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尊!何等是方便力?菩薩摩诃薩行是方便力,得一切種智?
這句話是特別重要,就是緊跟著問這句話。怎麼叫做「方便力」?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「菩薩摩诃薩行是方便力」,能夠實踐,實踐這個方便力,按照這個方法去做。「得一切種智」,就能成就,「得」是成就的意思,成就佛的一切種智。
「得佛一切種智」這句話呢,這句話就這麼幾個字倒是很容易說,但是我們從這個《十地經論》,《十地經》,《華嚴經》的〈十地品〉,或者是從這個《入中論》,法尊法師根據藏文的藏經裏面把它翻成了漢文,這個《入中論》裏邊也說到十地,初歡喜地乃至最後法雲地,或者《解深密經》也提到十地。從這些經論上所解釋的十地來看,就從初地到第七地,主要是學習一切法寂滅相;從第八地以後,那麼天臺智者大師說「從空出假」,他親近無量諸佛,這位菩薩親近無量諸佛,也同時在一切衆生的世界教化衆生,就是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是同時的。他在這裏學習無量無邊的出世間的佛法,也學習世間的世間法,世間上一切法沒有菩薩所不學習的。拿我們現實上的事情,譬如說這個語言的問題,我原來是生在這個國土,就是學習這種語言,到了另一個民族,另一地方又有不同的語言,就是這件事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。這一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民族、有多少種語言,菩薩都要通達無礙的,都是通達。若是無量無邊的世界,那個衆生的語言又該怎麼樣呢?這個菩薩也要完全都知道的!所以這件事,在菩薩的十地上看,這要到第九地善慧地的時候,才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,這個問題才解決了。我們凡夫有語言的問題,聖人也同樣有這個問題。所以不只是語言的問題,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,菩薩是沒有不學習的。
《般若經》有個〈遍學品〉,菩薩是普遍地學一切法的,不但是學出世間的佛法,世間法菩薩也是學習的。菩薩就是對于這個醫,醫療衆生的病這個醫,菩薩也是明白的。譬如說是造房子這個事情,菩薩也是明白的,無量無邊的知識,菩薩都是明白的,都是要學習的。
所以是到第八地菩薩以後,他是遍學一切法的。第一個階段:由初地菩薩到第七地,是「舍相趣寂」,棄舍一切相,「性相近也、習相遠也」這個「相」;趣寂,趣向于諸法寂滅相。到第八地以後,就是「從寂起用」,這位菩薩在寂滅相上能發起無量無邊的作用,就是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的這種事情。這件事圓滿了,得無上菩提的時候,就成就一切種智。我們這樣說呢,我感覺容易明白一點,若天臺智者大師說的,我感覺可能不大容易懂。
現在這上說,世尊!何等是方便力?菩薩摩诃薩行是方便力,得一切種智呢?」這件事若在我們來說,在我們今天的佛教徒來說,這件事還到是很重要。
佛言: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檀那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聲聞、若人、若非人,是時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何以故?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,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。菩薩以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檀那波羅蜜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布施,不受世間果報,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,行檀那波羅蜜。
「佛言: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檀那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布施佛、若辟支佛、若聲聞、若人、若非人,是時不生布施想、受者想。」這底下佛解釋這個方便力。「佛言: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」,從開始發無上菩提心,叫做「發意」。這件事呢,從初發意有兩個意思:一個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的程度,我們現在的程度是什麼程度呢?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遇見一切境界都是取著的、都是執著,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就是執著,不能向道上會,不能這樣做。
一般的染汙法,社會上這些塵勞的境界,我們接觸到心裏面取著;說我們在寺廟裏面見佛聞法,見到佛像、或者拜佛、或者是念佛、或者是聽經、或者是我們自己讀經,所有的事情都是取著的,也是一樣是取著的,你不能夠向第一義上理會的,就是我們這個程度,這是我們的程度就是這樣子。隨時這個貪心也會動起來,隨時瞋心也會動起來,疑惑心、高慢心、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會動的。在我們這樣的程度,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,我們也可能夠發無上菩提心,按照這個儀軌,在佛前頂禮、或者在善知識邊頂禮,然後我們發無上菩提心;但是發完了無上菩提心的時候,自己反省自己,和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有什麼不同?我看還是一樣。照樣貪心隨時會動,貪瞋癡一切的煩惱隨時會動,就是這樣子,這是一個階段。
第二個階段,就是到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到內凡的時候,也是發菩提心,這個時候有點不同。因爲他內心裏面常常修止觀,因爲他在資糧位,就是剛才我們這個凡夫的境界,這個時候叫資糧位的時候,我們在這……,這是淨土法門,我們在這學習淨土法門,忽然間那個地方是念陀羅尼咒的,我也到那裏去學一學;那個地方南傳的禅來了,哎呀!好!我也去學一學,就是各地方去學習,這就叫「資糧位」。這樣學習,我認爲……,當然有人不同意,我是同意,你就是自由地、就是普遍地學一學都好,不然心不安嘛!或者是那個地方特別的微妙,我沒有成就,別人占了便宜,我吃虧了,這不行!我都去學學,心安一點。終究有一天逐漸逐漸地,你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心安下來,心就穩定下來了,就是思想穩定了。
我在這裏也忽然又想起來一句話,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是普遍一切法的、普遍一切學派,不管是顯教的天臺宗、華嚴宗、法相宗,是叁論宗、是禅宗,乃至到了密宗念陀羅尼咒的,通通都有般若波羅蜜,這個般若波羅蜜是無差別的,是普遍一切佛法裏面都有般若波羅蜜。如果你沒有般若波羅蜜的話,你不是佛法,可以這麼說。南傳佛教有一部份……,這個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,那是非常圓滿的,南傳佛教有一部份的般若,就是不圓滿,沒有北傳佛教這麼圓滿。當然你可以說,那你是北傳佛教的學者,所以你說北傳佛教的般若圓滿,說南傳佛教的不圓滿。當然你可以提出這個問題。
你不相信我的話也可以,但是你爲了證實這件事,你不妨努力地學一學北傳佛教,然後你再努力地去學一學南傳佛教,然後你就知道了。我說這話你可以不必相信,然後你自己學一學,看看怎麼樣?就是南傳佛教也要有般若,如果它沒有般若,就不是佛教了;不過沒有北傳佛教圓滿就是了,是這樣意思。
所以我們在初發心的時候,就是在資糧位,佛教現成的話,就是資糧位,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程度了,這個時候也可以發無上菩提心,但是發無上菩提心和未發無上菩提心差不多少,就是還是這樣子。但是若是到了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時候發無上菩提心,不同了。他有什麼不同呢?因爲他對于在資糧位,不斷地學習佛法,他進了一步,他前進了一步,前進了一步的時候,他這個心不是隨別人的舌頭轉的。譬如說我們今天某某大法師到這來演講,哎呀!這位大法師很好,我去聽聽;明天又是一個大法師,後天又是一個大居士,或者是一個有名的學者,他是怎麼怎麼地,哎呀!我也去聽聽,就是這樣。但是若是你到了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時候,沒有這回事情,他也可能去,但是心情和我們不同,不一樣,不是隨別人的舌頭轉的呀!這句話我說得太老實了,應該含蓄一點說好一點。
就是到了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時候,就是他能向道上會,你罵他一句也好,你贊歎他一句也好,是冷了、熱了、高、低的,一切的境界,他向道上會,他的煩惱不動,他不是沒有煩惱,但是他因爲有止觀的力量,向道上會的時候,這個煩惱不動,就是所謂如理作意,他心就不動。我們沒能夠如理作意呢,我們就不如理作意,所以煩惱就動起來,這個時候發無上菩提心不同,不一樣。
有的在家居士,就是有多少程度、有多少智慧了,來到佛教來,當然一看,佛教這麼好,就是發勇猛心,就是發慈悲心做這些種種的功德,結果呢,退了!在佛法裏面很好的印象都失掉了,跑到外道那裏面去,爲什麼呢?感覺佛教徒只是有個虛名而已,不是真實能發菩提心,還有這樣退失了道心的人到外道去的,也有這種人。這就是我們這個在資糧位的佛教徒程度太低了,就會也有這種事,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。
現在若是到了這個加行位的時候,他雖然沒有斷煩惱,但是他常常地靜坐修止觀,就是所謂修禅了,就是修八正道、修這個六波羅蜜這個禅波羅蜜,他調伏自己的煩惱,叫它不動,動出來的清淨心、清淨的行爲,這個時候發菩提心不同!就是多少表現出來的境界,有佛法的氣氛,在家一般的非佛教徒,啊!佛法偉大!這是菩薩!人家對我們會贊歎、會歡喜。不是這個資糧位的佛教徒,不及格。你不和他相處,暫時見面也不感覺什麼,時間久了就知道,這個人有問題!使令非佛教徒對我們佛教的印象很壞很壞的,我們應該知道這件事。
所以「從初發意」這個地方,所以應該說資糧位的發菩提心不算數,不算數,不能代表佛教的,就是要加行位以上,他發菩提心了。他發菩提心的時候,行檀波羅蜜,他是常常靜坐,調伏自己的心,發慈悲心,有慈悲、有智慧行檀波羅蜜,實際上做檀波羅蜜,那麼這個人是菩薩了,他真實發無上菩提心,真實可以名之爲菩薩了。行檀那波羅蜜,檀那波羅蜜翻到中國話,就是布施。就是自己合法來的、不違犯國家的法律,他若是佛教徒呢,也不違犯佛教的戒律,在這樣的清淨的範圍內得到的財,叫做「淨財」。用這個淨財去布施、去救濟,在社會上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業。
有我們佛教的菩薩提出來兩個意見,就是在家的佛教徒,你相信了佛法以後,你當然要繼續在社會上有事業,做事情,但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做到,就是你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