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財是合法來的,合法來的財,要做好這件事。我們出家的佛教徒,因爲你不做生意,當然出家人若做生意,那是另一回事;若不做生意,就不講財的事情,那麼講什麼事情?要講「正見」。你要學習佛法得到的正知正見,這件事你要做好。不過在今天的佛教徒來說,我看沒有這個差別,在家的佛教徒和出家的佛教徒都應該,你這個財要來得合法,你的思想要正知正見。
說我們一個在家佛教徒,因爲接觸佛教的時候,當然是接觸佛法的這個經論,不是我給你一個面包,你就相信了佛教,不是這個意思。那麼我們接觸到佛法的經論,也就是善知識開示佛法的真義的時候,你有的時候可能因緣的契合:哎呀!佛法好!當然這是一少部份,少部份。這個時候你應該對于自己有個要求,我要圓滿地認識什麼是佛教!就是在家佛教徒,你應該有這樣的意願,出家的佛教徒也應該有這個意願。不是說我出家的時候,我把頭剃了穿上出家人的衣服、拜了個師父,然後受了戒,我就大事已畢了,不是!不應該是這樣子!如果我們出家的佛教徒是這樣的話,那有什麼問題呢?佛法很快地滅亡了。佛教的滅亡不是國家的政治,不是他拿槍杆子把佛教滅亡的,不是!是由我們出家人自己滅亡的。那麼要怎麼樣才能不滅亡呢?我們所有的佛教徒都能夠有正知正見,都能夠用功修行,佛教會興盛,佛教不會滅亡的,佛教不會滅亡這件事。
當然這件事,如果我們在家的佛教徒、出家的佛教徒,想要得正知正見這件事,在今天的佛教來說不容易,很不是容易。今天的佛教有什麼問題呢?思想混亂,我們今天佛教有這個問題,思想混亂。我再多說一句,多說一句。譬如說我們看我們古代的大德,天臺智者大師,我感覺叁論宗的嘉祥大師也都在內,我們看法相唯識宗的窺基大師也都在內,譬如說華嚴宗的賢首國師、清涼國師這些人,這些人,他們的佛法是怎麼一個情形呢?我姑妄言之,他們開始也是從文字的佛法去學習,而後有深厚的止觀的功夫的,有深厚的止觀的功夫,他有這個功夫的。有這個功夫,然後他演說出來的佛法,能契合佛意。
我們今天的佛教徒,或者我們不用今天,這句話不要。就說佛教徒,我們只是文字上學一學,然後我就做大法師了,我就做住持,我就弘揚佛法,這樣子呢,就有問題,容易有問題。我不能說是決定,但是容易有問題,有什麼問題?你認識的佛法,未必符合佛的真義。因爲你從文字上,你膚淺,你沒有經過止觀的功夫的時候,你有問題。譬如說你自己試驗一下,你學習了文字的佛法,你再經過多少年的止觀的功夫,你會不斷地修正自己以前的認識,自己以前我對于佛法的認識,你就會不斷地修正,如果你沒有止觀的功夫,你修正什麼?就是那個樣嘛!就是原來的樣嘛!那樣就容易有問題。有了問題的時候,你是不是能得正知正見了嗎?那麼你沒有具足正知正見所演說的佛法,別人能得正知正見嗎?所以是有問題,我們今天的佛教就是有這個問題。當然還有其他的很多的問題,我認爲這個問題是根本的問題,沒有得正知正見去做善知識,這是個根本的問題。
所以這個「從初發意行檀那波羅蜜」,就是這裏面包括他要學習了一個時期的佛法,而且還能夠修八正道、修這個禅波羅蜜;那麼他得到的這個財是淨財,而行檀那波羅蜜,布施給社會大衆所需要的,那麼救濟苦難。
救濟苦難這件事,我認爲世間上有兩個問題:一個說是有災難、一個是生活的困難,這是一個問題。第二個問題就是思想問題,這個世界上的人的思想,我剛才說我們佛教徒來到佛教來希望有正知正見,那麼你不是佛教徒的時候,你不可能有佛法的正知正見,那麼這就是思想問題。所以這個檀波羅蜜,如果單獨說檀波羅蜜,應該包括這兩個問題:就是救濟社會上有苦難的人,這也是檀波羅蜜;再就是教化世界上人的這個邪知邪見的思想,要教導他們得正知正見、有正確的思想,這也是檀波羅蜜。單獨說檀波羅蜜可以包括這兩個問題。如果說六波羅蜜呢,那就是檀波羅蜜只是財布施,後邊的禅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就是思想上的問題,要教導社會上大衆思想正確。當然第一個他要有相信因果、善惡果報;那麼第二個,有出世間的聖人,要認識這一點,要有這樣的信心,這樣子衆生才有辦法解脫一切苦惱。如果只是說生活的問題解決,就完全沒有問題了,不能解決,衆生的苦惱是不能解決的,是不能解決問題的,所以「行檀那波羅蜜」,「從初發意,行檀那波羅蜜」。
「應薩婆若念」這句話什麼意思呢?這個應薩婆若,前面那個「得薩婆若不?」就是一切種智,就是佛的智慧。這個應薩婆若念,就是契合,契合這個一切種智的念。這個「念」是什麼?念就是願,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願,就是你行檀那波羅蜜的時候,要契合你這無上菩提的願,明白一點說,我爲什麼要行檀那波羅蜜呢?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!就是這個意思。
我爲什麼要在社會上去教化衆生呢?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,爲得無上菩提!當然這裏面有什麼問題呢?我行布施,一般的人,譬如說我造一個醫院,有醫生在這兒能看病,使令人恢複健康,這就是我的意願,但是我們佛教徒若是做這件事,可能是將來我生到天上去,願此布施功德,我將來生到天上去享天福;或者再來人間,得人間的榮華富貴。就是不只是現在了。我沒有佛教的思想,沒有佛教的觀念的時候,那我只是現在,我做這個事業使令人民的生活不困難,解決他生活上的問題,能滿足他的健康的願望,就是只是現在,將來不知道,不提到這件事。佛教徒因爲相信有生死輪回,所以還想到我們將來能夠得到人天的富貴,或者人間的富貴、天上的福報,還有這樣。那麼這樣的願望,這是沒有菩提心的人做這種事;有了無上菩提心,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,那這地方就是在佛教的思想來說,這就是比較圓滿了,就是最高無上的一個願望,是這樣意思。就是我現在給你一個面包吃,希望你將來成佛,這個願望就不同了。說我自己也要得無上菩提,也希望你得無上菩提,這就不同了。
所以這個「應薩婆若念」,你修布施波羅蜜的時候,你要與無上菩提願相應、相契合,這個「應」就是契合的意思,契合這個無上菩提的願,這樣子。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行菩薩道的時候,不能忘掉他的無上菩提願,不能是這樣子,不能夠失掉了你原來的願望的意思。其實這件事非常重要,這個「應薩婆若念」這個地方非常重要,非常的重要!
譬如說是這個龐涓和孫膑,他們兩個沖突,如果這個龐涓是爲了……,那個是梁惠王,孟子見梁惠王,「王曰:叟不遠千裏而來」,這是梁惠王。這個龐涓和孫膑和孟子是同時的,如果龐涓是爲了……,梁惠王這個國家就是魏國,魏國的富強,以魏國的富強爲目的的話,就不應該殺孫膑的。而龐涓不是這個意思,龐涓是爲個人的富貴,如果保留這個孫膑的話,對我的富貴榮華有影響,所以我要殺掉孫膑的時候,我才成功。那麼他的願望是個人,並不是爲了魏國的富強。管仲和鮑叔牙,管仲說:「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叔牙。」鮑叔牙的想法和龐涓完全不同,他是爲了齊國,爲了全面的中國的利害問題,要推薦管仲爲相,爲齊桓公作相,他不是爲個人的利害,所以他這樣做,就是他能夠容納別人高過他,因爲這樣子對他的願望,能滿足他的願望,所以這個事情,這個願望很重要。
我們佛教徒,不管是在家佛教徒、出家佛教徒,有的時候爲什麼不合呢,這個地方有問題,就是你的願的問題,我爲了佛教的興盛、正法久住,你若有這樣的願望,容易合,大家就容易合;如果爲個人的關系,就容易沖突。所以這上面說「應薩婆若念」,這句話非常重要,非常的重要的。
所以我們佛教徒有的時候見面說話,或者寫信的時候常說發菩提心,當然這變成一個口頭語,實在沒有什麼作用。但是你真實要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,你時時地不忘菩提心的時候,同任何人都容易合,因爲不計較這些事情,眼前這些事情都不計較,不值得計較。所以這上面說應薩婆若念,你修布施波羅蜜的時候,不要忘掉你的無上菩提心、要契合這個無上菩提心,這樣子做。
「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聲聞」,這下面解釋什麼叫做「檀波羅蜜」?當然佛是無上的福田、辟支佛也是福田、聲聞人也是福田。「辟支佛」是印度話,是梵語,中國話就翻個獨覺,我剛才提到一點,就是出現在沒有佛、沒有佛法的世間,他自己就能覺悟了聖道,無師自悟。他看見這鳥叫一聲,或者是花開了、花謝了,他就明白道理,他就能得聖道,這是辟支佛、這也是聖人。
「若聲聞」,這個聲聞就是聽佛說法,而後能夠修學聖道,得聖果,或者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都名之爲聲聞。「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聲聞」,這個「若」或者是當個「及」字講,及辟支佛、及聲聞;或者當「或」字講也可以,或者是辟支佛、或者是聲聞。這裏說布施,也就是供養的意思。你修這個檀波羅蜜,你是供養佛、或者供養辟支佛、或者供養聲聞,那麼都會得大功德的。
「供養聲聞」這個地方,現在還有點時間,我講個故事聽聽。佛在世的時候,舍衛國的波斯匿王,這個時候這個天氣不正常,好像是下了像血似的這種雨,就是下的雨不是水,而是血。我看報紙上還有提過,科學家有個解釋。但是佛在世的時候,有這種事情的時候,當然沒有科學的知識,那麼大家就是開個會來研究這件事。後來有一個異人,就是不同于一般人的這種人,他就有一個解釋。他說這個表示我們這個地區有人蟒出世,這個「蟒」就是蟒蛇,本來說是一長條的這個蟲子,這蛇就叫做蟒蛇,現在不是,他是個人形,他的身體是個人形,但是實在不是人,他是個蟒,是個蛇,出現了這種人,所以就有這種現象。
然後波斯匿王就問,那怎麼知道這個人是蟒呢?說是可以知道!就是最近這個時期,人家裏面有才出生的小孩子,去調查。這個小孩子,他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同,他口裏面能噴出火來,那麼這就是人蟒。這個異人這樣解釋了,當然波斯匿王就是派人去調查,果然有這麼一個小孩子,那麼就加以解釋說這個不是人,他是個蟒,他將來如果在人間和我們人生活,人不得了,人會受到他的傷害的。果然這個小孩子漸漸長大,就是要吃人了,那麼就是特別地把他放在一個山裏面去住。放在山裏面住呢,就是社會上有特別的死亡犯,就送給他吃,就是這樣子。
經過了多少年以後,我們的佛陀對舍利弗尊者說:這個人蟒,他要死了,你去救它,你應該發慈悲心救他去!那麼舍利弗尊者說:好!舍利弗尊者就到他那裏去了。這個人蟒一看見舍利弗尊者從那邊過來了的時候,人蟒就認爲是一般人一樣,他就吐這個毒來傷害舍利弗尊者。一般人,當然這個毒氣來了,人受不了嘛,但是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,你用一般的辦法來對付他,舍利弗尊者顔色不變,還是很慈悲的面貌。那麼這個人蟒連續吐了叁次毒來傷害舍利弗尊者,舍利弗尊者不變。那麼人蟒就心裏想:喔!這個人不是平常人,這個人是聖人,我不應該傷害他,我應該恭敬他!然後他用恭敬心,由足至頭、由頭至足,連續看了七遍,然後這個人蟒自己就死了。死了嘛,舍利弗尊者就回來了,回來了以後,當然很快地大家知道了這人蟒死了。死了的時候,波斯匿王就來到佛這兒問:這人蟒吃了很多人,他死掉了以後,到那裏去了呢?佛說:他到四王天去了!他到四王天,壽命死掉了以後,到忉利天;忉利天死掉了以後,到夜摩天;夜摩天死掉了以後,到兜率天;兜率天死掉了以後,到化樂天,以後到他化自在天,他化自在天死掉了以後呢?到化樂天、兜率天、夜摩天、忉利天、四王天,就這樣七返、七次。七次以後呢?七次以後,他再來人間做人,做人呢,無師自悟,得辟支佛道,得了辟支佛。
波斯匿王說:他在人間、殺了這麼多人,他以人爲食,他沒有罪嗎?他爲什麼還能生到天上七返享天福呢?佛說:因爲舍利弗尊者慈悲去救護他,他用歡喜心、用恭敬心看舍利弗尊者,七返看,所以他就這個歡喜心對阿羅漢的恭敬、尊重,所以能夠七返在天上,欲界天七返享福。說是他殺死了很多人,也不能白殺的,他做辟支佛的時候,在這一個樹下入定。入定這個時候,從遠遠來了一個軍隊,從他那裏經過,但是看見這個人的時候,不看見他是人,看見他是黃金,看見他的身體是一堆黃金,這些軍隊的人拿刀來砍這個人,砍他這個身體。這軍隊數目也不少,就是他在做人蟒的時候,所殺的人,就這樣子受一點苦,就是得到了報應了,他也就入涅槃了。
所以這個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聲聞,若是對阿羅漢有所供養的時候,功德不可思議。像人蟒,他並不是有什麼東西,只是用歡喜心、用恭敬心來看阿羅漢,看舍利弗尊者,就得這麼大的功德。這上面是說「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聲聞」,這完全都是聖人,對聖人有所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、供養,得大功德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