认识的佛法,未必符合佛的真义。因为你从文字上,你肤浅,你没有经过止观的功夫的时候,你有问题。譬如说你自己试验一下,你学习了文字的佛法,你再经过多少年的止观的功夫,你会不断地修正自己以前的认识,自己以前我对于佛法的认识,你就会不断地修正,如果你没有止观的功夫,你修正什么?就是那个样嘛!就是原来的样嘛!那样就容易有问题。有了问题的时候,你是不是能得正知正见了吗?那么你没有具足正知正见所演说的佛法,别人能得正知正见吗?所以是有问题,我们今天的佛教就是有这个问题。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的问题,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根本的问题,没有得正知正见去做善知识,这是个根本的问题。
所以这个「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」,就是这里面包括他要学习了一个时期的佛法,而且还能够修八正道、修这个禅波罗蜜;那么他得到的这个财是净财,而行檀那波罗蜜,布施给社会大众所需要的,那么救济苦难。
救济苦难这件事,我认为世间上有两个问题:一个说是有灾难、一个是生活的困难,这是一个问题。第二个问题就是思想问题,这个世界上的人的思想,我刚才说我们佛教徒来到佛教来希望有正知正见,那么你不是佛教徒的时候,你不可能有佛法的正知正见,那么这就是思想问题。所以这个檀波罗蜜,如果单独说檀波罗蜜,应该包括这两个问题:就是救济社会上有苦难的人,这也是檀波罗蜜;再就是教化世界上人的这个邪知邪见的思想,要教导他们得正知正见、有正确的思想,这也是檀波罗蜜。单独说檀波罗蜜可以包括这两个问题。如果说六波罗蜜呢,那就是檀波罗蜜只是财布施,后边的禅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就是思想上的问题,要教导社会上大众思想正确。当然第一个他要有相信因果、善恶果报;那么第二个,有出世间的圣人,要认识这一点,要有这样的信心,这样子众生才有办法解脱一切苦恼。如果只是说生活的问题解决,就完全没有问题了,不能解决,众生的苦恼是不能解决的,是不能解决问题的,所以「行檀那波罗蜜」,「从初发意,行檀那波罗蜜」。
「应萨婆若念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这个应萨婆若,前面那个「得萨婆若不?」就是一切种智,就是佛的智慧。这个应萨婆若念,就是契合,契合这个一切种智的念。这个「念」是什么?念就是愿,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愿,就是你行檀那波罗蜜的时候,要契合你这无上菩提的愿,明白一点说,我为什么要行檀那波罗蜜呢?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!就是这个意思。
我为什么要在社会上去教化众生呢?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为得无上菩提!当然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?我行布施,一般的人,譬如说我造一个医院,有医生在这儿能看病,使令人恢复健康,这就是我的意愿,但是我们佛教徒若是做这件事,可能是将来我生到天上去,愿此布施功德,我将来生到天上去享天福;或者再来人间,得人间的荣华富贵。就是不只是现在了。我没有佛教的思想,没有佛教的观念的时候,那我只是现在,我做这个事业使令人民的生活不困难,解决他生活上的问题,能满足他的健康的愿望,就是只是现在,将来不知道,不提到这件事。佛教徒因为相信有生死轮回,所以还想到我们将来能够得到人天的富贵,或者人间的富贵、天上的福报,还有这样。那么这样的愿望,这是没有菩提心的人做这种事;有了无上菩提心,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那这地方就是在佛教的思想来说,这就是比较圆满了,就是最高无上的一个愿望,是这样意思。就是我现在给你一个面包吃,希望你将来成佛,这个愿望就不同了。说我自己也要得无上菩提,也希望你得无上菩提,这就不同了。
所以这个「应萨婆若念」,你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,你要与无上菩提愿相应、相契合,这个「应」就是契合的意思,契合这个无上菩提的愿,这样子。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行菩萨道的时候,不能忘掉他的无上菩提愿,不能是这样子,不能够失掉了你原来的愿望的意思。其实这件事非常重要,这个「应萨婆若念」这个地方非常重要,非常的重要!
譬如说是这个庞涓和孙膑,他们两个冲突,如果这个庞涓是为了……,那个是梁惠王,孟子见梁惠王,「王曰:叟不远千里而来」,这是梁惠王。这个庞涓和孙膑和孟子是同时的,如果庞涓是为了……,梁惠王这个国家就是魏国,魏国的富强,以魏国的富强为目的的话,就不应该杀孙膑的。而庞涓不是这个意思,庞涓是为个人的富贵,如果保留这个孙膑的话,对我的富贵荣华有影响,所以我要杀掉孙膑的时候,我才成功。那么他的愿望是个人,并不是为了魏国的富强。管仲和鲍叔牙,管仲说:「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牙。」鲍叔牙的想法和庞涓完全不同,他是为了齐国,为了全面的中国的利害问题,要推荐管仲为相,为齐桓公作相,他不是为个人的利害,所以他这样做,就是他能够容纳别人高过他,因为这样子对他的愿望,能满足他的愿望,所以这个事情,这个愿望很重要。
我们佛教徒,不管是在家佛教徒、出家佛教徒,有的时候为什么不合呢,这个地方有问题,就是你的愿的问题,我为了佛教的兴盛、正法久住,你若有这样的愿望,容易合,大家就容易合;如果为个人的关系,就容易冲突。所以这上面说「应萨婆若念」,这句话非常重要,非常的重要的。
所以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见面说话,或者写信的时候常说发菩提心,当然这变成一个口头语,实在没有什么作用。但是你真实要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,你时时地不忘菩提心的时候,同任何人都容易合,因为不计较这些事情,眼前这些事情都不计较,不值得计较。所以这上面说应萨婆若念,你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,不要忘掉你的无上菩提心、要契合这个无上菩提心,这样子做。
「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声闻」,这下面解释什么叫做「檀波罗蜜」?当然佛是无上的福田、辟支佛也是福田、声闻人也是福田。「辟支佛」是印度话,是梵语,中国话就翻个独觉,我刚才提到一点,就是出现在没有佛、没有佛法的世间,他自己就能觉悟了圣道,无师自悟。他看见这鸟叫一声,或者是花开了、花谢了,他就明白道理,他就能得圣道,这是辟支佛、这也是圣人。
「若声闻」,这个声闻就是听佛说法,而后能够修学圣道,得圣果,或者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都名之为声闻。「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声闻」,这个「若」或者是当个「及」字讲,及辟支佛、及声闻;或者当「或」字讲也可以,或者是辟支佛、或者是声闻。这里说布施,也就是供养的意思。你修这个檀波罗蜜,你是供养佛、或者供养辟支佛、或者供养声闻,那么都会得大功德的。
「供养声闻」这个地方,现在还有点时间,我讲个故事听听。佛在世的时候,舍卫国的波斯匿王,这个时候这个天气不正常,好像是下了像血似的这种雨,就是下的雨不是水,而是血。我看报纸上还有提过,科学家有个解释。但是佛在世的时候,有这种事情的时候,当然没有科学的知识,那么大家就是开个会来研究这件事。后来有一个异人,就是不同于一般人的这种人,他就有一个解释。他说这个表示我们这个地区有人蟒出世,这个「蟒」就是蟒蛇,本来说是一长条的这个虫子,这蛇就叫做蟒蛇,现在不是,他是个人形,他的身体是个人形,但是实在不是人,他是个蟒,是个蛇,出现了这种人,所以就有这种现象。
然后波斯匿王就问,那怎么知道这个人是蟒呢?说是可以知道!就是最近这个时期,人家里面有才出生的小孩子,去调查。这个小孩子,他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同,他口里面能喷出火来,那么这就是人蟒。这个异人这样解释了,当然波斯匿王就是派人去调查,果然有这么一个小孩子,那么就加以解释说这个不是人,他是个蟒,他将来如果在人间和我们人生活,人不得了,人会受到他的伤害的。果然这个小孩子渐渐长大,就是要吃人了,那么就是特别地把他放在一个山里面去住。放在山里面住呢,就是社会上有特别的死亡犯,就送给他吃,就是这样子。
经过了多少年以后,我们的佛陀对舍利弗尊者说:这个人蟒,他要死了,你去救它,你应该发慈悲心救他去!那么舍利弗尊者说:好!舍利弗尊者就到他那里去了。这个人蟒一看见舍利弗尊者从那边过来了的时候,人蟒就认为是一般人一样,他就吐这个毒来伤害舍利弗尊者。一般人,当然这个毒气来了,人受不了嘛,但是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,你用一般的办法来对付他,舍利弗尊者颜色不变,还是很慈悲的面貌。那么这个人蟒连续吐了三次毒来伤害舍利弗尊者,舍利弗尊者不变。那么人蟒就心里想:喔!这个人不是平常人,这个人是圣人,我不应该伤害他,我应该恭敬他!然后他用恭敬心,由足至头、由头至足,连续看了七遍,然后这个人蟒自己就死了。死了嘛,舍利弗尊者就回来了,回来了以后,当然很快地大家知道了这人蟒死了。死了的时候,波斯匿王就来到佛这儿问:这人蟒吃了很多人,他死掉了以后,到那里去了呢?佛说:他到四王天去了!他到四王天,寿命死掉了以后,到忉利天;忉利天死掉了以后,到夜摩天;夜摩天死掉了以后,到兜率天;兜率天死掉了以后,到化乐天,以后到他化自在天,他化自在天死掉了以后呢?到化乐天、兜率天、夜摩天、忉利天、四王天,就这样七返、七次。七次以后呢?七次以后,他再来人间做人,做人呢,无师自悟,得辟支佛道,得了辟支佛。
波斯匿王说:他在人间、杀了这么多人,他以人为食,他没有罪吗?他为什么还能生到天上七返享天福呢?佛说:因为舍利弗尊者慈悲去救护他,他用欢喜心、用恭敬心看舍利弗尊者,七返看,所以他就这个欢喜心对阿罗汉的恭敬、尊重,所以能够七返在天上,欲界天七返享福。说是他杀死了很多人,也不能白杀的,他做辟支佛的时候,在这一个树下入定。入定这个时候,从远远来了一个军队,从他那里经过,但是看见这个人的时候,不看见他是人,看见他是黄金,看见他的身体是一堆黄金,这些军队的人拿刀来砍这个人,砍他这个身体。这军队数目也不少,就是他在做人蟒的时候,所杀的人,就这样子受一点苦,就是得到了报应了,他也就入涅槃了。
所以这个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声闻,若是对阿罗汉有所供养的时候,功德不可思议。像人蟒,他并不是有什么东西,只是用欢喜心、用恭敬心来看阿罗汉,看舍利弗尊者,就得这么大的功德。这上面是说「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声闻」,这完全都是圣人,对圣人有所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、供养,得大功德。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