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告须菩提: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,为何处行?
前面说,为破小菩萨的执着,这个小菩萨就是容易生:「我们智慧高过你们,你们是小乘人。」这就是有点高慢心了。现在说「无念处,亦无念者」,这高慢心没有了,就把这高慢心破了,不应该生高慢心的。
「佛告须菩提: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,为何处行?」前边这个「无处所行」,你若执着,这也是不对的,所以这里佛又重提这个问题。前面佛已经问:「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,是何处行?」这底下佛又问:「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,为何处行?」又重复问这个问题,就是前面还有不圆满的地方。
须菩提言:世尊!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,为第一义中行,二相不可得故。
「须菩提言:世尊!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」处,「为第一义中行」,他若是这样子行,无能、无所,心无所住,他就是在第一义那里面行。
这个「第一义」,怎么讲呢?这个「第一」就是殊胜的意思。譬如说这个学校里面,一班学生有六十名,他考了第一名,考试,其中有一个人考第一名,第一名就是他胜过那五十九个人,那五十九人的成绩都不如他,所以第一就是殊胜的意思。
这个殊胜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圣人的那个无分别的、清净的智慧,叫做「胜」。这个「义」,就是那个清净无漏的无分别智慧所缘的境界,叫做「义」,就是圣人的无分别智慧境界。而那个境界,给我们凡夫讲话就是这么讲,他那个无分别智慧的境界,叫做「第一义」。我们凡夫这样听才能懂,不然的话,就是不太懂了。没有能所的时候,是什么境界?我们很难懂的。所以你若能够这样的修行,「无如是念,无念处,亦无念者」,能这样修行,那就是「第一义中行」。
「第一义中行」,是怎么回事呢?「二相不可得故」,就是所缘相、能缘相都是不可得的。也就是不着于有,也不着于无,也是「二相不可得」。这样说,两个二相──一个能、所是二相;有、无是二相。你若是「无如是念,无念处,亦无念者」,本来这样也就是契合了,但是你若执着,那就是执着空了。用空破有,有破了以后,空也不要执着的,所以有不可得,空也是不可得的,所以「二相不可得故」。
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若菩萨第一义无念中行,为行相不?
这是详细的来形容这个修行人、这个圣人内心里面的境界。说菩萨若是在第一义无念中行,「为行相不?」他心里面是不是还有一个相?有相呢?有个所缘相呢?
不也!世尊!
不是的!他心里面是离一切相的。
于汝意云何?是菩萨摩诃萨坏相不?
说是他心里面能离一切相,本来这相是有的嘛── 我们的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耳鼻舌身意,乃至六道生死,乃至到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都是相,这相都是有的。那么他说无相,这些相是不是坏了呢?把这相都破坏了吗?
不也!世尊!
不是的!他并没有破坏这些相。
这个坏相,破坏这个相,这个话怎么讲法?就是观这一切相都是无常的,那就是「坏相」。我们凡夫直接观一切法空,不容易;但是你先观无常,再观一切法空,就容易。无常是空的门,你想要观一切法空,先观无常。
我们那一天讲的十二因缘的事,生老病死。生老病死,你观察自己死掉了,前一剎那死了,后一剎那不生,这个时候,我们是无色、无受想行识了,那么不就是犹如虚空了吗?就是这样境界。所以用死亡、用这老病死的无常,观察色受想行识是空无所有的,这样观。这样观,就是由有而空,也容易一点。如果它还在这儿存在,你观察它是空无所有,就难,就是难了。
所以,坏,坏这个相,然后就无相了,是这样子吗?佛这么问。「不也!世尊!」须菩提回答说:不是的,不是的!这个菩萨他不是坏相。
佛告须菩提:云何名不坏相?
佛又告诉须菩提:怎么叫做不坏相呢?
须菩提言:世尊!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不作是念:我当坏诸法相。
修行般若无相法门的这个菩萨,他心里面不这样想,说:「我当坏诸法相」,我要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的,逐渐地、逐渐地一切法都灭了,没有相了。不是的,这菩萨没有这种想法,所以他不坏相。
世尊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未具足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大慈大悲、十八不共法,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这地方加上这么一句,说他不坏相,这种修行,还要继续修行的。这种第一义中行,这个第一义,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了的,他还是要继续修行。修行到什么时候呢?要具足佛十力。具足了就是圆满的成就了佛的十种智慧── 十种智力── 智慧的力量、四种无所畏、四种无碍智、佛的大慈大悲、还有十八不共法,要具足这功德,你才得无上菩提的,你这个修行就是圆满了。如果没有具足,你还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。所以,这第一义中行,还很长一段时间的,还要继续修行的。
世尊!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故,于诸法亦不取相、亦不坏相。
须菩提就对佛说:菩萨摩诃萨以方便的力量,以方便的力量,这个「方便」是什么呢?其实在这里来说就是止观。这个菩萨不断的止,不断的修奢摩他、也不断的修毗钵舍那。这样地精进不懈怠的力量,于诸法也不取着色声香味触、眼耳鼻舌身,一切法相都不执着,不取着它。「亦不坏相」,不取着,但是也不破坏它,也不要观察它是无常的,也不这么观。
何以故?世尊!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诸法自相空故。
因为,这个菩萨观察这一切法是因缘所有,所以它自相空;自相空故,就无相可坏,也无相可取,就是不取也不舍。这样讲,这个「坏」有个舍的意思,弃舍的意思。不取不舍。但是这是要用观,就是心里要这样思惟观察的,去思惟、去观察,要这样修行的。
菩萨摩诃萨住是自相空中,为众生故入三三昧,用是三三昧成就众生。
前面从这一品的开始到这里,这一大段是赞叹菩萨自己修行的功德无边,自己修行的功德无量无边。这以下,就说明菩萨教化众生的功德无量无边,是这样意思。
「菩萨摩诃萨住是自相空中」,这菩萨若说「住是自相空中」,这话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的事情,他安住在那个自相空里面,不退转了。
不退转了,他不但是自己用功修行,他还「为众生故,入三三昧」,他为了要教化众生,他也要入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愿三昧。这个「无愿」或者说「无作」,无作三昧,有这三种三昧。
这个「三昧」就是定,三昧是定。就是这个空,观一切法空、无相、无愿── 空、无相、无作,这三种是属于智慧的,是属于智慧。属于智慧嘛,这文上是说三昧,三个三昧: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作三昧。它是智慧嘛,为什么说三昧呢?这地方有点问题了。什么意思?就是如果你不修止,如果这修行人只修这三种智慧而不修止,这三种智慧就作用很小,作用不大,他就不能断烦恼,不能有大作为的。如果只是修禅定,你不修这空、无相、无作,不观一切法空、无相、无作的话,你只是修禅定,你得了禅,也能成,也能得禅定。得了四禅八定── 先是得欲界定,由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地定,再进步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空无边、识无边、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,无色界的四空定,也能得到。得到了这四空定,但是还是不行,因为你这个我、我所的执着还是没有断。没有断,你还有能所。还有能所,这个禅定还会破坏的。破坏,这个人就死掉了,死掉了,又回到色界天或者是欲界天,也可能一下子就到地狱去的,还是在六道里轮回,还不能得解脱的,所以三昧也不行,光有智慧也不行,只是有禅定也不行。就是也要有智慧,还要有禅定;有禅定,还要有智慧,再加上戒,就是戒定慧都具足了,这时候你才能得解脱,才能够了生死,得圣道,才行的。所以这个智慧,这三个智慧叫三三昧,是这样意思。
「用是三三昧成就众生」,这个菩萨入在三三昧里面,用三三昧去教化众生,去成就圣道。
须菩提言: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入三三昧成就众生?
怎么样成就法呢?这是须菩提问佛。
佛言:菩萨住是三三昧,见众生作法中行,菩萨以方便力,教令得无作。
那么,这时候佛就回答,佛就回答他的问题,就说:菩萨安住在三种三昧里面,他看见一切众生「作法中行」。这个「作」,这是旧的翻译;唐三藏翻个「愿」,就是「愿法中行」。这个众生就是老有希望:我希望发财,希望造一个好房子,希望有好的车,有好的享受,希望生天。做一点功德:我希望有名,希望有崇高的地位,有广大的财富,就是老是希望,希望这些事情,希望生天、生天福,希望。
如果真实有多少同情心,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情,当然,可以在人天中享福,没有一个人是想要下地狱的,没有人想到饿鬼道,没有这种事的;没有这种事,也实在还有这种事。怎么呢?这个世界上,这个人若做了很多的恶事的时候,他福报大,他想要做,就能做成,做成了,别人也无可奈何,有这种事情。可是临命终的时候,他身体冷,这个身体冷得很厉害!冷得很厉害嘛,他就想要到暖的、有火的地方去。他那么一想,就到火的地方去了,到那儿去,就是地狱,那火就是地狱呀!所以,你说:「谁也不愿意到地狱去。」实在是愿意到地狱去的。
有的时候,做恶事的人临命终的时候身体热,热得厉害。哎呀,不得了!就希望到冷的地方去。他希望,就出现了这个大冰啊!很多的寒冰就出现,他就去了,到那儿就是到了寒冰地狱去了。所以,结果还是愿,愿意到地狱去的,就是愿。是到饿鬼道去、到畜生的世界,就是人投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